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影视创作

时间:2022-09-28 12:42:41

《西游记》的影视创作

[摘要]《西游记》的影视创作与改编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人物的世情化,即改编越来越趋向于普通人的情感和经历,越来越强调人物情感的普遍性和个性,因而在创作不断充实小说中最为缺乏的“七情六欲”之内容,这一演化方向早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已奠定。二是情节的传奇化,增加了人物的世态人情,渲染一个人间世界;传奇化是加强故事的传奇性,制造一个异域魔界。两种改编方式,重新演绎现代人眼中的取经故事,形成影视创作高潮。

[关键词]《西游记》;影视创作;世情化;传奇性

《西游记》是一部老少皆宜的古典小说,也是普及面最广的一部经典。调查表明,在四大名著中,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最为人们关注,其中有96%的人看过相关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自上世纪20年代起,对《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和改编就长盛不衰。央视于20世纪80年代历时6年拍摄的25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成为轰动一时的电视精品。至今为止,这部电视剧在重播时依然能获得很高的收视率。之后,随着影视拍摄技术的提高,影视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大量与《西游记》相关的影视创作应运而生,如《大话西游》、《西游后传》、《春光灿烂猪八戒》、《齐天大圣孙悟空》、《情颠大圣》等等。在保留原书的基本情节、人物性格,或者审美理想的基础之上,这些作品为迎合新时期的观众心理期待,融入时尚、前卫、娱乐的因素,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演绎和定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7年影视界的《西游记》热更是愈演愈烈,中日四家影视机构竞相重拍《西游记》成为一个重要话题,继之而来的热拍潮波涛汹涌:这边厢,取材于《西游记》的《功夫之王》正在筹备,那边厢,日本影片《西游记之大战金角银角》剧组马不停蹄地来到横店影视城取景;这边厢,张纪中宣布要重拍《西游记》,立志使新版《西游记》向美国《金刚》、《指环王》这些大片的艺术水准看齐,那边厢,六小龄童也表示将截取《西游记》中最精彩的一段故事,结合东方艺术和西方电影高科技手段进行经典化演义。

综观当前《西游记》影视作品,世情化和传奇化是相关影视创作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吸引观众来到影院、坐在电视机前的两大法宝。

所谓世情化,是指《西游记》的影视改编越来越趋向于普通人的情感和经历,越来越强调人物情感的普遍性和个性,因而在创作中不断充实原著中最为缺乏的“七情六欲”之内容。事实上,这一演化方向早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已奠定。

《西游记》有真实历史背景。唐代和尚玄奘于贞观三年(629年)从长安出发,历经西域诸国,耗时4载,到达印度摩揭陀国,学习佛法。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归国,带回佛经657部,宣扬佛法,成为享誉中外的佛学大师。玄奘冒险西行取经,历经千难万阻,这是一件崇高而严肃的事业。后来,为了宣扬玄奘取经的艰难和不易、凸现玄奘的执著和神奇,玄奘门人慧立撰写、彦增补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逐渐开始夸大其实,偏离了事实的真相。当然,玄奘在古代交通极差的环境下,往天竺求法,路经数十国,往返17年,行程5万里,并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声震异国,这本身就带有传奇色彩,再加上慧立绘声绘色描述,引入异境诸种民间传说和佛教神异故事,添上宗教徒因痴迷、狂热而产生的呓语,已经有些传奇小说的味道了,令人读之着迷。因此,玄奘取经故事沿着两条道路发展,它不仅盛传于僧众中,成为他们的偶像;也逐渐流入民间,成为引人注目的市井文学题材。沿着市井民间的发展轨迹,从唐代的李冗的《独异志》,到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再到元人的《西游记》平话,玄奘的逐渐脱离佛学大师的光环,他沾染上了市民的俗气,情同凡人。原本是要宣扬佛法的主旨逐渐被取经过程的离奇和取经人的有趣所取代,取经的目的、价值和意义反而成了其次的内容。

到了吴承恩的《西游记》,西天取经固然有其庄重和严肃的地方,但唐僧的胆小脓包、孙悟空偶尔的小气和逞能、猪八戒的懒惰和贪吃,无不带有普通人的共同缺点和毛病。妖魔鬼怪一般都是来自仙界,就连西天极乐世界中佛祖也会庇护下属的营私行为。显然,玄奘取经的故事沿着世情化的倾向,已经脱离它本真的历史面貌。虽然妖魔鬼怪最终被收服、唐僧师徒四人修得正果,但是这一主旨被西天取经的神奇经历完全娱乐化了。在这种转变中,人们并不介意历史真相的背离,反而沉浸在《西游记》所描绘的非现实中,欣赏着这些妖魔鬼怪、神仙佛祖共同构成的凡间世界,获得认同和愉悦。

《西游记》的影视创作继承了小说的世情化倾向,除了完善人物的不完美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人物的感情世界,加强了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丰富性,泛化人物形象的普通性。

小说中的人物,既有优点,也有缺点,这些不完美的人物拉近了读者和小说之间的距离。然而,由于小说的主旨之一是宣扬宗教的,因此作家在内容上加大了“禁欲”的色彩,其中唐僧、孙悟空、沙和尚都是不近女色的,单单只有猪八戒好色,但是他又常常被人戏弄,是作家批评的对象。因此,小说《西游记》缺乏男女之情的描写。影视创作则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除了典型化人物的性格外,就是努力展示人物的情感世界。从历史真实到小说创作,再到影视改编,玄奘取经在世情化方面出现了两次飞跃:一是小说创作把玄奘取经拉下神坛,走向市井;二是影视改编把唐僧师徒四人纳入人世,走向凡间。就后者而言,央视1986年的电视版《西游记》已经开始初步的尝试,最突出的是《趣经女儿国》通过增加女王邀请唐僧赏宝的情节,给予表现唐僧情感动态的机会,从而加强了唐僧的人性化心态:执著向佛的虔诚之心,在面对美丽温柔的女儿国国王的时候出现了悸动,在面对自身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求的时候出现了动摇。这时候的唐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一代圣僧,而是一个真实生活中富有情感的年轻人。结尾处增加了唐僧师徒告别女王的情节,通过唐僧深情回顾女王继而坚定地转头出发的镜头语言,伴着“我柔情万种,他去志更坚,只怨今生无缘,道不尽声声珍重”的插曲,观众与唐僧产生了强大的共鸣,一方面惋惜唐僧和女王不能实现的爱情,另一方面则为唐僧排除内心魔障真心求经的执著所感动。

把《西游记》的影视创作的世情化推向高潮的契机是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于1994年由香港彩星电影公司和内地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投资拍摄,由《月光宝盒》与《大圣娶亲》两部分组成。影片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的基础上,夸大了唐僧懦弱、虚伪、疯狂的凡人之性,特别是破天荒地给原著中不近女色的孙悟空敷衍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刻骨铭心的恋情,颠覆了传统小说中的内容,也为后来《西游记》影视改编和创作奠定了主要方向。《大话西游》把取经人世情化为人间的凡人,使唐僧、孙悟空等人拥有了普通人共同的烦恼和追求,再加上玩世不恭的无厘头话语、宏大的场面和背景、娴熟美妙的镜头表达,这部影片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对象,也成为中国电影中的经典。

沿着《大话西游》的成功之路,近年来的《西游记》影视改编与创作大多着重于人物内心“情感”的挖掘,这使《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神仙灵异,以及妖魔鬼怪都具有了多层面的内容,艺术形象的内涵也渐渐扩大。这一方面的影视创作以香港TVB的两部《西游记》为代表。香港TVB于1996年拍摄了《西游记》I,1998年拍摄了《西游记》II。该剧对传统的《西游记》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加工和再现。它最大的亮点有二:一是加强师徒四人之间的感情磨合过程,对坚若磐石的师徒关系给予现实的说明和展示,使师徒四人的关系更接近于常人;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恋情的编织上:女儿国大将军和唐僧、恩恩对孙悟空、白骨精对王子等等。精怪的“妖气”被淡化了,痴情重义得到了强化,唐僧师徒四人的情感世界也得到了表现,引起大众的心理认同。这一创作在《齐天大圣孙悟空》(2002年)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孙悟空成了有情世界的“大众情人”。孙悟空向世情化的发展,引发了《西游记》相关影视创作的丰富灵感,继之而起的是猪八戒成为改编中心:《春光灿烂猪八戒》(1999年) 、《福星高照猪八戒》(2004年)等电视剧集搞笑与言情于一体,把猪八戒塑造成了新时代的“情种”。

随着唐僧师徒四人走入凡间,拥有普通人的情感和经历,影视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视野和勇气。“人们在接受另一种文化时,总是一边接受,一边把它变形,这样的过程是无比丰富、趣味横生的,因而,接受史决不是枯燥无味的学问。”影视改编就是对《西游记》接受的表现,不过,继之而起的影视创作越来越背离原著。此外,日本、韩国、美国等也竞相翻拍《西游记》,如2006年日本富士电视台播放的《西游记》收视率超高,剧中的孙悟空暴躁傻气,猪八戒反而冷静沉稳,外形上则是一副现代打扮的蛊惑仔。“日本人改编《西游记》由于观众对原著的熟悉程度较不如中国观众,也就没有‘忠实于原著’的限制,所以也就更自由地注入了很多现代观念。因而在艺术形象方面的变形比较多。”种种创作表明,随着《西游记》故事的世情化发展,《西游记》的想象越来越丰富,《西游记》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传播。

玄奘取经的世情化倾向造就了传世经典《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世情化则引发了影视界的各种改编和创作。毋庸置疑,《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对于宣传古典文学、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帮助,但是过分的改编和创作也削弱了小说《西游记》的经典力量和内涵。《大话西游》以来的各种改编版在创造票房神话、收视奇迹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界的质疑和声讨。这种现象表明,改编应该有尺度,而不是漫无目标。

世情化是增加人物的世态人情,渲染一个人间世界;传奇化则是加强故事的传奇性,制造一个异域魔界。

小说《西游记》截取了玄奘取经的历史真实,描写了一个极幻又极真的世界。“《西游记》以诡异的想象、极度的夸张,突破时空,突破生死,突破神、人、物的界限,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境界。在这里,环境是天上地下、龙宫冥府、仙地佛界、险山恶水;形象多身奇貌异,似人似怪,神通广大,变幻莫测;故事则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兴除妖怪,祭宝斗法。作者将这些奇人、奇事、奇境熔于一炉,构筑了一个统一和谐的艺术整体,展现出一种奇幻美。”人怪妖神的混杂世界、天上人间的时空交错、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轻松幽默的喜剧色彩――构成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游戏世界,让读者,尤其是让成人获得了心灵的满足。

我国是一个尚史的国度,这影响到小说的创作。”在注重历史真实的同时,由于神话的影响,以及认识能力的低下,作家开始注重情节的传奇性。传奇性的特点在《西游记》中表现得最突出,如孙悟空从石卵中出生、拜师学艺、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保唐僧西天取经,猪八戒和沙和尚的非凡出生和本领,以及故事所勾画的天上、人间、冥界的神奇之境,无不吸引着平凡的普通人。这些经历当然不会发生在普通人的经历中,但其中险象环生的情节却激发着每个人的想象。

沿着小说传奇性的特点,相关的影视创作也越来越强化情节设计的传奇性和情节表现的逼真性。

强化情节的传奇性,旨在增加作品的娱乐性。从表现来看,娱乐是通过讽刺、幽默、想象来消解现实的压力,让人发笑,从而转化为一种人生态度,并在导向上教人崇善。娱乐的本质是善,娱乐的表现则是笑、是快意、是满足,娱乐的社会作用是缓解压力。当今的社会,处处充满了挑战和压力,人们的自我空间和自由想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束缚和压迫。“现实压得使人没有可以自由活动的机会,处处都是平凡和呆板,于是苦闷的心情也逐渐增加。人要在这呆板平凡的世界中寻出一点生机来排解这种苦闷,遇事要活动,要冒险,要寻出一些出乎常规偶然变动。”观看影视的休闲方式,能够让忙碌中的人们从现实中暂时转移到想象的世界中,通过欣赏感人的小说情节、观看奇幻的影像画面来获得思想的愉悦、心情的放松,释放生活的压力,宣泄不满的情绪,进而认识到作品的价值、获得精神的陶冶。《西游记》为大众提供了娱乐的机会。在欣赏《西游记》的传奇故事的同时,大众畅游在童心童趣的世界中,获得精神的刺激和放松,以及开心的笑和满足。

《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在强化情节的传奇性上有一个过程。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对《西游记》原著的部分取材,原则上忠实于原著,其中最为经典的是央视1986年版的《西游记》,这部作品囊括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不但人物的形象力求接近原著,连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场景等都力图照搬原著。因此,这一版《西游记》的主要价值在于把小说搬上荧屏。90年代以后的《西游记》影视创作数量颇多,从改编方式上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片断式的改编,如《大话西游》、《情颠大圣》,一类是全景式的展现,如央视52集动画片《西游记》、香港TVB《西游记》(Ⅰ、Ⅱ)、《齐天大圣孙悟空》、《西游后传》、《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等。前者借助小说,选取部分内容演义而成,后者则是借助取经经历,或者取经人物,另起炉灶进行全新创造。如《大话西游》在保留唐僧师徒取经故事的基础上,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蜘蛛精、白骨精、牛魔王、紫霞仙子、菩提老祖的关系重新组合,编织了一个跨越500年的爱情传奇。由陕西省电视节目交流中心等单位投资拍摄的30集连续剧《西游记后传》(2000年)把唐僧师徒拉到取经回来的五百年后,让他们四人担负起拯救天界的责任。2004年的Flas片《大话西游后传》则让师徒四人在21世纪再次西去取经普度众生,情节荒诞、引人暴笑;2005年出品的《情颠大圣》则把时间往后推,叙述了唐僧正式经历八十一难之前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等猪八戒系列则以猪八戒为中心,全新演绎天上人间的故事。日本版的《西游记》干脆让唐僧变成女性,并与孙悟空谈起恋爱。美国版电视剧《美猴王》情节更加离奇,其中观音将与洋人唐三藏有感情戏,两人还将穿梭时空三千年,跑到现代来相会,唐三藏要在观世音与美猴王的带领之下,到神秘的东方找寻力量与爱的真义。

另外,由于影视技术的提高,尤其是电脑动画技术的引入,使《西游记》中那些天马行空的人物、稀奇古怪的造型、变幻莫测的场景,以及光怪陆离的情节得到了更好的展现,带给观众越来越完美的视觉享受。《西游记》原本就是靠奇幻情节来吸引大众欣赏的。由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以及电影技术的日趋完善,使很多原本只能在文字中阅读的传奇情节变成可观的影视成为现实。小说是语言的艺术,电影则是画面的艺术。从文字到画面 ,除了依靠镜头语言、人物表演和场景设计外,还需要高科技的汇入,从而增加画面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西游记》的奇幻情节要在影像中得到体现必须借助现代技术的参与。因此,电影的出现,使这些不可能以技术的方式逼真地展现在画面上,实现了传奇性情节的现实可能性,因而满足了大众的视觉要求,这就给《西游记》热拍提供了市场需求。

自影视在中国出现以来,相比于其他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影视实现始终和影视技术的提高息息相关。由于《西游记》本身情节、人物实物实现的困难,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大部分影视改编只能大多依靠动画片、舞台剧等方式。央视1986年版的《西游记》排除万难,以当时国内最高水平的特技,真实表现了孙悟空的筋斗云、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以及妖魔鬼怪的变化。虽然这些特技在今天看来已经非常粗糙,但特技的引入,让小说中的传奇情节终于表现在屏幕上了。之后,《西游记》的影视创作一直在特技方面努力着。

在技术参与电影并取得重要地位的同时,观众对于影片的视觉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从而获得更完美的影像。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大片的高科技制作,在画面上获得的成功,使技术与电影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世界、《特洛伊》中的大规模的毁坏和死亡场面、《后天》中恐怖的自然灾害、《阿甘正传》中羽毛飘落的长时间无切换镜头、《蜘蛛侠》和《哈利・波特》中天马行空的任意游走,等等,这些影片如果不依赖技术的参与,其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国外大片获得的成功也刺激了本土影视的创作欲,而以丰富的传奇性情节著称的《西游记》,无疑是实践技术与画面相结合的最佳对象。因此,电影人和观众不再满足于20世纪80年代的落后技术,希望依赖当今无限发达的电脑动画和特技,弥补当年不可拍摄的遗憾。可以说,当今热闹的《西游记》的重拍、改编现象,本质上是传奇性情节对现代技术的一种现实需要。刘镇伟在拍摄《情颠大圣》时也说明了特技的重要:“在拍完两部《大话西游》 后,我就已经有了第三部的构思,但因为当时特技水平的程度未能满足我的设想,所以就一直没有去拍,后来我在与周星驰合作《功夫》时,发现特技水平已经很成熟,就开始拍摄了。” 因此《情颠大圣》才有了莎车城的劫难、UFO、金箍棒变赛艇、美艳变天使等奇幻情节,这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无法实现的。此外,《春光灿烂猪八戒》、TVB《西游记》、日版《西游记》也都加强了特技的使用, 美国版的《美猴王》简直成了好莱坞电影技术在中国小说中的实践。在此背景之下,央视又拍摄了《西游记》续集,于2000年与观众见面。但由于资金、技术的落后,续集的视觉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西游记》的视觉效果的提高仍然期待更先进的影视技术的参与。张纪中要拍摄新版《西游记》的根本原因就是对以往落后的影视特技的不满,他希望借助现代先进的制作手段和制作设备,突破过去,注重视觉元素,制作一部具有全新视觉效果的魔幻电视作品。也正是希望把《西游记》打造成一部视觉大餐,国内外影视人纷纷瞄准了《西游记》,形成了当前的《西游记》拍摄热潮。

从传统小说到现代电影,无论是接受方式如何,作品的创作都体现了一种一脉相承的关系,即《西游记》的小说创作已经开始了世情化和传奇化的试验,并获得了经典的认同,而影视创作正是沿着这条道路继续披荆斩棘,诞生了相关的视觉经典。随着传统文化的深入,《西游记》的影视创作将会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力量,从而把这部小说以更为完美的方式和内容表现出来,得到大众的欢迎。扎根于传统小说的现代《西游记》演绎,也将会在“掀起你的盖头来”的那一刻,成为世人瞩目的新娘。

[参考文献]

[1] 刘荫柏.说西游[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王晓平.《西游记》接受史[N].北京:中华读书报,2001-04-04.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郑艳玲(1974―),女,山东济南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近代文学与文论。

上一篇:《芙蓉镇》中的“均衡” 下一篇:在借鉴与融合中寻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