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国兴衰的启示

时间:2022-09-29 02:31:57

世界大国兴衰的启示

随着新大陆被发现以及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社会走出了各地区的分割状态,逐渐走向了全球化和一体化,人类的历史从此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大工业创造的便利的交通工具、现代世界市场和资本文明,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百年前中国近代思想巨人王韬也说过:“全地球可合为一家,中国一变之道,盖有不得不然者焉。不信吾言,请验诸百年之后。”在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的世界性强国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和俄国。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只有美国自成为世界性强国后一直将世界第一的位置保持至今,已经超过一个世纪。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中国的发展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国兴衰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崛起并保持大国地位的经验

世界历史上出现的大国中,有些国家尽管失去了原有的国际地位,但只是实力相对下降,本国的稳定发展与民众的生活并未受影响;也有的国家能够比较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地位与影响。它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内政修明是大国崛起的基础

国家要强大,必须经济发达、政治稳定,特别是民众与政权之间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国家在外部世界影响的增强,实际上是其内部力量的延伸,一个强国一定是制度健全、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在进入近代社会前,英国的王权就受到《大》的约束。英国王权对私人权利的尊重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光荣革命”后,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等政治制度的建立,带来了稳定的政治局面,国民感觉有一个可以信赖的政府,并愿意纳税支持政府。英国的政治制度使这个国家能够保持长治久安,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工业革命率先出现在英国不是偶然的,英国能成为“日不落帝国” 正与此相关。

人类历史日益成为世界史,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为后来的国家所用。美国建国之初,在经济运行上直接采用了英国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从欧洲搬来了金融和财政制度。1791年2月,美国第一家全国性银行诞生,类似欧洲的证券市场、交易所和股份公司开始出现,并通过股份公司的筹资修建起公路、运河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在政治上,直接采用了建立在地方自治基础上的权力分离体制,把法国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许多现代政治原则付诸实施。

法律原则至上的法治国家保障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所有人,包括统治者在内都要服从法律。法律保障了人身的自由和拥有财产的权利,保障有才能者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财富和贫穷不被世袭……这一切激励着无数人去创新、去创造,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二)重视教育与文化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发轫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以及科学和人文思想在欧洲大地的确立,是近代欧洲国家处于强势地位的重要原因。没有文艺复兴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教育是不可能发展的。

解放思想是保障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英国兴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的确立。英国人开始努力创造财富,追求利润,想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相对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新思想的诞生提供了空间,催生了牛顿、瓦特等一批伟大人物,也推动了工业革命,从而造就了一个帝国的神话。

德国能在国家统一后迅速成为欧洲强国靠的是教育。从19世纪中期开始,普鲁士就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意志统一前,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7.5%。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自由。欧洲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最早出现在德国,成为其他欧洲国家的榜样。在德国现代化进程中,教育、科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电气时代的一批重要发明在德国诞生。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19世纪的德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用40多年的时间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苏联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与大力发展教育分不开,苏联时期最大的成就表现在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在沙俄时期,80%的居民是文盲,到1939年,全国识字的居民达到87%,城市普及了七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高等院校成倍增长。苏联人的受教育水平和苏联的人才资源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遗憾的是,苏联更多地把科学技术用在了军事工业上,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大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更表现在精神文化上。法国在建筑、绘画、戏剧、舞蹈等方面曾将古典主义艺术发展到了高峰,其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更显示出极大的文化影响力。欧洲的宫廷和贵族曾以会说法语为荣,所有外交条约都用法文撰写。法国人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三大思想在全世界发挥重要影响,其《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所宣扬的原则成为许多国家信奉的信条。法国以其世界一流的思想,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力。英国所建立的现代文官制度、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也是世界性的。德国的哲学、俄国的文学也成为全世界的财富。二战后,西欧的经济地位下降了,“但它的文化却正以前所未有之势横扫整个世界”。

(三)创新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与方向

英国之所以成为“日不落帝国”,其重要的基础是经济实力。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经济模式。如果说以瓦特发明的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的霸权,那么以电力的应用引发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成就了美国的世界强国地位。1865年至1900年,美国被正式批准登记的发明专利即达64万多种。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美国能够保持繁荣,与它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直接相关,反之,错过了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只靠出卖原材料和军火维持强大的苏联则衰落下去了。

创新不只限于技术,还包括经济管理与运行方式、生产方式等一系列经济制度。荷兰这个小国之所以能成为称霸全球的商业共和国,与它率先建立的一套现代经济运行机制有很大关系。1602年建立的荷兰联合东印度公司,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荷兰还于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成立了阿姆斯特丹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一定数量的支付款都要经过银行,有信用可以获得贷款。美国福特所创造的生产方式,拉开了标准化、流水线和科学管理融为一体的现代大规模生产的序幕,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成就了美国这个世界工厂。苏联靠计划经济在大危机年代保持了一枝独秀和快速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同时要辅以完备的法律制度。英国和美国都建立了完善的保护知识产权和专利的制度,英国在16世纪就开始保护专利,美国人甚至把保护专利权的内容写入了宪法。到1970年,美国在科学方面获得了81个诺贝尔奖。后来的法国、德国、日本无一不重视对创新的保护,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问世,使这些国家始终走在世界前列。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用了不到20年时间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强国,科技创新是其发展的支柱。

(四)合理运用国家权力

强有力的君主制给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带来了早期的辉煌,是它们成为大国的重要一步。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国家的作用更重要。德国、日本和苏联(俄国)都是由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这是后起的工业化国家的一个共同特点。这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前都经历了国家重建,国家的力量比社会力量强大。国家成为主导力量,从而让工业化以超出常规的速度发展起来。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把国家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由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引导经济运行的方向,用国家的力量建立起全世界最早的社会福利制度。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时期推行殖产兴业政策,政府常常先建立一些产业,然后卖给(有的甚至送给)民营企业来继续发展,三菱、三井、住友等公司都是相继从政府买下官营企业来发展的。苏联更是在国有化的基础上,依靠国家行政力量的推动,集中人力物力搞超速工业化,使苏联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强国。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国家,都清楚国家的权力是有界限的。英国从1688年起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荷兰的“市民自治”为城市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荷兰也是历史上第一个“赋予商人阶层充分的政治权利的国家”,使荷兰维持了一个多世纪“海上马车夫”的地位。美国是合理运用国家权力的典型,新大陆一开始就实行地方自治,使每个人都能参与管理社会,对公共事务发表意见,享有独立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称:“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使国家权力无限制地发展,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德国两次在发展达到顶峰之时启动了战车,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世界和自身带来了巨大灾难。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也因为学习了德国,保持着不受民众制约的国家权力,结果也走上了侵略扩张之路。苏联的国家权力也是不受民众限制的,苏共为了推行其世界革命战略,在二战后走上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之路,严重制约了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导致联盟国家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战后,德国和日本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除了两国有雄厚的技术和人才基础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走上了民主化之路。1955年至1964年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以上。从1965年到1970年,这一增长率更是超过了10%。1968年,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德国也与法国实现了和解,共同推动欧洲朝经济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德国再次崛起为欧洲仅次于苏联的强国。

(五)面向世界,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先机

葡萄牙和西班牙之所以能成为最早的世界性大国,是抢占了航路的商机。两国有远见的统治者相信欧洲之外还有更广阔的天地,在欧洲王室权力分散、民族国家尚未建立之时,率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欧洲之外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和强力的征服,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小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新航路开辟后,任何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与外部世界的交流,离不开利用他国的资源和人力,离不开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早期的世界强国主要靠殖民掠夺,英国利用西班牙连年征战、国力衰落之机,打败了其无敌舰队,成为海上第一强国;日本利用列强在远东的种种矛盾,在侵略朝鲜和中国上获利丰厚,成为进一步扩张的资本;俄国利用地利之便,不断向外扩张,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苏联利用西方的大危机,引进技术与人才,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工业强国;美国利用二战后传统强国衰落之机,一跃成为世界的领袖,在美国倡导下建立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制保障了战后几十年的和平,促进许多民族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认清世界的发展潮流,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把握机会,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条件。

大国衰落的教训

有些国家因国土面积、资源、人口等限制,未能保持住大国地位有其必然性,但有些国家的衰落主要是主观错误造成的,其原因值得探究,教训值得借鉴。

(一)民众感受不到权利与尊严的国家难以长久繁荣

19世纪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世界最繁荣的国家都是由各阶级组成的大众所统治——法国和美国……事实是受过教育、有知识和财富,是防止行为错误的保障,而不是防止政策错误的保障……危险不在于哪一个特殊的阶级不适于垄断统治。每一个阶级都不适合垄断统治。”“整个社会的进步就是朝提高民众的地位这个方向前进。几百年来社会发展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进步、自由、平等的理论也像科学和宗教一样被宣扬和被实践。”落实人民,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日本政府实行的近代化改革,掌握实权的是部分政治家,对于国民的政治要求,政府并未满足。1879年植木枝盛写了一本《民权自由论》,呼吁参与国家政治的重要性和宪法的重要性。他写道:“我要对诸位说,你们都拥有相同一件法宝,这件法宝是什么呢?是能够用钱衡量的木材?还是金、银、宝石?不是,都不是。有一种比那些更珍贵的法宝,那就是自由权。如果不伸张民权,不争取自由,幸福也好,安乐也好,都是得不到的。”当时日本国内的民权运动开始发展,他们要求召开国会,制定保障国民权利与自由的新宪法,但在政府的严密管束下,自由民权运动陷入了停滞。19世纪80年代后,一些民权运动的活动家把对外扩张当成了自己的目标,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质是以强化君力为核心的普鲁士宪法为蓝本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在巩固明治维新成果的同时,借助日本传统中对天皇的尊崇,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并拥有统帅军队以及对外宣战等一切大权。天皇体制使日本走上了向亚洲扩张之路,最终也葬送了日本。

苏联的失败更具有典型意义。苏联没有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民众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失去了道义的优势,自然难以持久。一个国家的强大,并不是几项经济指标的先进,更应包含百姓的权利与尊严、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单纯依靠国家的力量难以维持长久繁荣

许多后发展国家依靠国家的力量发挥后发优势,但如果过分迷信国家,只依靠国家的力量,这种优势是难以维持长久的。民众的创造力才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动力。

只靠国家的力量代价太大。西班牙是用国家强制力量维持其世界霸权的,所以要用很多的资源去供养政府和军队。16世纪西班牙有欧洲最强的陆军,最大的规模和最强的海军,西班牙王室还不断与荷兰、英国发生战争,陆军和海军两倍、三倍地扩充规模,造成王室财政紧张。1648年西班牙在三十年战争中失败,从此失去了欧洲大国的地位。

无论从幅员、人口还是自然资源上看,苏联都不逊于美国,但苏联却始终没有赶上美国,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连本国人民都养活不了,还要大量进口粮食。20世纪70年代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80年代中期,每3吨粮食食品中就有1吨是用进口的粮食加工出来的。用出卖石油所得的外汇购买粮食还不够,克里姆林宫只好出卖黄金,70年代出卖了2000多吨黄金。尽管还在不断开采黄金,但国家的黄金储备仍然减少了一半,到1981年只有452吨。苏联除了军工企业和军事产品外,其他部门都陷入衰退,连人们起码的衣食住行都满足不了,购物的队伍越来越长。苏联的衰落原因很多,最重要的原因是人没有生产的积极性。计划经济和全部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使人成了完成计划的工具,收入与劳动成果不挂钩。国家垄断了一切,没有社会和个人的空间。当人们期望的美好生活迟迟不来,让人感觉像天边的地平线一样永远都走不到时,人们自然不再相信这种苏式制度了。

(三)目标超出国力,难以持久

在国家的发展中,制定合理的目标是重要的。德国、日本和苏联的失败,共同的原因是追求的目标过于远大,超出了国力所限。假设德国在1938年摆脱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后便停止扩张的脚步,日本在吞并朝鲜后不再扩张,它们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失败。苏联比德国和日本的目标更远大,十月革命后,苏共自认为所建立的苏维埃制度是世界最先进的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所以,苏联的目标是推进世界革命,建立世界苏维埃共和国,为此成立了共产国际。列宁在1920年进军波兰失败后放弃了用武力推进世界革命的目标,实行新经济政策,欲通过榜样的力量吸引其他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斯大林改变了这一政策,把世界革命定为苏联的战略目标,只要有机会,就不断地扩大苏联的地盘和影响,这一战略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以一国之力走上了与整个西方世界抗衡之路,这一超出实际可能的大目标,严重制约了苏联的发展,也影响了苏联与世界强国的关系,最后导致了自行崩塌。

(四)迷信武力和征服,必然失败

大国的兴衰更替,主要是由综合国力决定的,既包括经济实力的雄厚,也包括政治制度的文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更有民众的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支撑。虽然历史上有过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而称霸欧洲与世界的先例,但这场战争实际上只是经济实力差距的表象,在那个缺少规则的年代,大国要保持贸易通道的畅通,不能不依靠海军力量。此后,还没有哪个新兴大国靠武力直接打败霸权国而称雄。德国两次挑战英法的霸权都以失败告终,德国的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化政策,得不到道义的支持。日本在亚洲挑战英美的霸权输得更惨。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霸主,是国力自然发展的结果。二战结束之时,被战争折磨得精疲力竭的英国已无力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为了抗衡苏联的威胁,主动把权力让给了美国。苏联依靠武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最后也败下阵来。美国出兵越南使其实力地位下降,苏联出兵阿富汗成为其国力衰落的重要因素。历史的教训表明,以战争为手段扩大自己的势力与影响往往事与愿违。

从大国的兴衰成败中,我们可以说,成功的国家必然是那些能给本国国民带来福祉,建立了民主与法治,能给世界贡献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国家;是那些能顺应人类历史发展潮流,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国家。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塑造河北旅游品牌 提升旅游产业竞争软实力 下一篇:着力改善“两个环境”为建设幸福石家庄发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