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时间:2022-09-29 04:58:52

善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摘 要: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从“无”到“有”,从“简”到“精”,成为当代历史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历史人物及事件更加立体,调动学生的眼、耳、嘴、手、脑等各种官能同时作用。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不能再现的历史“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内容丰富;自主学习;教学过程;最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为适应21世纪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也应积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教师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通过多种媒体作用于学生,并在这些媒体之间、媒体与学生之间建立逻辑链接,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系统,从而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中,让历史教学内容丰富而立体,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了历史课堂的最优化,因而信息技术成为21世纪初中历史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中,让历史教学内容丰富而立体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中,知识的传授往往是教师加书本这种单一的传递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体验到了单调的言语、空洞的说教,得到的结论是历史课是时间、人物、过程、结果、影响等知识点的识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是如此之单薄,世界历史只是如此这般而已。初中生思维活跃,虽然有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但仍偏重形象思维,具体的形象思维仍是他们解决问题的主要思维方式。而且根据脑神经生理学的最新研究,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打破了传统历史课“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描述、简易的图例以及抽象的想象。在历史教学中,图像、动画、音频、影像等多媒体形式的运用,为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视听感官带来极大的感知和体验,也让历史教学内容丰富而立体,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习能力,享受教与学的过程,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随着知识的增长得以同生共长,以此来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

案例1: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融入历史教学中,它赋予了课堂教学新的活力,形成了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在讲授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林肯竞选总统的主张”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林肯与对手道格拉斯辩论的场景”,让学生走进林肯竞选总统时的现场,看他和对手道格拉斯唇枪舌剑,最终林肯以维护祖国统一这样一个不变的立场赢得了这场选举,不管在南北战争之前、期间还是战争结束后,林肯维护祖国统一的立场和目标始终如一,他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总统之一。学生认识到祖国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维护祖国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是首要目标,也是民心所向。通过“亲临现场”的体验,学生感受到的不再是历史课的呆板和乏味,取而代之的是畅游历史长河的一种享受。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以“老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实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势必会让学生更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管理者,适时适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不仅获得信息,而且可以对获得的信息自主进行整合、加工、反馈,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的效果。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提高了各种能力,学会了学习。

案例2:教师在课堂上选用适当的图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大于单调的言语,如用一张逗趣的漫画图片来诠释历史时,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讲到“重庆谈判的背景”时,用多媒体展示华君武先生于1947年画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的漫画。画中的人物左手持写有“和平方案”的盾牌,右手正在磨刀霍霍,典型的挂“和平”之“羊头”,卖“内战”的“狗肉”。漫画寥寥数笔,揭穿了抗战后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伎俩,使学生对重庆谈判之前为首的的态度一目了然,自然而然想去探究为什么要玩弄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又是怎样玩弄阴谋的!通过左图右史,提升识图能力,调动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教师设计的教授环节转变为学生的学习环节,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老师和学生在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一个初中生要学习十几门功课,他的精力是有限的,相比较语、数、外、物、化这些科目来说,在历史课堂以外能够花在历史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有限的精力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这是每个历史老师都在不断探究的课题。初中生作为初中历史的教学对象,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为历史教师指明了实践新课程改革的前进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符合主题的图片、经过剪辑的视频画面、适当的音乐元素,以及教师精心准备的讲解词,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对于这门“遥远”的学科会乐于学习,能够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达到课堂学习的最优化!

案例3:在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0课中讲到“新航路开辟”时,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让学生了解15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具备的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介绍四位航海家的历险经历,教师适时播放“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图”的动态演示,这样让学生边说边看边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化静为动,由死记硬背变为现学活用,并且让学生在模拟航海家历险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了解各种人物及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减少了教师画图、板书的时间,省时省力,提高了有限时间的有效利用率。

课程改革是一项广泛、深刻、持续不断的系统工程。在历史教学中使用推广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相比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应用过程中,必须用之有度,适时用之,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硬件、软件三个因素在多媒体历史教学中的关系。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需要逐步实现的,要实现进一步的整合,需要的是科技不断发展,教育硬件设施的完备,教师信息素养的普遍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承担起对学生信息技术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工作,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彭刚,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侯建飞,金波.有效教学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常熟外国语初级中学)

上一篇: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中多媒体的作用分析 下一篇:网络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