山东与韩国对外贸易特点分析

时间:2022-09-29 06:04:56

山东与韩国对外贸易特点分析

摘 要:地缘优势、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的相似性和强烈的经济互补性,山东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合作越来越深入。近年来,韩国已经成为山东的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本文通过对山东和韩国之间的贸易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贸易规模、贸易互补度、贸易结构等方面探求山东和韩国对外贸易特点。

关键词:山东;韩国;对外贸易

山东和韩国隔海相望,由于地缘优势、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的相似性和强烈的经济互补性,自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和韩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韩国成为山东第一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此后,山东和韩国的贸易发展态势积极,相互重要性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种贸易往来状态,实现更高层次的产品优势互补和贸易利益,特别是2008年经济危机和世界经济疲软以来,深化和加强与韩国的贸易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山东和韩国的对外贸易特点,寻求相互之间的产业互补特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不仅仅发展加工贸易,同时力求一般贸易的新突破,实现双边贸易和经济的新发展,力求贸易拉动经济,经济促进贸易的新局面,开创山东和韩国对外贸易的新发展。

1 山东和韩国贸易概况

1.1 山东和韩国贸易规模

贸易规模是两地区贸易往来重要性最直观的体现。2010年,山东和韩国的贸易总额是2,808,171万美元,占山东对外贸易总额的14.8%。从表1可以看出,韩国已经超过美国、英国、日本,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1.2 山东和韩国的贸易结构

近年来,山东和韩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和山东、韩国的国情以及各发展阶段,山东和韩国的出口产品大有不同。随着山东经济的发展,出口贸易结构类型也在变化[1]。在2000年左右,山东对韩出口以农副产品、纺织服装为主,但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政策的实施以及烟台、青岛、威海等地市龙头带动作用以及品牌效应,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出口增长幅度逐年增加,出口产品结构呈现不断提升和优化趋势,但数据统计,山东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产品的进口数额仍然远远大于出口数额,说明我们的产品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3 山东和韩国的贸易合作态势

目前山东和韩国的贸易合作发展顺利,两者的相互重要性越来越大。特别是2003年以来,山东进一步把韩国作为对外开放的重中之重,这对于实施加快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2]。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作为海洋经济与造船业发达的韩国将进一步密切与山东半岛沿海城市的贸易往来与合作。

2 山东和韩国对外贸易主要特点及分析

2.1 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

中韩建交前中韩贸易(包括鲁韩贸易)额较小,但中国都为顺差。自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韩合作出现新的局面,各个领域合作都日趋密切和成熟,由此贸易逆差问题也开始凸显并呈逐年拉大逆差数额之势[1]。虽然经过多年的贸易发展以及贸易结构的变化,贸易发展仍呈现不平衡的态势。2000年贸易逆差达11.24亿美元,2003年又创新高达12.8亿美元。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5年逆差达到26.2亿美元,虽然2005-2007年逐步减少,到2008年反而是顺差。但2009年、2010年看出逆差仍在6亿美元左右,说明进出口发展仍然十分不平衡。

归结进出口贸易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在于,山东与韩国经济处于不同的产业发展层次。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作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更为高级,处于更高的产业发展层面。山东从韩国进口的多为产品附加值高并且贸易货值大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如电子产品、钢铁、塑料皮革等。而山东对韩国出口的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农产品、纺织品、轻工产品等货值小且创汇少。尽管近年来中国和韩国的贸易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在机电、高新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的出口量上升,但由于双方经济地位和产业层次仍存在差距,产品贸易相对优势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贸易逆差仍将存在一定的时间。

2.2 山东和韩国的贸易互补性大

由于山东和韩国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相互的比较优势,贸易的产品类别呈现明显的特点。山东对韩国的出口主要以轻工业及农产业为主,纺织服装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水产品、果蔬、棉花等农副产品,这些产品在韩国市场需求较大,在韩国国内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山东产品对其出口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其供求矛盾。而韩国重化工业比较发达,山东从韩国进口则以重化工产品为主,韩国重化工产品对于促进山东制造业的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韩国作为发达工业化国家,比山东处于更高的产业发展层面。按照由高到低的产业流动规律,形成了韩国产业向山东输出的格局,由此导致了垂直型的双边贸易[3]。为了研究山东出口商品结构与韩国进口结构的吻合程度,引入贸易互补性指数TCI,TCI的取值范围为[0,1],它越接近于1,说明出口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同进口国的进口结构吻合程度越高;它越接近于0,则吻合程度越低。据统计数据,2005-2010年间山东与韩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保持在0.83左右,接近1,而且这说明山东的出口结构与韩国的进口结构比较吻合,双边贸易也因此而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2.3 加工贸易比重大

2002年山东对韩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48.64亿美元,占全省对韩贸易总额的66%;进口为29.94亿美元,出口为18.70亿美元,分别占对韩加工贸易总额的62%和38%。随着山东和韩国加工贸易的新发展,加工贸易额是稳步上升的,从2005年的57.55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76.98亿美元,年均增长在20%左右。

同时据统计,2011年1-10月份山东对韩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是141.96亿美元,占全市对韩贸易总额的31.7%,处在山东对外加工贸易国的第一位;同时,出口68.58亿美元,同比减少9.3%,进口73.38亿美元,同比增加0.7%,进口额和出口额都是处在山东对外加工贸易国的第一位。

2.4 韩国对山东投资特点

2.4.1 韩国对山东投资减缓

韩国在山东投资始于1988年底,当年山东批准的韩资企业仅有3家,合同韩资额416.3万美元,1995年批准韩资企业509家,合同韩资额6.6亿美元,超过一直对山东投资较为活跃的美国、台湾,跃居当年第2位[4]。随着韩国对山东投资的强势发展,项目合作个数甚至在2005年到达3,320个,创历史新高;但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全球贸易的疲软,2009年的项目合作只是401个,比2005年减少了88%。同时,在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山东对韩国投资的实际利用金额,有很大的变化,2007年达到最大值372,069万美元,但是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以及随后几年经济走势放缓,韩国对中国的投资减弱。据统计,2005年,韩国对山东的投资金额在113亿美元,在2009年,韩国对山东的投资只有8亿美元。

2.4.2 韩国对山东投资区域增大

在投资的早期,从投资区域上看,由于地缘关系、经济基础和投资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青岛、威海、烟台、潍坊等市[5]。但是随着山东和韩国贸易的发展,韩国企业在山东的投资有逐渐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挺进之势。特别是韩国大宇集团在济宁市泗水县投资3亿美元兴建的现代化水泥厂,是迄今为止山东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这表明,随着中西部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山东中西部地区对韩国企业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

2.5 山东承接韩国入境旅游人数逐年攀升

由于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相似性,山东承接韩国入境旅游与居住的人数逐年增多。韩国与山东胶东半岛隔海相望,韩国仁川港到山东烟台港威海港都特别便利,呈现出地缘接近和交通便捷的巨大优势;同时,很多韩国人生活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所以大部分的韩国人对这3个城市比较了解,而且这3个沿海城市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也吸引了很多的韩国人。随着双方经贸往来频繁和政局的稳定,相互之间的旅游人数还会有较大的提升。

2.6 山东与韩国贸易摩擦不断

由于产业结构的差距以及互补性,山东需要承接韩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的转移。山东在对韩贸易政策上处于相对宽松状态,尤其是对于投资拉动的贸易给予了相当优惠的待遇,例如,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使山东对外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也更为优越,由此更加速了对韩贸易的增长;而韩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则侧重于海外出口,对进口贸易实行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对于较为敏感的农产品进口更是设置了多重屏障。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这种贸易摩擦事件越来越多,未来一段时间也将持续存在这种现象。

在产业转移方面,韩国的加工制造业向山东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市场转移,使得过去由韩国直接出口美国和欧洲的产品现在转由山东加工出口,加大了山东对美欧市场的贸易顺差,这就容易引起这些贸易伙伴的警觉和适度保护。近年来,针对山东的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案件逐渐增多[1]。因此,山东省应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绿色含量,走标准化生产的道路,力求突破出口阻力和减少贸易摩擦。

3 结论

针对山东与韩国的贸易发展不平衡、贸易互补性较大、双边旅游人数持续增加以及贸易摩擦的存在,山东应该积极探索一条健康的经贸合作道路。进一步稳定双方贸易发展的平衡性,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特别是山东省要积极应对过大逆差对自己产生的不良后果,防止更多的贸易摩擦的产生。同时,在进行经济往来的同时,加大在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增加民间的交流,为山东和韩国的经贸做好基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在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作为互补性强、经贸往来密切的山东和韩国,要努力维护良好的贸易格局,争取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荀克宁,王爱华.山东与韩国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J].当代亚太,2004(10):46-52.

[2] 周海燕.山东省吸引韩国投资的现状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5(1):121.

[3] 刘鹏,赵丽敏.山东与韩国的贸易现状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7(1):234-235.

[4] 王乃静.山东半岛城市群内日韩企业集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探析[J].山东经济,2005(1):105-108.

[5] 苟克宁.韩国对山东直接投资的特点、趋势及对策[J].东北亚论坛,2003(6):24-27.

上一篇:济宁市城区土地储备制度研究 下一篇: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