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及模式

时间:2022-09-28 03:43:37

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及模式

摘要 以县域经济特征和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贫困县县域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指出了发展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发展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基本模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 贫困县;县域经济;落后原因;对策;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322-02

1 贫困县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1 县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范畴,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和。它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

1.2 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3个方面:一是区域性。县域经济是按照该县的行政区划为地理界线,因此是典型的区域经济。二是综合性。县域经济具有一般经济体系的所有环节,同时涵盖所有产业部门,因此体现出很强的综合性。三是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区域经济,但是完全可以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在更广泛的空间内与其他地区和部门形成一个大的经济网络,来促进自身经济实力的壮大。

2 贫困县县域经济的落后原因

2.1 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较低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把生产要素转变为物质财富的最活跃因素,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具有创造力。人的创造力取决于人的综合素质,素质低的人会浪费生产要素,无论是充裕的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是高明的管理手段,一旦其被低素质的人掌握,均会失去活力。因此,低素质的人群往往是造成贫困县县域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因为贫困县存在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二是因为保守势力的打压,即使有部分高素质人才愿意为发展县域经济服务,也受到种种限制,不能发挥自身的才能,最终离开;三是因为贫困县的整体人员素质低下还体现在思想观念的落后上,对于新生事物接收程度和速度都无法跟上时展进步的步伐。这3个原因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观念陈旧阻止了人类进取,导致人的素质无法提高,也使得高素质人才大量流失,进一步恶化经济发展基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1]。

2.2 基础设施薄弱

贫困县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落后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交通设施和通讯设施的落后对工业发展造成巨大阻碍。我国绝大多数贫困县都集中在山区、高原区、荒漠区等交通条件和通讯设施都极其落后的地区。由于交通和通讯的落后造成物流和信息流动不畅,成本居高不下,抵消了这些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与此同时,交通和通讯条件的落后还造成这些地区无法及时接收新信息,对于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十分不利。因此,迫切需要完善基础设施,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2.3 市场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大部分贫困县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市场观念未能在政府机构以及企业之中建立起来,计划经济的思想残余仍然困扰和束缚着贫困县的经济发展。国家拨款和投资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县的经济发展主要形式,但是国家的资金毕竟有限,并且要统筹照顾大局,无法满足所有贫困县的经济发展需求。贫困县对于国家投资的使用率和回报率也很差,很多贫困县将扶贫资金用于改善办公环境或者填补财政亏空,未充分利用国家贷款发展地区经济。甚至部分企业没有生产出任何的成品就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极大地浪费国家投资。此外,政府过多地使用行政手段干扰了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使其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而逐步被淘汰。因此,贫困县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强化市场观念,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市场规律为指导[2]。

3 改变贫困县县域经济落后状况的对策

3.1 加快工业化进程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工业化为主线,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推动力,尤其是部分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落后地区,都是依靠加快工业化进程逐步实现赶超发达国家,最终实现经济腾飞摆脱贫穷的面貌。工业化同样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对策。发展县域工业覆盖县域经济的所有产业部门,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刺激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改变贫困县县域经济落后的现状首先必须重视加快工业化进程。

3.2 推进城镇化建设

一是“三农”问题是发展贫困县县域经济的首要问题,其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城镇化建设可以转移农村人口,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二是城镇化建设可以加快县域经济中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因为大部分贫困县的第一、第二产业比较分散,要适应现代经济集群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必要通过城镇化建设将县域经济的第一、第二产业集中起来提高其规模经济效应。城镇化建设水平提高的可以进一步促进与工业化的互动,发挥城镇在人才、技术、资源和信息等方面的集聚作用,以城镇为载体促进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最终推动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3-4]。

3.3 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工业化是发展贫困县县域经济的首要问题,但是受制于国家扶助资金的限制,完全依靠国家的帮助很难实现工业化。因此,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就成为推动贫困县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因为私营经济不受国家投资的限制,也不受贷款规模的限制,同时还能够大量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贫困县县域经济应注意在培养国有企业的同时鼓励发展私营经济作为补充。

3.4 发展特色产业

大多数贫困县并不缺乏资源尤其是特色资源,造成其贫困的原因往往无法充分发挥这些特色资源的作用。因此,贫困县应该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的资源优势,培养当地的特色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发展以农业商品化为催化剂的农业牵引型产业;二是创办城乡结合的现代工业催生型产业;三是发展向郊外或农村扩散、延伸的城市辐射型产业;四是以市场为依托,发展市场带动型产业;五是发展旅游开发型产业;六是发掘文化遗产,发展文化促导型产业。

4 促进贫困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4.1 项目拉动模式

根据一般的经济学原理,项目就是生产力,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项目拉动是促进贫困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不同地区发展项目的基础不尽相同,可利用的资源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其共同点就是要探索项目拉动模式的基本途径和规律。从项目来源角度可以将其分为4个主要门类:一是国家投资项目。贫困县通过项目拉动模式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把握国家投资,这类项目往往投资额大并且由国家政策扶持,项目风险较低。近年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县引进和争取国家投资项目创造了机遇。二是引进发达地区的项目。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开始,部分产业开始向西部地区转移,这也是贫困县引进项目的重要来源。三是来自科研单位和高校的项目。这种类型的项目具有科技含量高、开发成本低的优点,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提升技术水平,培养人才队伍。四是鼓励民间资本和投资民营经济项目。民营项目目前的发展规模还比较小,但是其未来潜力巨大。贫困县应根据上述项目的不同特点,多管齐下,在开展一批优质项目的同时还要做好长远发展的战略项目储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2 三化联动模式

“三化”联动模式指的是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互相补充,共同推动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该模式的实施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4.2.1 突出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工业化是城镇化和产业化的前提和基础,首先工业化可以提高贫困县的技术水平,并且可以集聚大量资金,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是其他2个方面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障。因此,采用“三化”联动发展模式必须始终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

4.2.2 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对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有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可以为工业化进程提供充裕的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城镇化建设的区位选择指明方向。

4.2.3 加快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有聚集人口、产业和商品三大效应,利用城镇的扩张功能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可以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该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因为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接合部和交汇点,是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4.3 优势资源发展模式

优势资源发展模式就是要充分利用贫困县的优势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打造县域特色经济。因为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与资源总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对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的利用不善往往是造成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源的开发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传统的开发模式已经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对于发展贫困地区经济也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优势资源利用模式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的主导方向,而是要在工业化的前提下,探索一条高收益、高回报、低投入、低污染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4 私营经济带动模式

私营经济具有投资规模小、门槛低的特点,特别适合在贫困地区推广,因此以私营经济打开贫困县县域经济的突破口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发展模式。以浙江省为例,该省在我国经济百强县中占有27个席位,县域经济实力可见一斑。但是浙江省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项目和大型企业的数量都没有任何优势,自然资源也并不丰富,在县域经济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主要原因是民营经济发挥了作用。统计数字显示,浙江省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到48%,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收入超过总收入的1/2。私营经济的税收贡献率突破60%,工业增加值更是达到85%以上。相比之下,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私营经济规模和效益水平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对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因此,贫困地区在思想意识和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转变,真正放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5 结语

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对于解决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贫困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加强对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总结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基本对策的前提下,提出了“三化”联动、项目拉动、优势资源和私营经济发展4种模式,实际上以上几种模式之间也有交叉和重叠,其根本还是对于贫困县的经济现状、优势和劣势分析,以期为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理论研究做出一定贡献。

6 参考文献

[1] 张水康.加速贫困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策略[J].湖南经济,1997(1):34-35.

[2] 张新.中部地区贫困县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J].经济世界,2002(3):38.

[3] 张素荣,刘景芳.发展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J].经济论坛,2004(19):76.

[4] 杨钧.城镇化是促进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0(4):32-34.

上一篇:肥东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措施 下一篇:用诗歌治病的德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