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余粮”如何消化

时间:2022-09-28 07:25:18

图书“余粮”如何消化

《人民日报》报道:图书“余粮”如何消化?发展按需出版,是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理事长郁椿德给出的药方,“按需出版可以实现订单式销售,有效减少了库存的风险”。同时,一些断版书的零散需求、专业书籍的窄众特性,都可以借由按需出版来提供。

尽管按需出版也是中国书业的热词,但常被误读。“按需出版(印刷)在印刷企业一头热,他们纷纷发展能以较低印数起印的短版印刷,但按需出版的商业模式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没有跟零售结合起来的改造,在郁椿德看来,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除此之外,供销链建立信息共享制度、改善财务结算制度等也都成为专家建议的“良策”。然而,这些技术层面的建议,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只是治标之策,只有打破“不生不死”的体制壁垒,才能真正提供改革的前提。“依附于制度红利,就能生存下去,出版社又怎么会自讨苦吃在市场中打拼?”专家指出,能够有生有死、允许资本运作才能让死水流动起来,才能改变多而不强的出版格局,消灭无效库存,才可以真正倒计时。

欧美自出版革命

《中华读书报》报道:如果说,几年前人们对于自出版还有许多猜测,那么,2012年,自出版在英美的大发展证明了其价值。企鹅用1.16亿美元收购了自出版和按需印刷企业Author Solutions;全年,美国作者自出版了40万种图书,他们使用的服务平台包括Smashwords、Author Solutions、Vook、Wattpad等等。

是什么让自出版在2012年大爆发?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数字阅读的发展。Smashwords的CEO马克・寇克在2012年迈阿密书展的自出版论坛上表示,数字阅读是支持自出版发展的中流砥柱,“几年前,我们还必须要与大型出版社合作,因为他们控制着印刷出版业,控制着销售渠道,还控制着专业出版的知识。我们很快就会使这三样东西对所有人开放”。

进入2013年,自出版必定还会高速发展,因为它不仅成为了作者发表作品的重要渠道,而且还让传统出版商也从中受益。欧美书市2012年的第一畅销书《五十度灰》最开始就是由作者E.L.詹姆斯自出版,后被兰登书屋慧眼识中的。无疑,未来这样的成功案例会越来越多,那些被传统出版社忽视的作者们不用再苦等出版社和版权经纪的电话了,他们有了新的渠道展示自己的天赋。显然,传统出版社也将自出版的发展视为寻找优秀选题和作者资源的机会。

作家经纪人为何呼之难出?

《北京青年报》报道:近年,很多人士都在呼唤真正独立于书商的作家经纪人出现。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作家经纪人在西方遍地开花,而在中国却遭遇“难产”。黎波认为,由于我们的产业化程度比较低,作家的商业价值还体现不充分,10%的佣金不足以养活独立的经纪人或机构。

万榕书业总经理路金波也认为,中国的出版界需要作家经纪人。而当下没有作家经纪人的原因,他认为是市场太小,“没有什么作家收入可以多到能够养活经纪人,作家年收入100万就可以上作家富豪榜了,整个行业的规模太小,国外作家几百万美元的收入,当然需要经纪人来打理了。等到我国市场规模更大、作家义务更复杂的时候,各种海外版权、数字版权、改编权都要处理时,作家就会愿意雇用专业人员来帮忙”。

另外,出版圈现在的市场化程度不高,经纪人也不能够提供增值服务。榕树下总经理张恩超指出,现在专业的经纪人太少,很多名家出版社疯抢,作家自己谈和让经纪人去谈,没有任何区别,你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在中国,能提供这些增值服务的专业人才太少,路金波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作家愿意为自己找一个经纪人,但是却难有合适的人选。

出版教辅能否“先斩后奏”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文著协总干事张洪波曾撰文指出,“教辅图书‘节省’稿费要不得”。他认为,不少出版社独立或与文化公司合作,竞相出版教辅图书。有的出版社版权意识较强,主动联系作家,或通过版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授权。也有人缺乏版权意识,法律责任意识不强,铤而走险,不经作者译者授权、不署名、随意更改文章标题、删改文章内容甚至张冠李戴、不支付稿酬等问题经常出现。很多教辅图书中都能发现署名“佚名”或者不署名的文章以及类似的版权声明:“由于出版时间限制,我们无法一一联系作者,请作者与我们联系领取稿酬。”他认为:“教辅出版哪里是事后支付稿酬就合法的呢,出版社这种‘先斩后奏’无疑是侵权行为。”

文著协究竟将哪些出版社?张洪波表示:“先从人教社入手,因为人教社200多种教辅出版多年,均未事先获得授权,严重侵犯作家权益。如果人教社不加以改进,还将陆续其他教辅出版社。”

上一篇:犯罪未遂处罚的相关问题探讨 下一篇:摸清底数明方向 对症下药拔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