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推进蚕种示范场建设

时间:2022-09-29 12:22:26

多措并举推进蚕种示范场建设

摘 要:阐述了灵山县蚕种场的基本情况、生产能力及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强蚕种场建设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灵山县蚕种场;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51-02

灵山县蚕种场成立于1962年,主管部门是灵山县农业局,原为国有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现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1 蚕种场基本情况

灵山县蚕种场位于灵山县陆屋镇,离钦六高速公路不足1km,占地面积10.67hm2,蚕种生产用房4 000多m2,现有在职在编人员27人,其中:技术干部8人(中级职称的有4人,初级职称的有4人),技术工人19人。

正常生产年份,年生产蚕种8万~10万张,名列广西蚕种生产前列。“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配套蚕种场建设”项目,项目资金30万元,更新改造了蚕种生产环境,增添了一批蚕种生产设施设备,改造了一批旧蚕房,硬化生产区地面1 000m2,冷库面积增加200m2,增加蚕种生产专用空调30台,添置和更新部分先进的蚕种检验检疫设备,蚕种生产能力提升到12万张/a,“十一五”的5a间,生产蚕种51万张,平均每年生产蚕种10万多张,蚕种质量明显提高,蚕种品牌被广泛认可,成为广西重要的蚕种繁育基地。一是发挥了重点蚕种场的作用,保证区域蚕种安全,通过延长制种时间,“十一五”的5a全部完成自治区农业厅、广西蚕种业协会下达的指标,生产质量名列前茅,在保障我区蚕农的用种需求和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二是积极为蚕业行业建言献策,在全区蚕种质量评比,蚕种安全执法,行业学习考察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严格遵守蚕种管理办法和协会各项章程、决议,为促进我区蚕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三是加强内部建设,提高蚕种场的竞争力。“十一五”期间改善了部分蚕种生产车间,美化了生产生活区域环境,提高了蚕种生产能力,改善了场容场貌,全面提升了蚕种场的竞争力。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相当部分蚕房是早年建起的砖瓦房,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冷库不足,桑园基础设施和管理设备落后,对提升制种能力有很大影响。

2.2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制约桑蚕业的发展 灵山县蚕种场原为财政拨款单位,20世纪90年代取消了财政拨款,是县内唯一一个没有财政拨款的国有场站,场内管理人员和技术干部没有工资保证,工作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由于我县的桑蚕制种和小蚕共育主要靠蚕种场进行,小蚕3龄后才发给面上群众饲养,小蚕共育搞不好将制约整个蚕桑业的发展。另外,农资价格和劳动力工资上涨较快,制种成本明显提高,而地方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扶持蚕桑业生产,影响桑蚕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蚕茧市场价格波动较大,蚕种、蚕茧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 蚕茧市场价格波动大,曾出现毁桑弃养或疏于管护、减少投入等现象,影响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从而影响蚕种场正常生产计划的落实,蚕种生产计划有时存在肓目性,影响蚕种场的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同时,蚕种、蚕茧市场有时出现混乱现象,蚕茧质量整体水平不高,蚕茧市场管理力度不够,时常出现蚕茧压级压价收购现象,伤害蚕农利益。尽管农业部门加强了蚕种生产经营监督管理,但由于蚕种管理办法措施仍不够完善,小蚕共育还未能规范管理,蚕种市场不规范,不利于蚕种的生产管理。

2.4 桑蚕技术人员缺乏,严重影响蚕种的生产和面上桑蚕生产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无论是蚕种场、县镇技术推广机构的技术人才还是茧丝企业的管理人才都十分紧缺,没有建立有效灵活的桑蚕人才使用管理的激励机制,科研成果、先进技术无法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3 加经示范蚕种场建设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人才建设,培养蚕桑专业技术人才 桑蚕制种和种桑养蚕技术要求较高,没有过硬的技术很难制出质量好的蚕种,而蚕种又是养蚕成败的关键。应采取引进人才和培养原有人才相结合的措施,建立一套灵活的蚕桑人才使用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创造科技成果,撰写发表有价值的论文,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为蚕种生产和种桑养蚕作出应有的贡献。

3.2 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桑蚕业持续发展 首先是要恢复蚕种场为财政拨款单位,保证场内在编干部职工工的资福利,使他们安心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加大蚕种生产和种桑养蚕的资金投入,促进桑蚕业的发展。可采用向农户补助桑苗、养蚕用具的方式激发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实行财政、茧丝企业和养蚕户各出一点的方式筹措发展资金,不断扩大桑园面积,从而增加蚕种场的桑蚕种生产数量。三是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扶持,改善生产环境,提高制种数量和质量。四是争取银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支持,利用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发展种桑养蚕。五是鼓励公司、经济能人参与种桑养蚕,实行公司(经济能人)+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蚕桑生产。

3.3 加强蚕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蚕种生产条件 经过近几年的改造,蚕种场蚕种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一定的改善,但与新形势下蚕业生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要积极增添和完善蚕种生产基础设施,改善蚕种生产环境,为蚕种生产提供保证,为桑蚕生产提供优质的蚕种,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

3.4 加强优质原蚕基地建设,完善蚕种生产第一车间 由于灵山县蚕种场土地和养蚕面积有限,加大制种量必须向场外发展原蚕基地,不断扩大农村原蚕基地面积,把农村原蚕基地作为蚕种生产的第一车间来抓,采用蚕种场供应原种,农村原蚕基地养蚕户生产原种茧的方式提高蚕种场的原种茧产量。生产优质原种茧是蚕种场蚕种生产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必须抓好原蚕基地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原蚕基地,加强对农村原蚕基地的指导管理,管护好蚕种生产第一车间。

3.5 打造品牌蚕种,提高服务水平 灵山县蚕种场“两广二号”一代注册多年,在区内外客户中有一定的知名度。蚕种场要努力提高蚕种质量,打造品牌蚕种,适应桑蚕生产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强蚕种售后服务工作,使灵山县蚕种场“两广二号”蚕种成为养蚕户心中的品牌蚕种。

3.6 加强蚕种新品种、新技术的探索研究和推广普及 长期以来,灵山县蚕种场一直是我区重要的桑蚕新品种、新技术的小试、中试和应用推广的测试点,试验、测试的数据为我区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蚕种场要继续积极参与桑、蚕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探索工作。一是加强对蚕种生产技术的探索研究,在保证和提高蚕种产量质量的前提下,探索减轻劳动力强度的新技术和操作方法,促进蚕种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二是要积极推广蚕桑生产新技术,加强蚕桑新技术的研究探索、普及推广,延长蚕桑生产在农村的产业链,增加蚕农收入,促进农村蚕桑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责编:陶学军)

上一篇:早稻肥料配方校正试验初报 下一篇:金依萌,做自己的造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