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构建探析

时间:2022-09-28 04:39:09

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构建探析

摘要: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在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能够促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也能激发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觉性等。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60-02

自、教育部、全国学联出台《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到现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已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坚实基础。在高校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建立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推进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激发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构建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知识能力教育、培训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和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依托体系有着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素质拓展的历史

拓展含义的来源是西方的一种培训方式,它起源于二战期间。最早来自于1942年KurtHahn先生发起成立的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训练学校,在这里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设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并通过心理挑战项目提高年轻海员的心理素质。二战后,训练对象由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结合这个源头,素质拓展有很强的自我挖掘、自我挑战、全面发展的含义。因此,素质拓展训练在挖掘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健康心理素质、进取精神和全队精神方面创意独特,收效明显,对个人发展及社会公共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体系构建可分为四个环节,即大学生素质拓展的职业设计、素质训练、评价体系和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开展。

(一)职业设计

职业设计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职业战略规划问题。这个环节要解决的问题是“我将来应该干什么”,即为大学生个性化地设定职业目标和选取职业领域范围。

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在社会中寻找和争取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最能发挥自己才华的职业,才能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人就其位,人尽其才”也是现代人资源管理和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的定位不清楚,目标不明确。为此,大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在社会分工谱线中实现合理定位,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职业设计环节主要内容有:职业环境分析、职业素质分析、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实践和调整。

(二)素质训练体系

素质训练体系的功能是为大学生能力的实现和素质的获取,提供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构筑良好的工作平台。素质训练体系将实现大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质获取的过程性管理,是素质拓展计划的中心环节。具体有三方面组成:

1.构建大学生素质训练体系。它在整个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科学合理的素质项目训练体系的构建主要注重三个方面:(1)素质训练项目的设计。素质训练项目要多样化,具有选择性,因为大学生的职业目标和规划是多种多样的,因而能力素质培养的需求也必然多样化;(2)制定素质训练项目规划。素质训练中心在每个学期初都要在充分调查广大同学的需求和反馈意见后,对素质训练项目进行规划,制定本学期的《学期素质训练项目计划表》;(3)建立合理的素质项目训练体系,按照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可以将素质训练项目实施模块化管理。

2.建立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在素质训练项目的开发、设计、组织和开展上,资源整合是另外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方面。围绕素质教育,学校有很多部门都在开展工作,他们有很多的资源和独特的优势,其目的也都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其实,大量、丰富的大学生素质训练,仅仅依靠共青团组织,无论是在力量、组织还是资源上,都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基于共同的育人目标,高校团组织一定要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充分整合学校相关部门的各项资源,以及校际和社会资源。因此,大学生素质拓展协调合作机制的建立是素质训练的一个关键点。

3.素质训练项目记录和反馈机制。通过素质训练项目,同学们得到的是一份类似于教学课程表的一学期的《学期素质训练项目计划表》和一沓素质拓展原始凭证。其中《学期素质训练项目计划表》为大学生有选择地参加素质训练项目提供了指导的参考;而素质拓展原始凭证则为大学生参加素质训练项目提供原始证明。中心还将及时了解大学生在素质训练中的建议和效果,建立反馈机制。

(三)认证体系

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就是在大学生参与各项素质训练后,对其训练构成和获得的结果进行评价。科学评价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量化进行评价,也可以描述进行评价。素质拓展的效果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显现出来的,为此,采取的是一种以过程为主的方式,注重大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过程记录,目的是为社会认同大学生素质训练过程而提供凭证的参考。

(四)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社会评判,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工作成效的社会显现,可以分为神会宣传、政策认同和市场认同三个方面。社会宣传是社会认同的基础,其目的是让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涵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价值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政策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保障,主要是指要使政府的人事部门、劳动就业部门、教育部门,对推进该项活动全面认同并通力合作。市场认同是社会认同的最终目标,也是高校素质拓展计划成效的社会评判标准。

三、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的依托体系

(一)素质教育的阵地建设

加强优美、高雅、文明的育人环境是培养素质大学生的必要条件,加强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和课外培训阵地地建设、强化其社会服务功能,是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完善服务手段,寻求新载体的重要方面。

1.建设校园文化活动阵地。在校园内创建文化活动阵地,既能营造校园的良好氛围,又能防止大学生进入社会的“三室两厅”等人员混杂的社会娱乐场所,使大学生的安全得到保护,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加强集音乐艺术、舞蹈欣赏、健身健美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阵地建设,促进学生人文、艺术等素质的提高。

2.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基地。吸引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为创建人才的凸现提供舞台。如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交流中心、大学生软件开发研制中心、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园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3.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为大学生增长见识,磨炼意志、锻炼成才、服务社会提供了难得机会,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有效途径。创建基地有助于建立规范化、长期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机制,提高社会实践的育人效益和服务效益。鞭策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勤工助学依托体系

大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努力开发社会资源,将校园的科技、文化、体育等活动引向社会,加大校园文化活动向社会开放的力度,推进校园文化与知名企业文化的融合,寻求社会对学生活动和各类课外培训的支持。取之于社会,服务于学生,调动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健全大学生勤工助学机制,以规范性操作,网络化管理,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增长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扶持、引导,转变观念,开放社会服务信息,建立大学生人才网,畅通勤工助学渠道,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为学生素质拓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构建学生素质拓展的激励评价体系

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的作用,客观记录每位学生在学习期间素质培养和拓展的主要途径和主要业绩。要通过证书记录和认证两个环节,合理量化、科学评价,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宣传素质拓展的工作理念、具体内容和实际意义,促进观念认同。制定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相关文件和配套改策,给予政策认同。在大学生毕业和就业过程中,向用人单位宣传和推荐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推动就业市场认同,强化社会认同感。完善的激励体系是强化师教育人意识和学生成才意识的必要手段。设立大学生素质拓展专项基金,着力构建从个人到组织,从单项到综合的一套激励措施,把工作实绩载入年度考核,从而保证素质教育正常、有序、有效地推进。

参考文献:

[1]杨加强.普通高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

[2]李庭志.高校教育资源优化与学生综合素质拓展[J].鸡西大学学报,2009,(6).

[3]马援.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J].高校教育管理,2009,(6).

上一篇:独立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关于北京市流动儿童的生存及受教育状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