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和俄罗斯电子战飞机

时间:2022-09-29 03:54:04

苏联和俄罗斯电子战飞机

上世纪50年代的电子战飞机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以图16轰炸机为基础研-制了一系列电子侦察机和电子干扰机,包括图16RM-1“獾”E和图-16HM-2“獾”F海军电子侦察机,“獾”F同时还能够制导KSR-2空地导弹。图-16Elka“獾”H是电子支援飞机,主要任务是抛撒箔条(在弹舱前部装有ASO-16或ASO-28自动箔条抛撒装置),为攻击机群开辟箔条走廊。此外,该机在弹舱后部还装有中功率杂波干扰机。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图-16Ye“獾”A电子干扰机出现,机身上有2个天线罩,装有电子对抗系统,3部天线在弹舱里呈一排布置。此外,弹舱里还有一个自动箔条抛撤装置。

图-16Ye“獾”D电子侦察机,由图-16K-10-26导弹载机改装而来。此外,该机还有电子战型。

米-4PP通信干扰直升机,用于远距通信干扰。

同一时期,苏联还发展了伊尔-14电子侦察机和图-19电子侦察/干扰机,但有关资料甚少,以至有人怀疑它们的存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子战飞机

进入上廿纪60年代之后,随着苏联轰炸机型号的增多以及电子战技术的进步,以这些轰炸机机体为基础的电子战飞机也发展起来。特别是美军在越南战场上进行的电子战给了苏联很大刺激,促使苏联电子战飞机在六七十年代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时期,苏联发展的电子战飞机主要有9种。

图-951ITs“熊”D电子侦察机,1967年首次被西方发现。该机在机头下方安装了“蘑菇”雷达;弹舱内装有波长3-14厘米的电子侦察设备,可自动监听、记录电子信号并进行分类:机腹大型泡形整流罩中装有巨大的I波段对海搜索雷达。据了解,“熊”D还可为远离目标的舰上和机上导弹发射人员提供目标的方位和种类等情报,以保证导弹的精确制导。

图-16P獾”J电子干扰/侦察机,机上装有宽频段SPS-I、SPS-2和新型SPS-44杂波干扰机,CDC-1/3电子情报侦察系统以及ROMB-1侦察设备。该机可以对20吉赫频段内的敌方雷达、通信设备进行阻塞式或瞄准式杂波干扰,为攻击机群提供远距、近距支援电子干扰或随队支援电子干扰,并具备电子情报搜集能力。

图-16Ye“獾”K电子侦察机,是“獾”F的提升型,装备先进的电子情报侦察系统,能够在高密度电磁环境中自动、准确地搜集有用的电子信号。该机还装有8~20吉赫“尘菌”搜索雷达、10-20吉赫“短喇叭”导航轰炸雷达和“蜂尾”机尾告警雷达等。此外,它还有电子战型图-16KS。

图-16P和图-16PP“獾”J:电子侦察/干扰机,其上加装了先进的电子情报侦察系统、自卫杂波干扰机。

图22KP电子战/轰炸机,约在1968年服役,装备Kur-s系统,能够检测到敌方雷达新号,随后用Kh-22P反辐射导弹进行攻击。图22KPD在图-22KP的基础上增加了空中加油能力。图-22RK电子侦察机,上世纪70年代初服役,加装了电子情报侦察系统,其核心是M-202侧视雷达,可在高密度电磁环境中自动搜集、记录和分类各种电子信号。此外,机上还装有红外侦察系统。图-22RDK电子侦察机,增加了空中加油能力。图-22P电子战/电子侦察机,装有新型Fasol电子侦察系统和APP-22杂波干扰机,能够灵敏地接收敌方雷达信号,并且迅速展开干扰。图-22PD则增加了空中加油能力。

伊尔-20M电子侦察机,1970年开始装备,总数20架。该机是在伊尔-18运输机基础上改进,北约绰号“黑鸭”(Coot)。伊尔-20M最大速度675千米/小时,侦察高度6000~7000米,最大航程6500千米,续航时间12小时,乘员13~20人。该机在机腹装有一个长10.25米、宽3.20米、高1.15米的雷达罩,内装侧视雷达,前机身两侧各有一个长4.40米、高0.88米的整流罩,内装各种传感器及照相机:机身后腹部装有众多电子侦察天线与天线罩。机上还装有FIP5N-3N航空雷达、NAS-l多普勒导航系统与自卫干扰设备等。伊尔20M的主要任务是遂行区域电子侦察。

雅克-28PP“阴谋家”E,属于苏联第一种专用电子干扰机,1970年装备,数量不详。该机是在雅克-28轻型轰炸机的弹舱里装上了SPS-I、SPS-2宽频段杂波干扰机和两个,ASO-28自动箔条抛撒装置;机尾装有“警笛”I雷达告警接收机:座舱里有电子战控制面板;机腹有杂波干扰机散热器。该机既可完成远距电子支援干扰,又可完成近距和随队支援干扰。

安-12P“幼狐”C电子干扰机,1970年装备。该机在安-12运输机基础上改装,主要承担远距电子支援干扰。该机在机身下方有3个鼓包,内装大功率杂波干扰机和欺骗式干扰机,至少可覆盖5个波段,可干扰敌方雷达和通信系统:机头和垂尾内增加了电子设备舱,外面有整流罩:机尾装有4套ASO-24自动箔条抛撒装置;机身前下方两侧有3对散热器,为机载电子设备提供散热服务。该机续航时间7小时。

安-12R电子侦察机,1970年装备。特征是在机身下两侧增加4个泡形整流罩,内装电子侦察设备。

在六七十年代,苏联还研制成功了第一代KCP-2P、KCP-5P、Kh-22P等远程反辐射导弹和Kh-25MP近程反辐射导弹。其中KCP-2P、KCP-5P、Kh-22P等射程虽然比美国“百舌鸟”远得多,但体积、重量太大,而且导引头性能差,覆盖雷达频段很窄;Kh-25MP则与“百舌鸟”相当,无抗雷达关机能力。

其间,苏联第二代远程反辐射导弹Kh-28和Kh-29MP近程反辐射导弹也接近完成。其中Kh-28性能基本与美国AGM-78“标准”相当,速度达3马赫,具有多目标选择能力和一定的抗雷达关机能力。Kh-29MP是Kh-25MP的改进型,性能有所提高。这两型反辐射导弹于80年代初服役。

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电子战飞机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苏军开始装备米-8PP“河马”K和米8SMV“河马”J电子干扰直升机、米-8R电子侦察直升机、苏-24MP“剑术师”F电子侦察/干扰机、干扰无人机等,并且开始装备第三代反辐射导弹Kh-58和Kh-31P。

米8PP在机身后部两侧装有矩形容器和6个十字形偶极天线阵,尾梁下面没有装多普勒雷达,尾桨在左侧。该机主要用于远距通信干扰,覆盖频率范围为50-2000兆赫。米8SMV干扰机主要用于压制敌方雷达,机上装有10种有源干扰设备,频率涵盖5-144厘米雷达波段。米-8R装备有Grebeshok-5电子侦察系统,主要用于前线战术电子侦察。

苏-24MP电子侦察/干扰机1985年开始装备,以取代图16和雅克-28PP。该型机的机腹挂架携带一个长6米的圆形吊舱,也可换挂长4米的吊舱。该吊舱侧面扁平,内装有侧视雷达;右外侧挂架带小型设备吊舱;机头罩缩短,在每侧发动机进气道的前段下方有“曲棍球棒”天线。该型机保留了空中加油及携带空地导弹的能力。

由于电子战机的大规模运用,苏联空军从1974~1984年共组建了2个装备苏24MP和雅克-28PP的独立电子战航空团、8个装备米8PP和米-8SMV的独立电子战直升机大队。此外,苏联空军前线航空兵的每个雅克28轰炸机团都有三分之一的大队是电子战大队(雅克-28PP)。

在80年代,苏联还研制成功了第三代反辐射导弹Kh-58和Kh-31P。它们采用固体冲压火箭发动机,射程40千米以上,速度3马赫,装有宽频带被动雷达导引头,总体性能相当于美国的“哈姆”,具有多目标选择能力和抗关机能力。

其间,苏联还研制了许多一次性投掷式杂波干扰机,功率从几瓦到几十瓦,投放平台包括飞机、火箭弹、空飘气球等。通常投掷式干扰机可以在所有的频段或者部分频段对被压制韵通信信道实施阻塞式干扰口,根据苏军的经验,投掷式干扰机比专用电子战飞机在远距支援干扰条件下的干扰效果好,难点在于怎样把投掷式干扰机置于敌电子设备附近。

1991年苏联解体,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空军被迫将原苏军全部独立电子战航空团、远程航空兵和前线航空兵航空团中的全部建制电子战大队解散,而独立电子战直升机大队、前线航空兵的地面电子战部队和分队也被裁减了50%以上。与此同时,俄军的电子战机构大幅收缩,并且取消了电子战技术装备订货部门。

当然,俄空军的电子战装备在这20多年时间里也不是全无建树。在上世纪90年代,为取代已经落后的SPS-1、SPS-2等杂波干扰机,俄罗斯研制成功了“天竺葵”杂波干扰机,其总体性能接近美军ALQ-99杂波干扰机吊舱。这一时期还研制成功了新一代数字自动有源干扰以及能分析信号环境、调整频率、形成最优数量的干扰类型和组合、确保所需要功率水平和辐射时机的设备。其间,俄空军还组建了无人机干扰大队。以装备的“莫氏卡拉”无人机为例,其飞行距离45千米,速度180千米/小时,飞行时间3小时,干扰机的频段为2~215兆赫,干扰功率为5瓦,一架干扰机可同时干扰两个目标。

2008年8月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武装冲突,由于俄空军电子战实力薄弱以及作战行动组织不足,无法对格军防空系统实施电子压制,导致俄空军仅在作战行动的头几个小时内就被击落了3架苏-25和1架图-22M。不仅如此,格军还用无线电干扰妨碍了俄陆军部、分队的指挥。

在俄格冲突之后,痛定思痛的俄空军重新开始强化电子战能力,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升级那些老旧的电子战飞机。例如伊尔20M的现代化升级从去年已经开始。

2012年9月,图-214P新型电子战飞机被曝光(见本刊2013年第5期),是俄罗斯已知的最先进的电子侦察机。

上一篇:语文教育应在美上下功夫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