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思考和实践

时间:2022-09-29 05:47:21

关于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思考和实践

摘要:只有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才有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有“教师第一”的思想。在打造一流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校长要率先垂范,引领教师铸造“硬功”, 彰显“外功”,打造“内功”;要用制度增强教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对于处于不同发展期的教师,学校应采取不同的引领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23-03

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具有强烈上进心的教师队伍是行不通的。在某种层面上,学校管理者要有“教师第一”的思想。因为学校所有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靠教师去实现,只有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才有学生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因此,培养和打造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每个学校管理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校长引领教师发展

办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一支好队伍。校长作为学校的“砥柱”,其引领至关重要。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校长的发展,就难有教师的发展;没有校长的解放,就难有教师的解放;没有校长的创造,就难有教师的创造;没有校长的转型,就难有教师的转型。

(一)率先垂范强练“硬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作为校长,必须做到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有发言权。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工作,以工作的态度对待研究,坚持不断地读书学习,强练“硬功”,形成积极而健康的素质内核,以此辐射校园每个角落。近10年来,我阅读了近100本中外教育教学类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内化,提升自我;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积极从事课题研究。通过读书、实践、研究,引领学校教师走上科研之路。

(二)百花齐放彰显“外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手指伸出有长短,教师素质有高低。特别是我校缘于三校合并,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师德水准良莠不齐。对此,校长不能怨天尤人,只能从实际出发,研究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学校鲜明提出:抓两头促中间,实现“软着陆”,打造软环境,彰显“外功”,在融洽氛围中实现“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我们对不同的教师实施不同的策略。一是“木桶定律”策略:学校中的每一个教师都是组成“大木桶”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师资队伍质量不仅仅取决于整体状况,而且往往取决于某几个不合格教师。“最短的木板”就意味着学校的劣势。劣势决定优势、劣势决定生死。对这类“薄弱教师”,校长以身示范,切身引领,让他们从思想上转变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当前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机会就派他们到外地学习,并让他们走进优秀的课堂,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从而逐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二是“孤峰原理”策略:在21世纪的今天,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学校的成功往往受教师队伍中某几个关键的杰出人才的影响,他们的辐射堪称“原子弹”,有很大的杀伤力。对此类“智慧教师”,一校之长应积极创造和谐的“软环境”,鼓励和引领这几个“富人”,带动一批人富起来。目前我校有市骨干教师38名,学校要求他们发挥好自身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他们开设观摩课、示范课,组织全体教师参与听课与评课,以此带动一大批教师尽快地成熟起来。

(三)心心相印打造“内功”

作为校长,要想办好一所学校,同样要以心换心,心心相印打造“内功”,以人文之举,引领教师前行的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教师。无论哪位教师生活或工作上遇到困难,学校总是给予悉心关照和真心帮助,尽最大可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学校经常组织校本培训,挖掘教师潜力,培养一批骨干教师;组织基本功大赛,让教师苦练内功;提倡人人有课题,督促和帮助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组织读书论坛,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研究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断地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成为富有爱心又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教师。

二、制度保障教师发展

在学校管理中,只有不断增强教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够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幸福感和成就感,增强学校的内部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够真正地成就教师。

(一)岗位设置找准对接点

在教职工聘任中,在制度制定上,应有客观的标准和条件。为此,学校从实际出发,本着有需必设岗,设岗必有责,有责必考核,考核必奖励的原则,建立健全学校内部机制,合理设置教学、服务、管理、评价的内部机构,实现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管理。聘任之初,公开竞聘岗位,然后在聘任小组的领导下,校长聘任中层干部及年级主任,政教处和年级共同聘任班主任,教务处、年级和班主任共同聘任任课教师,后勤负责人根据岗位需要聘任相关人员,落聘人员按照相关制度实行待岗、跟岗学习或转岗,从而逐渐形成以归属感为核心的聘任机制和文化。

(二)教研活动形成合力点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不仅能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方法,而且能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学校团体的帮助和温暖。我们经常请大家来学校作报告,开阔教师视野;请名师教海导航,让教师拜师求艺;组织讲坛论坛,为教师搭台引荐。我们还经常开展读书活动,让教师走近经典;举办各种沙龙,让教师交流碰撞;建立导师制,帮扶结对等。所有这些都旨在形成合力,营造一种教研制度文化,在教师队伍中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专业成长凝聚幸福点

多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1.撰写个性化的读书笔记

学校要求教师找准自己的生长点,按自己的研究方向搜集资料,确定阅读方向。在读书过程中,撰写个性化的读书笔记:可以是教学反思的摘抄,可以是教学案例,可以是采撷的教学理论精华,可以是整理的名家教育手记……读书笔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异彩纷呈。

2.组织捆绑式的同伴互助

在强调所有教师个人发展的同时,坚持以老带新,全体教师结成“一帮一”对子,捆绑考核。要求做到:一年结对子,以师带徒,常规入门;二年压担子,大胆执教,工作上路;三年拔尖子,形成特色,崭露头角。几年来,我校有4名教师参加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获得佳绩,有15名教师参加市优质课评比皆获得可喜的成绩;1名教师参加省实验技能操作比赛获一等奖,4名教师参加市操作技能比赛获一、二等奖。

三、策略助推教师发展

教师专业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学徒期、成长期、成熟期、成名期。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学校应采取不同的引领方式和策略。

(一)找准自我定位——学徒期

学徒期的教师工作热情高,干劲足。在这个阶段学校基于青年教师成长的考虑,为他们配备师傅。然而有些教师往往自傲自负,以为自己大学毕业,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思考、不探索。还有部分青年教师,在自己认为大干了一番后,并没有出现理想的效果,很自卑,一蹶不振。对此,学校采取不同的措施,引导学徒期教师自我定位。对前一种情况,学校可适当设置障碍,让教师清醒。如组织他们经常参加基本功大赛,同学生一起参加每次考试等,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使他们逐渐学会思考、乐于探索。对后一种情况则应多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如在他们干出一点点成绩时,学校可以利用大会小会大张旗鼓、不厌其烦地进行表扬,使他们逐步建立自信。对于学徒期的教师,学校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站稳讲台,积累教学经验,产生教学效能,从而快速地进入自主发展的成长期。

(二)敢于自我超越——成长期

成长期教师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大,整日忙于学校日常繁重的教育教学及一线管理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正事都忙得一塌糊涂,怎么还有时间搞教育科研。因此尽管他们在成长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是往往因为缺乏教育教学思想的积累,缺少自己的教育智慧,而使自己的发展遇到困难。若不“苦中有为”,敢于自我超越,终究成不了教育名家。对此,学校采取的策略是:帮助成长期教师确立教育智慧来自于日常教育教学的观念,不断反思教育教学,捕捉实践中的闪光点,擦亮脑海中的思想火花,逐步走向成熟。

(三)跨越自我世界——成熟期

在成熟期这个临界点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是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职业倦怠;二是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不思进取,“踌躇满志”。对此,学校采取的策略是:引导成熟期教师跨越自我封闭的世界,不仅要以“高档次”的培训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而且要引领他们广涉理论书籍,汲取养分。同时使他们能够认识自我,跳出“画地为牢”,与更多的教育名家进行交流和沟通,增长自己的见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明晰自我品牌——成名期

名师在于明白自己的教育智慧和如何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如果在成名期不能明晰和提升自我品牌,将出现教学思想匮乏,停滞不前的现象。叶圣陶等大家之所以能对我们影响至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影响之深远。学校帮助“成名期”教师树立“品牌”,指导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积累、总结、提升、丰厚和精深,从而最终形成他们独特的教学思想,在他们周围逐步聚拢一些志同道合者或追随者,形成以他们为核心的专业团队,发挥名师效应。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把教师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校长引领、制度保障、策略助推,不断“刷亮”教师前行的路。以此改变当前相当一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缺乏动力、心态失衡、牢骚满腹、心情焦虑、无所适从的不良状态,凝聚一支高效、团结、积极向上的教师队伍,让他们赋予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以精神内涵和教育意义,让他们表达对学校优质教育的美好诉求,让他们实现学校资产和学校精神的保值与增值,让学校成为有特色的优质学校。

上一篇:四色教育:建构儿童多彩学习生活 下一篇:论生态奥运的核心价值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