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冰封在冬夜的寂寞

时间:2022-09-28 05:06:32

十一月:冰封在冬夜的寂寞

冬意渐浓,倚栏等待的欧阳修,却等不到对方半字音讯。他所思念的人,莫说是书信,只言片语也不曾托人捎回。欧阳先生望着案头的香炉,陷入追思――

律应黄钟寒气苦,冰生玉水云如絮。千里乡关空倚慕。无尺素,双鱼不食南鸿渡。

把酒遣愁愁已去,风摧酒力愁还聚。却忆兽炉追旧处。头懒举,炉灰剔尽痕无数。 黄钟:音乐与时间的根基 农历十一月又称冬月,万物萧索,寒气逼人,冰雪凝集,然而这一时节是一年时间的根基。相传古人创造了一种叫作“律管”的器物,用来确定每个节气的到来:在静室里,将十二根竹管依长短次序并排,一端埋于地下,竹管间填以芦苇烧制而成的灰烬。这十二根竹管即是“律管”,其上覆盖红纱,到某一特定节气,苇灰便会从与之相应的律管内飞出――这便是“吹灰候气”,因为并不灵验,所以只是传说罢了。但这些律管有着另一大作用:确定音乐中的标准音高。

我国古时的音律,除了宫、商、角、徵、羽“五音”,还有“十二律”。“十二律”的十二个音调,恰好也对应着一年之中的十二个月份,那些埋在地里的律管所发出的就是这十二种不同的声音。“十二律”中,“黄钟”之声最为宏大嘹亮。意境也最庄重正大。《礼记》中称“仲冬之月,律中黄钟”,仲冬所指的十一月,其中含有冬至节气,黄钟是音乐的根基,而冬至是时间的根基。“白雪飞成曲,黄钟律应均”,十一月虽是一年的根基,欧阳修却为寒气所苦,仰观游云。俯瞰玄冰,心中挥不去的尽是凄冷之意。

尺素:来自远方的书信

光阴一寸寸流走。眼看一年又快到尽头。漂泊在外的游子起了归心,纵不能即刻还家,也会捎回书信,以报平安。在纸张尚未问世的时代,小小的一方白绢上写着牵挂与心意,这样的信笺即是“尺素”。

古人有着质朴可爱的想象力,将水中游鱼看作能够通报平安的信使。“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诗中所讲述的“鲤鱼传书”的故事,为后人津津乐道,以至于木质的信封也多制成鲤鱼形。北宋才子秦观孤身一人在他乡的驿馆中,望着朦胧的月光,听着杜鹃啼归,写下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的句子,心中的孤苦与悲凉,呼之欲出。唐朝诗人韦应物甚至把池中的蝌蚪,想象成书信上的文字:“临池见科斗,美尔乐有馀。不忧网与钩,聿得免为鱼。且愿充文字。登君尺素书。”

唐宋时的家书,虽大都不再写于白绢上,尺素却作为书信的代名词保留 了下来。欧阳修盼不到远方的音信,却也无从责怪鱼儿的失职。

兽炉:袅袅熏香中的暖意

被冬日的寒冷拘于室内,熏香成了人们打发时光的活动:点起香炉,投入熏香,融合冰冷的空气,看丝丝缕缕的青烟升起。将香炉做成小兽的形状,便是欧阳修所谓的兽炉了。香炉的兽形,常见的有麒麟、狻猊、凫鸭等。烟雾自兽口中喷出。北宋时人们更喜欢通体金色的香炉。李清照《醉花阴》词作中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镀为金色的兽炉,袅袅熏香,曾伴着这位才情机敏的女子,度过了独居的漫漫时光。欧阳修在年轻时曾作一首《少年游》,其中词句日:“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春丛一夜,六花开尽,不待剪刀催。”彼时的缱绻柔情,纵已随炉灰燃尽,却是欧阳先生心中永远的怀念情结。

(曾笑菲/文,选自《博物》2012年第11期,略有删节)

[阅读笔记]

1 画直线句子中的“相传”二字可否删去?为什么?

2 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画曲线句子的含义。

3 什么是尺素?请你根据文意给它下个定义。

4 最后一段中,作者举李清照《醉花阴》词作的例子用意何在?说说你的理解。

上一篇:中职《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策略探讨 下一篇: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及其风险防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