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的“涅瓦河”

时间:2022-09-28 08:11:37

2015年3月27日,缅甸军队建军70周年阅兵式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阅兵式上展出了为数不少的大型技术装备,包括购自中国的59D主战坦克、02式100毫米轮式突击炮、SH-1 122毫米卡车炮、KS-1A地空导弹等。除了来自中国的武器装备,还有一些从其他国家购买的大型装备也列队通过了检阅台,其中就包括一种轮式自行底盘的S-125“涅瓦河”(北约代号SA-3)地空导弹。从使用的MZKT-8022底盘上不难判断,这种自行S-125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确切的型号是S-125-2M,一种由俄罗斯和白俄罗斯联合研制的自行化S-125地空导弹。

技术简介

S-125“涅瓦河”地空导弹是苏联KB-1设计局于上世纪50年代设计的一种中低空防空导弹。当时,苏联国土防空军已经列装了S-75“德维纳”地空导弹系统,也就是闻名世界的SA-2地空导弹。该弹使用半固定发射阵地、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固+液两级动力,是早期中高空地空导弹的典型代表。在列装S-75“德维纳”系统后,苏军意识到光有中高空地空导弹还不够,对中低空火力盲区也应当有地空导弹武器来弥补。实际上,在中低空防空导弹出现之前,苏军地面防空的中低空空域是由KS-19M 100毫米高炮(中国59式100毫米高炮的原型)和S-60 57毫米高炮(中国59式57毫米高炮的原型)火力来填补的。根据这样的战术目的,苏军于1961年6月开始列装一种新的中低空防空导弹,也就是S-125“涅瓦河”系统。

“涅瓦河”系统的技术特征很大程度上沿袭了S-75“德维纳”系统,同样采用半固定发射阵地、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但是将S-75系统导弹的固+液两级动力改为全固体动力,由一级固体燃料助推器和一级固体火箭主发动机组成。发射时固体燃料助推器先点火将导弹推离发射架并加速到一定速度,然后助推器脱离,导弹主发动机点火继续飞行。另外,为适应拦截机动性较强的中低空目标,导弹气动布局也从S-75系统弹翼在前、舵面在后的常规布局改为弹翼在后、舵面在前的鸭式布局,提高了动作姿态响应速度。针对中低空目标来袭方向变化大、批次多的特点,“涅瓦河”系统的导弹发射架不再采用“德维纳”系统的单发发射架,而是采用四联装发射架,火力持续性大大增强。

“涅瓦河”系统制导站采用SNR-125/125M制导雷达,北约代号“低击”(Low Blow),其标志性的外形就是两具“八字胡”式的UV-11接收天线。SNR-125/125M制导雷达的工作原理和S-75系统的SNR-75“扇歌”制导雷达很相似,但是改用角分辨率更高、孔径更小的金属聚焦天线,接收天线也从SNR-75“扇歌”的“一纵一横”改为“八字胡”。和早期型号的“扇歌”不同,SNR-125/125M“低击”的这两部UV-11天线只接收信号,不发射信号,信号由两部“八字胡”天线中间方形的UV-10发射天线发出。由于“涅瓦河”系统采用全程无线电指令制导,因此雷达站顶端还有一具UV-12导弹指令传输天线,用于向导弹发出飞行指令信号。除了雷达通道,后期型的“低击”制导站还有一具9Sh33A光学摄像机,可使用光学通道跟踪目标、引导导弹,抗电子干扰、压制能力更强,而且更隐蔽。除制导雷达,S-125全系统还有P-15/15M或者P-19目标指示雷达、PRV-10/11测高雷达。在警戒时,制导雷达不轻易开机暴露,依靠目标指示雷达或上级空情保障提供空情信息。发现目标后由目标指示雷达提供方位数据,测高雷达提供高度数据。等目标进入防空导弹系统的杀伤区内后才打开制导雷达对目标精确测距测角,发射导弹歼灭目标。

除了直接用于作战的雷达和导弹,“涅瓦河”系统还包括导弹运输/装填车、牵引车、柴油电站、吊车等辅助设备,行军中电站、发射架、雷达天线等由牵引车牵引,导弹由导弹运输/装填车运载。布设发射阵地时吊车负责吊装雷达天线,发射架从牵引车上解脱落地,导弹运输/装填车负责导弹装配、测试,并装填到发射架上,电站为所有设备提供电力。

自行化改进

在苏军编制中,S-125“涅瓦河”系统是列装国土防空军的武器,用于战略目标防空,以及战场大后方固定目标如铁路枢纽、机场、重要桥梁、通讯指挥枢纽等的防空,对机动性的要求不高,采用半固定阵地发射基本能够满足任务需求。而对于强调机动性的野战防空,苏军又有中高空的2K11(SA-4)、中空的2K12(SA-6)、低空的9K33(SA-8)、9K31(SA-9)等一系列野战防空导弹。要知道,苏联是世界上野战防空导弹型号最多、覆盖空域最全、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在冷战时期对苏联及其盟友来说,没有将S-125“涅瓦河”系统自行化的需要,现有的野战防空导弹各方面指标都比“涅瓦河”系统优越。但是随着冷战结束,集团解体,许多原华约成员国倒向西方国家,手头大量落后的苏制武器装备成为累赘,只能低价出售给其他国家。而对俄罗斯来说,苏联解体带来的动荡使其元气大伤,武器出口成了重要的经济来源。恰好S-125“涅瓦河”系统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存量,用户国很多,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也有对其升级换代的需要。把“涅瓦河”装在机动底盘上虽然不能当真正的野战防空导弹使用,但毕竟能提高系统反应速度,再加上升级电子系统,这样的升级套餐对第三世界国家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于是,“涅瓦河”奔流起来,出现了几种自行化改进的S-125系统。

俄、白合作研制的S-125-2M S-125-2M是苏联解体后俄、白两国联合研制的轮式底盘S-125系统,专门面向国际市场,首个客户是埃及,于2006年采购。这次缅甸建军70周年阅兵式上出现的也是这个型号。S-125-2M导弹系统战斗展开时间为25分钟,导弹使用的是S-125系统中较新的型号5V27D和5V27DE,电子系统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制导站加装了光电通道,双联或四联导弹发射架以及“低击”雷达制导站都安装在白俄罗斯明斯克生产的MZKT-8022 6×6卡车底盘上。除了全自行化的S-125-2M外,俄、白还联合研制了另一种全部使用牵引式野战方舱的S-125出口改进型S-125-2K,除了用牵引式野战方舱代替自行化底盘外,其他方面和S-125-2M是一样的。

和基本型号的S-125系统相比,S-125-2M主要有以下改进。制导站实现了自行化和自动化,全部装在MZKT-8022底盘上,使用自动液压机械升起展开,无需动用吊车吊装天线;新的制导站把原来1个目标通道、2个导弹通道扩充为2个目标通道、4个导弹通道,抗击多目标能力大大提高,并且专门强化了电子对抗能力。导弹发射架单元全自行化,5P73-2M双联发射架安装在MZKT-8022底盘上,全系统一共有8部发射架,也就是有16发待发弹。导弹使用的是5V27D或者5V27DE,比早期的5V24导弹攻击包线更理想。

除了战斗部分外,全系统还有8辆吉尔-131或乌拉尔-4210底盘的导弹运输/装填车,以及5E96A柴油电站、PRM-NM1A野战检修站等辅助设施。

虽然S-125-2M系统实现了制导站和发射架的自行化,但是使用的MZKT-8022底盘是卡车底盘,只能在公路上机动,不能伴随野战部队随行机动防空任务。而且全系统只能停车后布置发射阵地,本质上还是半固定阵地发射,只是不需要吊装雷达制导站天线,不需要放列发射架,系统反应速度比老的S-125系统快。所以,S-125-2M只是自己能走的要地防空导弹,不能算是野战防空导弹。

波兰“涅瓦河”SC系统 冷战时期波兰属于华约成员国,其军队中也有一定数量的S-125“涅瓦河”地空导弹系统,波兰也没有放弃对其现代化改进。1999年,波兰推出了一种自行底盘的“涅瓦河”――“涅瓦河”SC系统。最初,波兰人准备将S-125“涅瓦河”的导弹发射架、雷达制导站等全部安装到WZT-1坦克抢修车底盘上,后者其实就是T-55中型坦克底盘。但是,整套SNR-125M制导站重量超过了WZT-1底盘的承受能力,而且天线承受不了履带式底盘较大的震动,这个方案最终被放弃。之后,波兰人又相中了MAZ-543 8×8特种牵引车,即著名的“飞毛腿”短程战术导弹运载/发射车。波兰人对MAZ-543底盘的性能很满意,但是其拥有的底盘数量不够。最终,“涅瓦河”SC系统采用了折衷的办法――导弹发射架全部用WZT-1履带式底盘,SNR-125M制导站全部用MAZ-543特种牵引车底盘。和俄、白合作研制的S-125-2M一样,“涅瓦河”SC的制导站也是自动操作的,通过液压装置自动升起展开。

根据波兰人自己的描述,他们换下了原S-125“涅瓦河”系统全部的旧式电子元件,对全系统进行了数字化改造,提高了制导站的电子对抗能力,使用了全新的指挥控制方舱。改进后的“涅瓦河”SC系统行军、战斗转换时间只有15分钟,转移阵地只需要17分钟,系统的毁歼概率达到0.95,并能够保证整个系统10年以上的使用寿命。

不过,虽然“涅瓦河”SC系统用上了履带式底盘,看似实现了越野行军,能跟上机械化部队作战,但实际上这种改进存在诸多问题。首先,WZT-1履带式底盘装上四联装发射架后严重超宽,超过了铁路运输允许的最大宽度,铁路机动成了大问题。其次,虽然使用了履带式底盘,但因为是裸弹挂载,对导弹的保护很有限,只能挂载导弹进行短距离行军,长距离运输导弹必须用专门的运载/发射车。也就是说,虽然发射架上了履带式底盘,制导站上了特种牵引车底盘,但是全系统并不具备真正的随走随停随打能力,和真正的野战防空导弹完全是两回事。

波兰“涅瓦河”SC系统研制之初就只是为了方便发射架进出阵地,提高系统展开时间,但是装了履带式底盘后变得更加庞大臃肿,有些得不偿失。最初,波兰是想把“涅瓦河”SC推向出口市场,据说一度想游说印度购买,不过最后没有成功。目前,波兰自行装备的也不多,而且只装备空军防空兵部队,陆军装备的野战防空导弹还是2K12。

古巴履带式底盘“涅瓦河” 相比之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古巴的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要弱得多。古巴基本没有研发大型技术装备的能力,也不具备对已有技术装备进行实质性升级换代的能力。而且因为严酷的封锁,古巴也很难和其他国家进行军事工业技术交流。因此,古巴经常做的就是利用现有装备东拼西凑,把各种火炮、导弹、战斗部和各种底盘进行“排列组合”,拼凑出许多“牛头对马嘴”的奇特武器来。例如在2011年4月16日首都哈瓦那举行的阅兵式上,古巴展出了BTR-60底盘+T-55中型坦克炮塔的“轮式突击炮”、BTR-60底盘+BMP-1步兵战车炮塔的“轮式步兵战车”、BMP-1步兵战车底盘+MT-12 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古巴的自行化“涅瓦河”也是这种简单拼凑思路的结果――用T-55中型坦克底盘直接安装四联装导弹发射架。这种自行防空导弹发射车的外形酷似波兰“涅瓦河”SC。和波兰“涅瓦河”SC不同,古巴把SNR-125M雷达制导站也搬上了T-55中型坦克底盘,整个制导站外观极为高大,显得头重脚轻。除了S-125地空导弹,更加庞大的S-75地空导弹也被粗暴地搬上了履带式底盘,甚至包括巨大的“扇歌”制导雷达,可能这些都和古巴没有合适的多轮重型牵引车底盘有关。

对古巴的这种自行化“涅瓦河”目前没有可靠的信息证明其性能水平,也没有任何古巴人对其电子系统进行改进的信息。但是,根据古巴只是简单组合“轮式突击炮”、“轮式高炮”、“轮式步兵战车”的水平不难判断,其独立进行地空导弹火控系统升级的可能性很低。

为什么要改“涅瓦河”

在冷战时期,S-125地空导弹系统扩散得较广,大多数苏联的盟国都装备过。时至今日,这些国家的S-125已经普遍落后,都有升级换代的需求。恰好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这几个国家一来手头有富余的成套S-125,二来有大量的备件,三来又有一定的技术实力,可以为这些国家提供升级换代的服务。因此,大多数自行化的“涅瓦河”都是针对国际市场的出口套件,面对的也主要是印度、埃及、缅甸等第三世界国家。

S-125地空导弹在制导体制上又属于无线电指令制导,弹载设备少,导弹成本低,改进措施主要集中在制导站和发射平台上,要增加火力通道只要升级火控系统的软件、改进制导站上的导弹指令输出天线即可。如果是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地空导弹(例如2K12即SA-6),改了制导站,势必也要改导弹,原来的导弹就不能用了,若要增加火力通道,必须增加照射雷达的数量,全系统的升级成本就很高。正因为这种优势,所以“涅瓦河”历经升级换代,至今仍在一些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流淌不息。

上一篇:如何激发学生课堂上学习语文的兴趣 下一篇:关于《艺术批评》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