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新闻”期盼有下文

时间:2022-09-29 02:16:17

“烂尾新闻”期盼有下文

“表态多,后续跟进少;道歉多,问责整改少;调查多,真相公布少”。当“烂尾工程”不再是新闻的时候,“烂尾新闻”却成为了最大的新闻。某都市报在今年初盘点了2012年的若干烂尾新闻,大多至今未见有实质性的进展。那些在危机中及时反应、积极表态、果决介入的“公关英雄”,在以态度空间换取了应对时间后,竟于媒体和公众的围观下,消隐静默了。这些事件肇始于公共舆论,最终却罔顾民意,在透明的舆论场域和“制度的笼子”之外,试图把问题和责任“消化”了。

“烂尾新闻”形成的套路

“烂尾新闻”的出现,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消极态度,面对问题“不想查,不敢查,不愿查”,就算迫于网络压力,表了态,道了歉,甚至罢免了责任人的职务,也只是一种“积极的应付”,目的不是真正解决问题,而是平息公众的“怒火”。

对部分“虎头蛇尾”的热点事件的处置,一般有三种套路:其一,“第一时间”回应,事件真相却“雾里看花”。“塑化剂”“毒胶囊”引发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酒类中塑化剂的限量国家标准仍未出台,保障消费者安全依旧靠企业自律。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污染链到底有多长,流向了哪里,事件的调查真相也远未水落石出。其二,号称“严肃查处”,调查结果却迟迟未见公布。山西长治发生的苯胺泄漏事故已绎过去半月,污染造成的严重后果祸及3个省,污染损害至今没有确切评估,相关责任人的调查也没结果。山东省农业厅某副厅长单增德因给情妇写离婚承诺书被相关部门调查,一个半月后,结果仍未公布。其三,处置罔顾民意,事后道歉“一笔勾销”。未经遇难者家属签字同意,云南省镇雄县山体滑坡事故中的46名遇难者遗体就被火化。事后,当地政府“诚恳道歉”,县民政局及殡仪馆“书面检查”,责任追究却未曾启动。福建省交通厅长因手戴5万雷达镶钻手表,腰挎15,000元爱马仕腰带,被网友称之为“表叔厅长”。云南都市时报准备报道此事,被人登门拜访,准备出街的数十万已印制出的报纸惨遭跨省销毁。最后,当事人无任何表态,还删除了互联网上的相关信息。

“烂尾新闻”一旦发生,受损的自然首先是民众权利和社会公益。不仅直接受损的民权和公益得不到应有救济和维护,一旦示范效应形成,制度与机制的路径依赖将导致相关民权和公益长期无法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最终也只能是付诸厥如。

监督机制治理“烂尾新闻”

“烂尾新闻”的存在,是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姑息和纵容,其生存的土壤,是某些纪检监察机关和执法部门的不作为和“保护”。由此可见,根治“烂尾新闻”,光靠管理者的自觉还不够,还需引入更加强力的监督调查机制。如对于已经被证实的热点事件,中纪委或地方各级纪检监察、执法部门网站,要公布详细的处理时间表和问询举报方式,方便公众随时了解事态进展,对于热点事件的调查和处理,采取“异地办案”、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等手段。通过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最大程度避免“自导自演”“自查自纠”情况的发生,杜绝“烂尾新闻”。

对热点事件的调查,无论进展到什么程度、结果如何,都应该通过官方微博、官方网站等渠道向社会。不及时查处和回应民众质疑,就是“欠公众―个回复”,不利于社会监督,也不符合“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原则。一些专家认为,建立由第三方参与的调查机制十分必要。“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调查机制,避免自说白话,自查自纠。”钟开斌认为,事件调查组应吸纳媒体、人大代表、死伤者家属等多方参与,毕竟“由第三方参与的事件真相调查,结论才会更令人信服。”对于一些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专家建议,由司法机关介入后续的侦查、调查,对事件当事人和相关拖延塞责的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事实上,每一次应对热点事件既是一次严重冲击和重大考验,也是一次改革创新的契机。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些推动改革的“机会之窗”,亡羊补牢,才能真正从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 下一篇:真空辅助压浆施工技术在滨德高速公路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