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时间:2022-09-29 02:59:41

例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语文 教学改革 《学会看病》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18-02

2011年底,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布。各地掀起新一轮学习新课标、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笔者对课堂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思考,下面结合人教版五年级课文《学会看病》的教学具体谈几点认识。

一、树立两个观念。营建良好氛围

当前课改存在模式化、形式化等误区,很多教师未能把握课改的核心价值。课程标准修订稿的核心精神即“以人的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本”,基于此,教师进行教学改革需先树立两个观念。一是差异观,即每个学生因生活、学习的环境,个人经历等不同,在语言、数学等智能上的发展,以及兴趣爱好、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均会有所不同,这种差异自然存在。二是潜能观,即每个学生均有潜能,教师需充分给予学生理解和包容,支持与信任他们,激发他们的潜能。

树立了以上两个观念,教师方能尊重差异,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平等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敢于尝试、批判,友好合作。对于教学改革来说,回归学生本体,营造人文氛围最为重要,而这是目前大部分教师没能把握的关键点。

二、挖掘文本内涵,研究教学目标

教学前,教师需把握所教内容的关键特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文本内涵,可研读的资源包括课文、单元导语、连接语、课后习题、插图、选修课文等。

如《学会看病》一文,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研读。

研读1,单元导语。本文编排在第六组课文,单元导语点明单元主题为“父母之爱”,提示学习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研读2,连接语。课题中有略读课文标志“*”号,课前“连接语”中的“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提示了学习本文的要求和方法。

研读3,重点词句。如“从他出门的那一分钟起,我就开始后悔”“我的心还是疼痛地收缩成一团”“我还是深深地谴责自己。假如事情重来一遍,我再也不让他独自去看病了”等句子的背后,正是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研读4,选修课文。《剥豆》与《学会看病》同作者、同主题、同写法,如果同步学习该文,是对课文很好的拓展。

深入研读教材后,是确立学习目标。目标的确立应基于文本内涵,结合年段目标。高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有“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学习浏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等内容。《学会看病》是五年级的课文,主要学习目标便可确定为: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感悟母爱的广袤,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反映感情变化的写法。

三、转变合作教学方式,科学调控

基于潜能观,教师应大胆放手,还课堂于学生;基于差异观。教师应在学习中既照顾差异,又视差异为资源,加以有效运用。达成教学目标的方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而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有一定逻辑关系,不能随意打乱顺序。一些教师的课堂改革,入课即合作,没有自主学习环节,这是不符合学习规律的。学生学习,“自主”是前提,教师应指导方法,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心思考,帮助学生自我发展。为后面的合作、探究作好铺垫。

“合作”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思维产生碰撞,形成共同认识,促进共同发展;二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会彼此尊重、互相帮助,学会合作。合作没有实效是当前课改比较突出的问题。怎样才能使合作学习有效?首先是科学分组。常态组二至四人为好,六至十人的组适合大活动。组内成员构成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混搭,达到“变差异为资源、组间同质”的目的;也可以是同一层次的学生组成,组间异质,便于分层安排学习任务和跟进辅导。当然,小组成员并非一成不变,可根据学习需要变化,即使在同一堂课内,学生都可转组。重新组合。其次是人员分工。合作过程中,小组成员需相互尊重,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最后是合作后展示环节的点拨。在很多课堂上,小组派出代表汇报时。教师基本不点拨,所有展示完毕,课堂时间已过,教师来不及总结,匆匆下课。这样的合作、展示,学生并没有在原有认知上得到提高。因此,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自始至终需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有效调控。

以《学会看病》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安排。

(一)合理分组。根据学习活动灵活安排合作小组。如第一环节检查预习情况,安排两人一组,开展“对子互学”,这是一次小范围合作。而“找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是最主要的学习任务,需要较多人数、较深层次的互动,安排四人小组合作。

(二)分步进行。为避免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和不能准确理解学习活动要求,在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后分四步,教师组织过渡。

步骤1,自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体会母亲的感情变化。

步骤2,小组研讨。把找到的语句在小组内读一读、议一议,由小组长组织,学习小组共同完成导学中的“填一填”。

步骤3,准备展示。选择上台展示的内容,分好工,明确谁写卡,谁上台汇报,防止任务集中。

步骤4,展示分享。小组上台展示时,其他同学迅速找到相关语句认真倾听。

(三)及时点拨。点拨分四个方面。一是根据学情对字音字义的重难点进行指导。“对子互学”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时,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后,在黑板上贴词卡,进行正音和释义。二是对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寻找课文重点词语或用自己的词语概括心情变化的方法等。三是迁移、整合学习内容。如当汇报的学生说到某一自然段时,教师及时提示:还有跟他们找到同一地方的小组吗?你们对这一部分是怎样理解的?四是引导学生品味词句背后的内涵。如重点句子强化朗读;比较书本中的“谴责”与学生自己归纳的“自责”,体会母亲内心所受的“磨炼”;把各小组汇报的重点词贴上黑板,形成“做出决定――犹豫(心软、动摇)――后悔(担心、忐忑不安、谴责、痛苦不堪)――勇气回来”的感情、思维双线流程图,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体会母亲一系列心理活动前后的深沉母爱。

(四)适度拓展。如学习第二十二自然段时,适时想象练写母亲的担心:“我的心疼痛地收缩成一团,心里不住嘀咕着……”课的最后,安排快速浏览《剥豆》一文,强化对写法的认识;推荐阅读《毕淑敏母子环球旅行记》。

教学方式转变后,“自主、合作、展示、点拨、拓展”五个要素相互穿插,如检查预习环节,“合作、点拨”两要素组合;探究“母亲感情变化”环节,“自主、合作、展示、点拨、拓展”五要素穿插组合。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充分对话的灵动课堂。

总之,课改要回归学生本体。需要教师杜绝盲目化、功利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勇于实践,探索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对小学语文教学语感的培养实践 下一篇:中考数学总复习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