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学生思维更深处发问

时间:2022-09-28 04:32:15

向着学生思维更深处发问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并不少见,这其中大多数是教师自身发问思考深入度和精准度把握方面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准设计提问内容,合理把握提问难易度,准确把握提问时机,从而带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更深处,有效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率。

一、提问要用语清晰,表达准确

这是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基础。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是进行学习的基础,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好提问用语。

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作出回答,实际是一个很复杂的获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过程。学生能不能对教师的提问进行有效思考的前提,是他是否明白问话的意思。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应尽量少用脱离儿童实际和当堂语言环境的词语,尽量避免让学生遭遇不理解的尴尬。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导课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又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趣的数学问题了!那么,今天聪聪将带我们去什么地方探讨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师:仔细观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学过的几何图形。

师:好,下面谁来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学过的图形?

一连三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只有一两个学生犹犹豫豫地举起了手。可见,教者犯了提问用语的大忌,第一句问句无需问,无从回答;第二句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语言理解实际。他们其实不了解“几何”一词的含义,进而不理解这句问话的意思;只有第三句才可回答。如果将问题直接改成“请观察投影图,其中有哪些学过的图形”,也许就能引导出快速正确的回答来了。

二、提问要难易适当,面向全体

提问的有效性考查体现在问题抛出后,有多少学生能深入思考并给出合适解答。企图通过过难的问题来诘难学生,激发思维的活跃性,那是不恰当的。其实课堂不是竞赛场,不是为了筛选少数尖子,而是为了促进全体发展。如果提问后只有个别学生能解答,那么只能说明这种提问是选拔,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因此,提问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兼顾到班集体学习困难的弱势群体。提问的难易要适当,同时要留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思考、能回答,难度过大或过小,提问的效度都会降低。以下教学片段可说明问题。

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

师:你们知道两个花坛哪个面积大吗?(图略)

师:那么,谁的想法正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好吗?

师:我们把这两个花坛画到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数数看。这里每个方格表示1平方米,不满1格都按半格计算。数一数,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师: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第80页,先独立思考并数一数,然后再和同桌互相交流。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数的?

师:哦,你们数的结果都是24平方米,说明……也就是……

(一生举手,老师示意其发言)

师:这个24平方米是怎么得到的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两个图形,完成课本第80页下方的表格。想一想,除了面积相等外,两个图形还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动手点数中发现,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是源于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两个图形还有什么关系?”――一石激起千层浪,所有的学生都举手回答。在有问题情境的条件下,这样的问题难度不大,而且对小学生来说不是很抽象,实现了提问效度的大大提高。

三、提问要选好时机,把握入口

数学教学要结合课堂的进展及变化组织发问。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两方面:①学生在新问题与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矛盾激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而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②发问时机应与教学需要和教学视角相吻合。如教学接触到教材的关键处、疑惑处、精要处、转折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

如教学“平行线”时,笔者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问题:①在学生在纸上任意画出两条直线后,提出:“你们能根据两条直线的关系把自己画出来的图形分成两类吗?”②稍作停顿,学生分类后引出平行线,教师接着又提出:“我们能用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③在多数学生确认平行线概念之后,教师又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行线?”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了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总之,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深入地思考问题,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思维的客观规律,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触动学生的思维,从而争取理想化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营造书香校园 夯实文化底蕴 下一篇:让课堂“差错”演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