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投资形势分析

时间:2022-09-28 05:14:54

【前言】上半年投资形势分析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投资行业结构:薄弱环节有所加强,教育投资增长乏力,重点调控行业月度增速回升。 今年以来,投资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力度进一步加大,薄弱部门的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均衡程度有明显的提高。1―5月农业投资同比增长27.5%,与上年同比增长提高15.8%个百分点;煤...

上半年投资形势分析

一、2005年上半年投资增长的基本状况

(一)投资增速正逐步向合理区间逼近

2005年1-5月,我国城镇投资共完成1971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4%,增幅同比下降8.4个百分点。与前两年同期相比,投资增长幅度已经明显降低。根据近年来我国月度累计投资额的逐步前倾趋势,目前的投资增速似乎正逐步进入一个平稳、合理的运行通道。

但是,从今年累计投资增速变化看,2005年1―3月投资同比增长25.3%,1―4月同比增长25.7%,1―5月同比增长26.4%,表明月度投资增速在逐步提高,城镇投资增长实际上呈现不断回升的态势。从新建项目投资增速变化看,1―5月新建项目投资同比增长34.4%,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1个百分点,但1―3月同比增长31.7%,1―4月同比增长32.2%,新建项目投资增速总体表现为逐月提高。说明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下,以铺新摊子为特征的新建项目投资增速有所下降,但新建项目投资反弹的苗头已经出现。

(二)投资结构总体上有所改善,但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1.投资行业结构:薄弱环节有所加强,教育投资增长乏力,重点调控行业月度增速回升。

今年以来,投资行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力度进一步加大,薄弱部门的投资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均衡程度有明显的提高。1―5月农业投资同比增长27.5%,与上年同比增长提高15.8%个百分点;煤炭投资同比增长82.8%,比上年同比提高28.8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投资同比增长31.5%,比上年同比提高30.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邮电业投资同比增长22.3%,比上年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但铁路投资同比增长58%,比上年同比提高66个百分点;卫生投资同比增长32.6%,比上年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由于对冶金、建材等部门结构调整,使得黑色矿采、有色矿采部门投资奔腾增长的局面有所改进,投资同比增长幅度有明显的下滑,但仍然保持较高增长的态势。但是必须看到,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强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事业的投资,但教育投资增幅却不升反降。1―5月教育部门的投资同比增长仅为6.7%,比上年同期下降28.6个百分点,是薄弱部门中投资下滑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部门,如房地产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投资增长年度增幅均有明显的下滑,但从月度增幅来看,均有明显的回升。这说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应继续加强和改善对这些行业的宏观调控,防止投资反弹,合理控制总量,着力调整结构,避免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钢铁、水泥、电解铝价格过度波动及产能过剩所引发的风险。

2.投资地区结构:均衡增长的程度有所增强。

经过适时而有效的宏观调控,三大地区投资均衡增长的程度有所增强,呈现出中部地区投资增长快于西部,西部又快于东部的地区的新格局。今年1―5月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3%,低于上年同期9.5个百分点,而且低于1―5月全部投资3.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34%,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8.9%,均高于全部投资的同比增长速度,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投资占地区投资的比重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说明国家加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得到了进一步落实,中部崛起与西部大开发步伐正在加快。

3.资金结构:银行贷款增长得到控制,但直接融资出现负增长。

为了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国家从资金来源上加强了调控,使投资资金过快供给的势头得到了遏制,资金来源结构也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但是从总体来看,资金结构失调的深层矛盾反而有所加剧。一是投资来源的总量增幅明显下降。今年1―5月投资来源总规模达25082.45亿元,同比增长25.4%,同比下降了15.8个百分点,是2003年同期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时期。二是间接融资的增幅明显下降,但比重仍然较高。1―5银行贷款同比增长13.7%,比上年同比下降21.9个百分点,为2003年以来增幅的最低点,但银行贷款占投资来源的比重仍高达21.7%,仅比上年同期下降2.3个百分点。三是直接融资增长呈现下滑状态。1―5月债券融资16.25亿元,企事业单位发行股票融资11.36亿元,同比增长为-67.7%与-63%,比上年同比下降134.5个百分点,与48个百分点。可以说直接融资对于投资来源的贡献率已经到了微乎其微的地步,这反而又给间接融资居高不下创造了条件。四是自筹资金增幅上升。今年1―5月,自筹资金无论从增长速度还是所占份额都有了较快的提高,自筹资金所占比重达到了51.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3个百分点,其中企事业单位自有资金达到了34.6%,比上年同期所占比重提高了2.5个百分点,说明负债过高、资本金不足的融资状况,得到了比较明显的调整。总之,从目前的融资结构来看,结构失调的矛盾依然存在,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空间依然较大。

4.所有制结构:要素配置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

1―5国有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1.6 %,集体经济投资同比增长11.5%,比上年同比下降了5―15个百分点,投资份额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此同时,1―5月港澳台投资同比增长21.6%,外商投资同比增长26.9%,均比上年同期下降19.5%和33.5%个百分点,但所占投资份额基本持平,没有发生明显变化;1―5月民营经济同比增长37.8%,尽管同比增长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投资所占比重高达51.4%,民营经济投资比重已经突破了50%的大关。

5.国债投资:更加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

2005年中央政府的国债投资主要投向了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保证在建国债项目按期完成,发挥效益。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三是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体系以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建设项目。四是支持西部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中部崛起的重点项目。五是加强事关经济安全的基础设施建设。从实施效果看,大多数国债项目进展顺利,对加强国民经济欠发达地区、瓶颈行业与薄弱环节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未来投资政策措施的思考

(一) 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

未来投资增长速度控制在多少以内合适,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一些学者认为,保持在18―20%比较合适。我们认为,目前调控投资增速的高低,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型特征并没有完全改变;二是目前就业压力很大;三是仅从农业角度来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领域投资依然不足;四是各种经济、技术瓶颈正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未来需要保持投资的适度增长。我们认为,投资增速保持在15―18%之间比较合适。在目前已出台政策还在发挥效应、投资周期出现新迹象的情况下,无需出台新的总量性调控政策,主要根据行业投资情况对不同行业进行分类调控,通过微调引导预期,提高对政策信号的敏感性。

(二) 应更多采用市场化调节手段

当前,投资总量的控制已不再是主要的矛盾,引导与调整不合理的投资结构是主要任务。尽管有关部门也一再强调调整结构的重要性,但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不能有效引导微观层面的经济行为。未来宏观调控应当由“组合拳”变为“长拳”,放手使用市场调节与法律调节的手段实现结构调整目标。善不善于运用经济杠杆调节经济运行的供求关系矛盾,是衡量政府职能是否转变的重要标志。

(三) 优化公共投资投向

要抓住当前经济增长形势良好与地方财政收入状况有明显改善的有利时机,加快推进政府投资体制的改革,要把缩小社会发展差距作为衡量公共投资效率的主要指标,加大对地方政府投资结构的调控力度,除了要坚持把国债投资用于社会发展最急需的薄弱环节以外,还要千方百计地引导与动员地方公共财力,加强包括农村义务教育、乡村医疗保健、乡村公路、环境治理、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雪中送炭”项目投资的力度,防止公共投资步入“锦上添花”等形象工程的误区。同时,要高度重视引导地方政府处理好发展、稳定与改革的关系,要分出必要的财力加强对社会稳定的投入,以及体制改革成本方面的投入,使公共投资更加符合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四) 对房地产业应采取整顿与发展相结合的政策

从治理整顿来看,近年来房地产业舞台上最活跃的是投机者,把投机者从房地产市场上清除出去,为真正的主角即中低收入者“登场”购房创造了条件;从繁荣发展来看,今年以来,不仅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速度与占全社会投资的份额一直呈现下滑状态,而且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增长速度也一直呈现明显下滑的状态,所占比重处于2.5%―3.1%之间的低水平,说明房地产投资追逐价高利大的倾向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未来应当采取积极的房地产金融、土地与税收等政策,鼓励房地产业开发商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有效供给,使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

(五)应使高耗能产业外部成本内部化

近年来,高耗能产业之所以在各地蓬勃发展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高耗能产业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外部化的成本没有转化成企业财务成本,使投资者感到有利可图,甚至有暴利可图。要使高耗能产业由暴利行业变成平均或微利的行业,短期内,可能使高耗能产业的发展速度受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但从长远来讲,将推动高耗能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使高耗能产业能够建立在对社会环境最低限度的影响基础上,从而不致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大局。

(六)鼓励企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

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抓紧全面落实国务院的意见,打破各种行政壁垒,为民营经济进入垄断性行业扫除障碍,这样可以使政府公共投资“有进有退”,实现公共财政的急需目标。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

上一篇:当前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下一篇: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十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