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坦然面对“比我强”

时间:2022-09-28 08:43:49

小班里的辰辰是个自理能力强、乐感好、喜欢表现、有好胜心的3岁女孩。刚入园时,她曾哭闹过一段时间,但很快融入集体,还当了领舞小明星。前几天早操时,她主动走到台前和老师一起领操。一周后,班里另一个特别喜欢跳舞的女孩小雅模仿辰辰,也主动走到台前展示自己,老师很高兴带着两个小助手一起领操。可第二天,辰辰来到幼儿园就大哭,家长和老师都鼓励辰辰,可就是没效果,她不愿意上台领操,也不肯在班级队伍里做操。这是怎么回事呢?

3岁是嫉妒的高发期

很多三四岁孩子的家长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当孩子感到受冷落或发现自己比别人差、自己的地位受到别人的“威胁”时,会产生“嫉妒”。当同伴加入领舞时,辰辰过分敏感地认为同伴“比我强”,自己的优势地位丧失,不再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产生了失落情绪,甚至有点焦虑。这样的嫉妒心理正常吗?

嫉妒是一种针对他人的情感,大约在一岁半时产生,导火线往往是其他人的出现,使自己失去了受宠的地位。孩子在与同伴交往、师生交往中,在大家庭生活、集体生活中,常因弟妹的出生、他人受到表扬,而产生嫉妒情绪。一般,幼儿嫉妒的行为表现为:撒娇、哭闹、不吃东西、破坏玩具、尿床、精神恍惚、丧失游戏兴趣、能力倒退等,同时还会伴随发怒。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在3~4岁之间和青年期是嫉妒情绪出现的高峰期。孩子到了3岁左右,自我意识变强,满足欲望的要求较高,但这时遭到挫折、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机率又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更容易产生嫉妒情绪。 因此,尽管成人的嫉妒更多归因于待人不够宽容,但幼儿的嫉妒却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表现,是成长的“另类标志”。

接纳、共情巧妙转移

通常,很多家长都想要立即扑灭孩子“嫉妒”的火苗,只是一味地打压,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心理扭曲,加重嫉妒心理。其实,嫉妒情绪强烈的小孩,好胜心也强,愿意为某一方面超出同龄人而付出双倍的努力,如果顺势引导成功,那么可以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动力,促进孩子的发展。

首先,家长要接纳孩子的嫉妒心,理解孩子的小小烦恼,允许孩子稍稍发泄。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共情,即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家长应该更多地放低姿态,去接近,去倾听,去体验。比如,上述案例中父母可以先问辰辰:“平时都是你一个人领舞,现在小雅和你一样,也在前面领舞,你是不是感到很难受?”委屈的辰辰可能会哭一会儿,那么妈妈不妨抱她一会儿,等她平静一些,再问她:“辰辰希望自己是班里最好的,是吗?”家长理性的态度和接纳的举动可以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焦虑。

要实现共情,还有一个办法是谈自己的类似经历和感受,上述案例中妈妈可以这样说:“妈妈小时候是游泳队的,一直游得很好,后来有个转队来的女孩比我强很多,当时我也很难受。我们都希望自己在队里最优秀。”孩子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嫉妒”得以常态化表达而不是被压抑或贬低,为进一步面对挫折事件奠定了良好的亲子沟通基础。

其次,正面评价孩子,引导嫉妒情绪向积极方向转化。辰辰只看到了结果的变化—独自领操变成和同伴一起领操,就认为大家对自己的评价发生了变化。家长可以先告诉辰辰:“你有很多优点,我们和老师都觉得,你乐感、节奏感好,不仅会唱歌,舞也跳得好,在家都是自己穿衣服、脱衣服,还会帮爸爸妈妈做事。”越是具体、客观的鼓励,越能帮助辰辰积极认识自己。再告诉辰辰,小雅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领操是她努力的结果,两个人一起领操可以让更多的小朋友看清楚。这样可以改变辰辰只比较结果的片面思维。

最后,从长期来说,引导孩子建立理性的竞争意识,合理看待强弱和输赢才是关键。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德维克发现,父母的表扬方式会影响孩子对能力与努力关系的看法,经常被表扬有天赋的孩子更易形成“能力固定观”,即他们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后天再努力也无法改变。他们表现好的时候会自信满满,一旦不如意或不如以前突出,就想放弃或怨天尤人。就像辰辰那样,最初面对一起领操的小雅,她可能觉得小雅真讨厌或埋怨老师没“眼光”,当发现不能一个人领操,索性不想再参与领操,甚至连操都不做了。但是,如果父母经常将孩子的努力和能力表现相联系,孩子更易形成“能力增长观”,孩子将努力视为激活能力的必要手段,表现好是因为自己的努力,表现不如意也从是否足够努力上找原因,这样“抗挫折能力”自然就上升了。

社会比较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孩子的禀赋各有不同,教育环境也各异,所以建议父母减少结果的横向比较,更强调孩子自身前后水平上的纵向比较,让孩子更好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于外在权威的评价。这样,孩子将来能面对自我的不足,更有自信在努力中超越自我。这一点从小班开始,就应该得到家长的充分重视。

上一篇:孩子居家 勿忘安全 下一篇:妞妞“讨教”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