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8 06:29:03

偏侧舞蹈症的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79-01

[摘要]目的:探讨偏侧舞蹈症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治疗及预后。方法:选取2003-2009年住院的偏侧舞蹈症12例,观察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给予氟哌啶醇,安定等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病因:脑梗死。病变位置主要在尾核、放射冠区。结论:症状在1~2周内控制,疗效好。

[关键词]偏侧;舞蹈症;脑梗死

偏侧舞蹈症是局限于单侧肢体的不自主舞蹈样动作的临床综合征。回顾我院2003-2009年住院的偏侧舞蹈症12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6-80岁;有高血压病史8例,糖尿病史1例,冠心病史2例,正常1例;全部病例均急性起病。

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均表现为肢体不定时及发作性的快速、大幅度、不规则、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以肢体近端为主;头面部表现为扭颈转头、挤眉弄眼、努嘴吐舌、情绪紧张,劳累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时消失。舞蹈症状:左侧肢体10例,右侧肢体2例,面部仅1例,伴轻度活动障碍者2例。

1.3影像学检查:全部病例均进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3例头颅CT扫描中,异常2例,正常1例,2例均位尾状核。头颅MRI检查:9例均异常。病灶位置:位于尾状核4例,单侧放射冠区2例,双侧放射冠区1例,丘脑1例,11例病灶均位于舞蹈症对侧大脑半球半球。

1.4治疗:治疗上改善脑循环、清除自由基等治疗,同时先给予氟哌啶醇片3~6mg/d,分3次服用,1例配合使用氯丙嗪25mg,丙戊酸钠[1]0.2,一天3次。

1.5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观察偏侧舞蹈症发作的频度、持续时间。疗效评定标准:控制:观察期间偏侧舞蹈症消失;有效:观察期间偏侧舞蹈症,发作的频度减50%以上;效差或无效:观察期间偏侧舞蹈症发作的频度减少50%以下,或用药前后无变化。

2结果

临床疗效,12例患者,有效11例,总有效92%。控制的12例中,用药后症状1-2d消失1例,3~7d消失7例,8~14d消失2例,平均消失时间5天。另外1例效果差。

3讨论

偏侧舞蹈症属于锥体外系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丘脑底核、纹状体(尾状核、壳核)路易体、红核、丘脑前腹侧核、苍白球和额叶等[2],这些传导通路某一部位损伤后,苍白球作用释放,增加对下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皮层发出的运动无法中断与停止,而且不能接受经小脑、红核、丘脑、纹状体经路的冲动而产生偏侧舞蹈症。回顾我院2003-2009年住院的偏侧舞蹈症12例。其中11例由脑梗死引起,脑梗死引起偏侧舞蹈症机制可能是脑梗死后纹状体系统缺血,γ-氨基丁酸减少,多巴胺释放相对增多导致多动有关[3],另外1例病因不十分清楚。故临床应用DA受体阻滞剂氟哌啶醇降低患者DA能神经元活性,取得了良好疗效。本组患者均经氟哌啶醇1~2mg,3次/d治控制的12例中,12例患者,显效11例,总有效92%。控制的12例中,用药后症状1-2d消失1例,3~7d消失7例,8~14d消失2例,平均消失时间5天。治疗效果较好。总显效率92%。另外1例加用氯丙嗪及丙戊酸钠效果差。丙戊酸钠可提高脑内神经抑制性递质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4],也可增强突触前、后GABA的传递,从而抑制多巴胺的作用而发挥功效。

在临床工作中如遇突然发生的偏侧舞蹈症,应想到基底节脑梗死的可能。脑梗塞并偏侧舞蹈症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在改善脑循环、清除自由基等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上,酌给抗多巴胺药物,多可在短时间内控制舞蹈症状。本组12例脑梗塞并偏侧舞蹈症患者在抗凝、活血化淤等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氟哌啶醇口服1~2周,取得满意的疗效。

上一篇:灵活运用六合汤治疗消化性溃疡53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浅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