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培训

时间:2022-09-29 03:43:28

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培训

摘要:作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成败得失,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在于对各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和技能的提升,而此类培训的有效开展在于多级培训、培训对象层次化、培训过程持续发展、有效性评价、培训知识多元化等诸多方面的良好实施。

关键词:多级培训;层次化;持续发展;评价;知识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22-03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可以看成是教育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从知识积累型向知识创新型的转变。而这一整合过程的成败,一个关键点就是实施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从技术层面来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日益扩大,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及其教育资源正大量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领域,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就自身参与过的多个相关培训以及与其他参训教师及指导教师的相互交流,浅显地谈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教师培训”。

一、多级培训联合开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培训应该以国家、省市、市县、校本四个不同的层级面上逐级开展。国家级、省级培训的侧重点在于主旨性的、指导性的、覆盖地域较广的、骨干型教师的培训,它是对整个培训精神和培训主旨的和传递。而市县级、校本培训的侧重点在于根据本地的特色和实际在国家级、省级培训精神和主旨的指导下范围较小的,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培训。

多级培训的联合开展可以有效地解决国家、省市难于在同一时间对所有的教师进行大规模集中培训的问题,同时又能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推广到教育一线。反向的,市县、学校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经验将一线培训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向上反映,以促进国家级培训向适合一线教学需要的方向发展。

例如,inter“未来教育”培训,该培训自2000年开始,首先由教育部组织进行省市教师的国家级培训,进而由参加国家级培训的教师进行市县教师的培训,再由市县教师培训地方教师。应该说这样的培训过程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培训过程。但可惜的是,在校本层面出现了培训断层――受训老师的学校将培训局限在了个人而没有在学校中进行校本范围的培训,在教育一线培训的结果仅仅是一个点而达不到“由点带面”的效果。因此,四个层次的逐级开展和良好实施可以更为有效地达到培训目的。

二、培训对象技术层次化

参与培训的教师应该是有技术层次的而不是单一的对技术型教师的培训。

首先,参培的应该是学校的领导,因为这样可以使一线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得到学校领导的有力支持,还可以使校领导自身的水平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先进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等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而这一层次的培训可以是理论与指导多于实践与操作,技术性弱于理论性。

其次,是各学科的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这些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教育教学能力强,有进取心,熟知一线教学常用的教育技术,对新生事物有足够的接纳能力,对于先进的教育技术有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选择这些教师培训可以在培训内容上介于校领导和专业人员之间。这些教师受训以后可以更好地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带到教学一线中去,可以有效地帮助校领导和专业人员多层面、多角度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最后,是对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作为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大部分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或相关的专业,他们是一线教师中先进信息技术的最先接收者、应用者,更是探索者和推广者。对他们的培训应该是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并举同时偏重于技术的培训和推广。

因此,我们可以把培训对象的技术层次依次定义为“理论型――普及型――提高型”。但是,如果以这样的层次划分进行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要求指导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参训者的不同技术层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这就像我们教师对待不同学生的“因材施教”。

三、培训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项新技术的简单应用和形式上的简单推广、亦不是一个培训任务的简单完成,而应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这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将其渗透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但是,笔者发现有个别的参训教师肤浅地认为参加培训就是为了学会一项技术而已,只要会用就可以了,至于整合则是在多媒体教室上上课而已。他们根本就不去考虑技术同样具有发展性,不去考虑先进的技术也有被取代的时候,甚至于个别教师培训一结束就会忘记培训是干什么是为了什么,把培训当成了一个任务来完成。那么,在这样的想法和行为的驱使下我们又怎能面对未来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呢!

四、对培训结果进行有效评价

新课改实施以后,我们发现任何学科在对学生和教师进行的评价都是在向多元化、有效性的方向发展。而我们在参加培训时,最后得到的只有一个评价的结果――不及格、及格或者优秀。至于为什么不及格、如何改进可以及格、怎样从及格可以达到优秀这些需要评价来优化的过程则无从体现。评价只是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毫无过程性、启发性可言。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有效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性,充分调动参训教师的主动性,使评价既要有一定的规范,又有一定的灵活;既要有一般的标准,又要有个性的内容,不是把评价作为管制学员能否及时参训的手段,而是要成为让学员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激励机制。在此不妨形成一种可持续的评价过程――实践过程中的评价,也就是说,最终的评价还要考虑到培训结束后,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参训教师能不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以及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如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次数和效果、发表相关论文的篇数、是否参加了相关课题研究以及学生的反馈等方面对参训教师就培训进行评价。这一过程不仅需要由上级领导单位组织进行,更需要一线学校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只有这样,培训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整合的持续发展。这对于参训者进一步领会培训的目的和意图有莫大的帮助。

五、培训知识多元化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不是单一知识门类的知识再现或技术传递,它是以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如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为指导,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技术支撑,应用能力――如PPT制作、几何画板应用、网络课件制作等为手段的一个综合能力的培训。虽说如此,但是有一些培训就技术讲技术,整个培训中体现出的目的只有一个――技术的传递和演示。这样的情况在市县、地方级别的培训中较为常见。

而且据笔者观察与调查后发现在整合培训结束时,有一部分参训老师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新技术整合进所教学科,不知道如何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成绩,不知道如何利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驱动整合的有效进行,有些甚至将课程整合变成了一种信息技术的展示。固然,这与施训者自身的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但笔者认为上一级对下一级的培训应在综合能力的培训上加强指导,突破培训知识的内容单一性,使多元化的知识和技术在培训的源头就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当然这对上级领导部门和指导教师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培训工作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关系着整合的成败,是整合的基石。它更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教师的培训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更加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需求。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将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不断探求新的培训形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需要。

上一篇:TESTEX 循环对比测试 下一篇:现代医学科技发展对医学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