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系统性发展思路

时间:2022-09-29 03:42:08

【前言】论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系统性发展思路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经历了初级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三个阶段的迅速发展之后,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等各方面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链,与之相...

论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与系统性发展思路

[摘要]我国体育产业近年来在产业领域、规模、效益等各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随着国家对体育产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于体育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日益增强。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传统体制与思想严重制约着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政府扶持、资金短缺、资本构成不合理、培养模式相对陈旧等各种原因都束缚着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开展。为了促使我国体育产业适应社会变革、响应体育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必须从政府、体育企业、高校三方面入手,相互配合、积极响应,从而构建一个系统性的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体育创新 人才培养 系统性发展

[作者简介]曹瑞化(1970- ),男,江苏徐州人,民族学院体育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训练及学校体育教育;张鹏海(1969- ),男,陕西西安人,民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原体育及民族传统体育。(陕西 咸阳 71208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99-03

一、引言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经历了初级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三个阶段的迅速发展之后,产业领域不断拓展,发展规模、质量和效益等各方面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链,与之相随的体育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积极培育一批骨干型体育企业,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国家宏观调控下指导的活跃的体育产业市场格局;不断提高居民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事业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等。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在人才培养、投融资、市场完善和配套政策法规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特别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其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随着创新能力在产业发展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的不断深入实践,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是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不断蓬勃发展,体育创新人才的需求也随着不断增强。目前我国在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创新人才培养迫切需要树立新的指导思想。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各种束缚,很难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基本不注重自身的开发。由于这种单一体制的掣肘,使得体育产业的创新性发展受到束缚。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经济发展的产物,体育与经济应协调发展,而不能完全独立于经济、社会之外单纯地进行体育发展,这样不仅会束缚体育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也是有弊无益。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体育产业的功能也随之不断更新,对于体育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以往体育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有待为了适应现代人收入水平、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生活追求、消费模式等的改变而树立全新的指导思想。

2.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受到传统体制的掣肘。以前,我国体育产业人才培养长期处于由国家体委包办的计划体制之中。虽然现在经过“转型”时期的改善,体育产业主管部门已经脱离政府的行政体制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无法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许多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对于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仍然不放权,束缚了企业与政府联合开展培养体育创新人才的可能性,即使是在联合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往往也很难获得足够的自。此外,在改革过程中,尽管体育产业人才培养尝试性地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但由于各种利益权衡的驱使和法规的不健全,致使政府与企业、地方政府与体育部门等之间存在矛盾,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产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更重要的是,当企业在培养创新人才收获或盈利时,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作为利益驱使的企业在长期入不敷出的经营中,也就逐渐打消了投资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积极性。

3.政府缺乏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必要扶持。体育产业发展属于国家第三产业的范畴,积极地开展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对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如何促进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积极开展,运用什么样的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来讲,没有政策可循,缺乏必要的政府扶持。在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促进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相应的在政策上予以优惠和扶持。比如,体育部门承办体育赛事,体育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营收入等,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在会计成本计算方面,也相应的予以政策优惠。而我国政府对于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4.高校在培养体育创新人才方面,制度激励不足。目前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主要是由体校承担,而体校的资产所有者、委托人、资产使用者又是分别由国家、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和体校管理层担当,造成“信息链”过长,中间环节过多,无形之中增加了三方有效配合的难度,对于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体校负责人远离权力核心,政府对体校的监管又是鞭长莫及,难以有效到位。这就要求全体从事人才培养的教练员和管理人员都是“不为一己私利、没有任何个人利益追求”的“道德无比高尚者”,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现实社会中这样的圣人毕竟是少数,但凡是人总会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因此在这样的链条多长、缺乏利益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制度运作下,效果与目标就很难达成一致,许多人采取理性的机会主义手段,做表面文章,认为多干少干一个样,甚至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惜在选材和输送过程中进行“灰色交易”等,这一切都严重阻碍了体育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和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5.高校现有教育体制有待改善,迫切需要建立培养体育创新人才的全新培养模式。目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主要是由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下实现的以各级体校为基础的“三级训练网”模式,是一种以行政手段进行的人才培养方式,它是在教育系统以外构建的另一条独立的从事体育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系统。而由于自身利益的趋势,使得各级体校在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的时间分配上明显偏重于体育训练而忽略文化知识的教育,这使得体育专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然而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的安排日益成为市场化配置,而受教育程度正成为获得体育人才分流或退役后寻找就业机会的主要资源。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因此,建立一套体育训练、文化教育、创新思维三位一体的全新的培养模式迫在眉睫。

6.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经济学界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仍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目前经济学家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程度,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很不相称。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迫切需要力量之道和实践经验的借鉴。但是目前学术界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教训总结明显不够,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不仅使国家在制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方面难以充分考虑体育创新人才的因素,也导致企业在体育创新人才培养投入、管理及运作方面理性思维的缺乏。相关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健康发展,重视和加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也已成为相关学术界的当务之急。

三、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发展思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积极有效地开展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我国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培养和输送体育创新人才应当采取相应的发展举措。建立以政府解放思想、推进改革进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基础,以培养体育人才的高校响应体育创新人才需求、努力建立全新培养模式、形成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为核心,以积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尤其是企业力量参与“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培养体系的构建为助力的“三维一体的系统性发展思路”,具体措施如下:

1.推进体育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我国目前体育创新人才培养遇到的最严重的瓶颈,仍然是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落后对于体育创新人才有效培养的极大困扰。无数改革成功的案例证明,只有砍断过于繁琐行政捆绑和冗长的行政链条,任何事业的发展才能势如破竹、扬帆远航。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一直沿袭着落后的管理体制和故步自封的运行机制。如教练员、运动员的业绩考核、选拔、委派、培养等都因为“过分”强调“中国特色”而与国际标准脱轨,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现在应当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深,努力使得政府设立的官方体育机构摆脱权力分配观念的制约和束缚,将相关权力逐步下放。政府可以根据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特点,主要是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采用政府投入、政府与社会联合承办、社会力量通过市场竞争培养三种模式分情况协同开展的方式,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制度创新,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

2.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培养人员激励政策。在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高校(包括体校和各体育类教育院校等)老师(或教练等)也必须相应地进入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即高校(用人单位)与应聘人员(老师或教练等)双向选择,双方通过契约等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用工制度,对体育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此外,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激发辅导老师和教练员的积极性,强有力的激励政策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薪酬与创新人才培养的业绩考核相挂钩,待遇与是否积极响应、配合、创新全新的培养模式相挂钩等,从而形成积极有效的培养人员激励政策,促进体育创新人才的培养。

3.响应社会对体育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构建全新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地位。随着体育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体育产业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为了响应这一需求,以高校(包括体校和各体育类教育院校等)为中心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转变教育模式。由统一模式向个性教育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教育转变,由知识传递向知识创新教育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教育转变。二是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这一理念是基于体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需要这一基本规律提出的。体育和其他任何产业一样,都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产生、改革、发展都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体育人才培养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为根本,确立不断增强社会适应性的理念,将创新人才培养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树立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使命感,使培养出来的体育创新人才更能为社会发展而作出贡献。三是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在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教育全面改革的大环境下,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核心场所,更应该响应时展需要的呼声,适应社会需求,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具备训练、创新、科研各项综合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指既要提高学生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体育院校既要让学生掌握好本专业的特长,突出“一专”的特点,同时更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多能型”创新人才。

4.加强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形成系统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指导实践,加强学术界对于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形成科学的理论构想,从而更好地指导各方面力量有效地开展体育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形成系统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上,既要考虑体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到体育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的追求,使得体育事业能够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树立“大人才观”,加强“体、教结合”的新型体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刻不容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和着手:(1)转变教育理念;(2)开放办学形式,形成从大学—中学—小学一条龙的培养系统;(3)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以本专业为核心、多项综合能力为发展动力的一点放射性培养模式;(4)灵活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5)构建科学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制度激励政策进行合理创新,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6)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适应性更强的体育创新人才。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理论探讨,进而形成一套科学而系统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有效开展,推进体育产业变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会体育专业创新性健身指导人才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2]龙建新.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路径——基于投融资的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0(7).

[3]马志和,徐宏伟,刘卓,等.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J].体育科学,2004(6).

[4]周斌.论新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J].中国商贸,2009(7).

[5]张莉莉.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09(6).

[6]朱瑞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上一篇:试论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西部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文科大学生毕业论文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