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档案 吴梓林

时间:2022-09-28 12:59:40

艺术家档案 吴梓林

吴梓林

1936年生,湖南慈利人。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从事文物、考古工作40余年。历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西安碑林博物馆顾问、《收藏》杂志主编、《收藏界》杂志社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

自幼爱好书法,临习黄自元、邓石如、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诸家法帖。在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实践中,对甲骨钟鼎、碑石墓志、摩崖经幢、砖瓦刻铭颇有研究,浸淫其中,汲古融今,获益匪浅,其书艺得以不断提升。作品曾参加省市书法展览并多次获奖,刊载于全国各地报刊,常应邀书写店名、书名和各类题跋。传略入编《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骄子》《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典籍。

老吴其人其字

吴晓丛

在陕西文博界,吴梓林先生绝对算是一个有分量的人物。他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工作后主持发掘过秦雍城和秦咸阳宫遗址。上世纪80年代之后,先后任秦俑博物馆馆长、省文管会办公室主任、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西安碑林博物馆顾问等职。说起历史典故、考古趣闻,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堪称腹笥充盈、肚里有货。也许正因为如此,业内人士皆知他是位资深文物考古专家,倒让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少有人知根知底。

老吴出身湖南慈利农家,家境贫寒,自幼失怙,慈父见背。一家老小靠继父的裁缝手艺维持生计。生意清淡时节,母亲就带着他们兄妹给人糊烟盒、扎冥器以换取升斗之资,聊补无米之炊。由于家中生活拮据,他10岁才人学堂,接受启蒙教育。此后靠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升中学,上大学,终成社会栋梁之材,桑梓故里咸夸其能。

老吴与书法结缘,也在少年。生父身后虽无长物,却留下“黄白元”、“邓石如”法帖两册,让他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于是晨夕接目,早晚临摹。那时节,学校重视书法教育,经常举办大字比赛,他每每总是第一,蒙长辈奖掖,愈发热情高涨,终练就一身童子功夫。参加工作之后,由于从事文物考古,近水楼台,浸淫于商周甲骨、钟鼎铭文、秦篆汉隶、魏晋碑刻及隋唐翰墨之中;得古人无形之相、纸上烟云之真谛,转益多师、融古铸今,遂使他的书法日渐长进,且在书法理论方面也颇有新解。其《试论篆书在中国书法上的影响》《重修成阳城碑记楷书大字帖》《传拓技法》种种已刊论著,即为明证。

老吴写字,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尤以大字楷书最擅胜场。由于善集众家之长,他的楷书平实严谨,柔中寓刚,银画铁钩,端庄秀丽,好看耐看,有柳、欧之风,且能自成风格。以我之见,各种书体,楷书最见功力,不易藏拙,但书写也最为费劲。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各种诱惑太多,文人也就丹田难守。常见一些所谓“书法家”,喜走偏锋,动辄龙飞凤舞,强作惊世骇俗之状,以博廉价赞赏,但从不写楷书。说穿了,不过掩饰殖学根浅而已。老吴则不然,他把笔抵毫,皆肇乎本性,旨在提高书艺,涵养正气。联想到其人耿直豪爽、嫉恶如仇、不事张扬的秉性,所谓“字如其人”,实不谬也。

老吴曾是我的领导,也是同事,我们相识相交二十余年,过从甚密。他赋闲后,因公因私,彼此还常常走动。每次去先生家中拜访,总见他研墨展纸,挥毫书写,案头几上,书卷飘香。据说,有时一天之间连续书写七八个小时,竟至肘腕发炎。这多年,找他求字的人多,或为学校新刻碑石书丹,或给商家店铺榜书匾额,钱多钱少,给钱不给钱,总是有求必应。他常说,写字如有润笔,固然可喜,但绝不能为钱而写字。书艺无止境,只有反复揣摩研习,才能不断有所长进。

老吴今年七十有四,他身体健硕,貌若六旬,谈笑风生,声如洪钟。前几年还经常参加城墙马拉松长跑比赛,有所斩获。我常想,究竟是因为他身体好才有了临池不辍的本钱,还是钟情于书法艺术才使得他有了强健的体魄,竟不知老之将至。或许两者互为因果吧。

我于书法没有专门研究,写此小史,战战兢兢,总怕说不到位,辱没了先生的书道艺品。好在听说,这文章只是刊登先生作品时的补白,于是稍稍释然。敬告各位看官,我说的不算,还是看字去吧!

二零一零年三月二十二日

上一篇:何家村唐代珍宝与宫廷习俗 下一篇:“神童”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