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中的“均衡”

时间:2022-07-05 03:33:28

[摘要]本文从审美均衡视角出发,以影片《芙蓉镇》为例,分析该片所体现出来的在人物设置和叙事结构上的种种“均衡”,以及这些均衡背后所隐藏的导演意图和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谢晋;芙蓉镇;审美均衡

电影作为一门艺术,能够在不同层面带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恐惧、兴奋、感动、欣喜等等莫衷一是。导演在影片拍摄及后期制作过程中,也往往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借助特定的手法、技巧让影片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并在观众当中产生共鸣。审美均衡即是其中一例,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均衡设置与安排,可以给观众更深沉、立体的审美体验。比如警匪片中常见的前半部分犯罪展示和后半部分犯罪惩治,其中惩治是对展示的一种均衡,在满足人们内心暴力欲望的同时又不至于导致现实世界的恐慌,并保证了法制社会的公正和有序。王志敏在《现代电影美学体系》一书中提到:“正是这种综合平衡的计算,才能使个体产生深沉完美的审美感受,从而保证审美感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本文试图从审美均衡视角出发,以谢晋导演的代表作之一《芙蓉镇》为例,来分析该片所体现出来的在人物设置和叙事结构上的种种“均衡”,以及这些均衡背后所隐藏的导演意图和它们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

一、人物设置上的均衡

1.总体划分。

《芙蓉镇》主要刻画了九个人物: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李国香、王秋赦、黎满庚、五爪辣、黎桂桂和杨民高。按照人物的正反面来划分,胡玉音、秦书田、谷燕山、黎桂桂属正面人物组;李国香、王秋赦、杨民高属反面人物组;黎满庚和五爪辣则属于中立组。这在大层面上形成了好、坏、中立的均衡,不仅使三组九个人物能够代表“”当中形形的人,这种一分为三的做法本身也为影片更好地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在此大层面之下,每组中的不同人物之间、不同组人物之间也处处存在均衡。

2.同组中的不同人物。

就正面人物组来看,有胡玉音与黎桂桂、胡玉音与秦书田、胡玉音与谷燕山之间的均衡,中立人物组有黎满庚与五爪辣之间的均衡,反面人物组则存在杨民高与李国香及李国香与王秋赦之间的均衡。下面予以详细阐述。

胡玉音是影片的女主角,黎桂桂是其第一任丈夫。作为普通老百姓,夫妻俩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推磨做米豆腐,经营着集圩上的一个米豆腐摊子。虽然是夫妻,但两人性格截然不同。胡玉音开朗大方,热情好客,和乡里乡亲打成一片,黎桂桂则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在影片中的阶级斗争大会上遭到“四清”工作组组长李国香含沙射影的批评后,黎桂桂就被吓得说要卖掉自己的新屋,遭到胡玉音反对,后又说为了新屋敢去杀人,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后来他也因为这种懦弱的性格,被逼自杀。虽然性格不同,存在着强势与弱势的对比,但他们两人都代表了中国最普通的百姓,有着平民百姓的所有特质:勤劳朴实,规规矩矩,畏惧权威,胆小怕事。就是这样老实本分的百姓却在“左倾”政治错误中惨遭迫害,他们的悲惨遭遇更能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共鸣,并从这些小人物的命运中反思我们国家走过的那段弯路。

胡玉音丈夫去世之后,秦书田逐渐取代了黎桂桂的角色。与黎桂桂不同的是,他原来是县文化馆馆长,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在胡玉音与黎桂桂的组合中,胡玉音扮演着强者角色,但在和秦书田的组合中,秦书田则是强者,他是胡玉音精神上的依赖者和引导者。虽然早在1958年的反斗争中就被打成,并在之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中饱受迫害,但他善于用自己独特的黑色幽默面对现实,比如影片中常常自称“五类分子”、“秦癫子”等。影片中他还有一句话,“天一亮,鬼就出不来了”,表面上是一句对胡玉音埋怨的回答,但其实这里面表明了他的信念,即:天终有亮的时候,等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冤雪,正当地做人了。相比秦书田,胡玉音虽然开朗,甚至泼辣,但作为普通百姓,她依然无法逃脱自身的局限,和其他人一样在政治风潮中迷茫,随波逐流。比如她像其他人那样看不起被划为“五类分子”、“”的秦书田,埋怨他编写《喜歌堂》和新屋的对联陷害自己。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小民心态,老百姓不管别人怎样,只要不牵扯到自己、不连累到自己就好。后来在秦书田的悉心照料和引导下,她逐渐从痛苦和自暴自弃中走出来,带着他“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的嘱托,独自一人苦等十年,等来了家人的团聚。作为影片的男女主人公,这两个人物的设置让我们看到了“”的荒唐与残酷。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忍受,只有学会忍受才能生存下来,不管是百姓、知识分子,抑或其他。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爱情、家庭在黑暗中给人带来的温暖和力量。

以上的两组人物都是夫妻,胡玉音与谷燕山之间虽然没有夫妻关系,但是影片最后胡玉音出于对老谷的感恩和报答,把自己的儿子取名“谷军”。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暂时把二人视为名义上的“夫妻”。胡玉音与谷燕山之间不能单纯地以强势弱势来划分,事实情况是谷燕山作为一个耿直的南下老干部,给胡玉音提供了很多支持和帮助,比如去参加所谓“”和“富农婆”的不受到政府承认、没人敢去的婚礼、在胡玉音难产时拦下军车把她送到医院等,这个人物似乎总是在女主人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作为老革命的代表,他对胡玉音的关心和帮助体现了真正的人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即使在黑白颠倒的年代也不曾改变,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耿直、纯朴、真挚的人性。

分析完正面人物组的强弱势均衡搭配,我们再来看看作为中立人物出现的黎满庚和五爪辣。在二人组成的家庭中,表面上看黎满庚处于强势地位。他是镇里的党支部书记,负责着镇上大大小小的事物,家里的事情也常常是他说了算。妻子五爪辣作为一个普通家庭妇女,每天做饭、洗衣、带孩子。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是他交出了胡玉音托付的1500元钱,之所以这样做虽然有很多原因,但最直接是缘于五爪辣的坚决抗议。关键时候,面对五爪辣,或者说面对五爪辣背后所代表的家庭,他选择了妥协,违心地出卖了自己的初恋情人。这个举措直接导致了胡玉音的悲惨命运,普普通通的老实百姓,被逼到不害人就活不下去的地步。二者之间这种强弱势在前后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作为政治运动旁观者代表的黎满庚和五爪辣,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受到人身伤害,但人性却遭到了扭曲和异化,带来难以言说的心灵创伤。

除了正面和中立人物,影片中的杨民高、李国香和王秋赦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私人关系上,杨民高是李国香的舅舅;工作关系上,杨民高是李国香的上级,也是她的政治保护伞。可以说,李国香在芙蓉镇的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在官场老手杨民高的指导之下开展起来的。王秋赦这个老根子则是李国香不折不扣的狗腿子,他之所以醉心于运动,不过是希望通过运动获得一己私利。这种级别上高中低三个人物的均衡设置,在一定层面上代表了时期从上到下的错误政策与路线,他们互相通气,将人民群众推进痛苦的深渊。

3.不同组之间的人物。

除了同组人物的均衡,在不同组人物之间也存在着对比与均衡。下面以胡玉音与李国香、秦书田与王秋赦、谷燕山与杨民高这三组人物为例来进行分析。

胡玉音和李国香分别是正面人物组和反面人物组的代表,二者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生意上李国香是国营饮食店的经理,胡玉音是米豆腐摊的摊主,两人的店还在一条街上,胡玉音的摊位前人头攒动,国营饮食店却门可罗雀;爱情上李国香和胡玉音之间出现了同样的两个男人。一个是黎满庚,他和胡玉音青梅竹马,但杨民高却有意撮合他和自己的外甥女李国香,以“要么保住党籍,要么娶一个开客栈老板的小姐作老婆”棒打了这对鸳鸯。后来李国香又看上了谷燕山,影片刚开始当谷燕山路过国营饮食店时,她主动上前与其搭讪,谷燕山却不领情,径直走向芙蓉镇的米豆腐摊子。而作为女人,李国香无论在相貌还是身材上都比不上胡玉音,胡玉音受到镇上男人们的喜欢,李国香却讽刺道:“那些男人就像馋猫遇到鱼腥一样。”这两个人物之间奇妙关系的设置,为影片情节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二人作为善与恶的代表,通过这种对比与均衡,能给观众带来更立体、深刻的审美感受,令真善美和假恶丑的人性昭然若揭。

秦书田和王秋赦是正反人物组中的男性代表。影片结尾处谷燕山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世道,真有意思,叫癫的不癫,不癫的人倒癫了。”前一个“癫”指的是秦书田,他在整部影片当中被称为“秦癫子”,后一个指王秋赦,“”结束之后他疯掉了,整天敲着个破锣,高声喊着“运动了,运动了……”。两个癫子,一假一真。作为假癫子的秦书田,在“”当中那些看起来搞笑疯癫的言语行动,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是一种生存的艺术。他心中是有着坚定的信念的,期待着运动结束,过上正常人的幸福生活。王秋赦则不同,他原先只是镇里一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所有人都看不起他。但是后来运动却给他带来了烟酒鱼肉、权力地位,甚至是性,使他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所谓“捧的越高,摔的越重”,一个专吃运动饭的人在运动结束后疯掉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好人在运动中遭受迫害,坏人在运动中耀武扬威,世道变好之后坏人却又疯掉,这真假两个癫子的戏剧化命运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谷燕山和杨民高这两个人物的身份都是老干部,区别在于一个耿直,坚持自己的良心,一个则圆滑世故,由此二者在运动中的境遇也不尽相同。谷燕山被诬蔑支持小商小贩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停职反省,无奈每日只能借酒消愁。杨民高却因为机动灵活得以在政治风潮中稳坐自己的官位,领导下级轰轰烈烈地开展运动。这两个人物的“直”“曲”均衡及不同遭遇,让我们看到那个年代的黑暗与荒唐,从而进一步去反思。

4.小结。

钱钟书曾在为杨绛《干校六记》作的序中提到,“”中有三种羞耻:受迫害者所感到的羞耻、打手所应该感到的羞耻和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应该感到的羞耻。影片用仅仅九个人物,三组划分,就让我们看到了被打者、打人者和旁观者的全貌。这种人物角色整体上的均衡设置,使观众对“”中形形的人有了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而在其他影视剧作品中我们通常只能看到“”当中的受迫害者。除了受害者和欲望无限膨胀的打人者外,片中中立者的设置,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占最大多数的普通群众在政治狂潮中被迫卷入、身不由己的无奈与痛苦。出于自保,他们只能选择随从或默认,而也许正是这最大多数的人用自己的沉默助长了得势者的嚣张气焰,加深了被迫害者的痛苦。

以上这些解读都是建立在人物角色均衡设置的基础之上。除了整体上的均衡,不同人物之间的种种均衡更是从细处体现了导演的良苦用心。胡玉音和黎桂桂两个性格不同但同样勤劳朴实的人物代表了全部虽然可能各具特点但都勤劳朴实的普通大众,从他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无论什么样的老百姓,都无法逃脱政治运动,可见影响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秦书田作为当时受迫害最深的知识分子代表,从他身上我们看出了人性的扭曲。从古至今知识分子最看重的就是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但“”却将这最重要的一点剥夺掉了。相类似的还有黎满庚和五爪辣,他们也更多地选择了顺从和违心默认。而以谷燕山为代表的当时同样遭受重创的老革命家们,他们在政治运动当中所坚持的良心及对群众的帮助给了我们一点希望,让我们看到那仅有的一点还没有泯灭掉的淳朴人性。也许正是这些真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存在,才注定了“”闹剧谢幕的必然。

杨民高、李国香和王秋赦三人,一个是县委书记,一个是蹲点芙蓉镇的基层领导,一个则是运动最底层的执行者,从中我们除了看到“”从上至下的深入开展外,这三个人本身人性的恶劣,也让我们窥探出“”真正掌权者的丑陋面貌,正是这些人的兴风作浪,才使整个社会鸡犬不宁。简而言之,人物上的种种设置和安排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及其所带来的影响,进而更好地反思,并产生无限回味的观影审美感受。

二、叙事结构上的均衡

在叙事顺序上,该片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了“”前、“四清”运动中、中及“”后芙蓉镇上所发生的事情,叙事线索则包括了一条政治主线和一条情感辅线。就政治主线来说,人物在政治运动中命运起起伏伏,体现出前后均衡;就情感辅线来说,随着运动形式的变化,人们之间的情感也起了微妙的变化。同时两条线索之间还存在着某种均衡,比如一个人政治上处于低点的时候,在情感上却处于高点。下面我们就以影片中的具体人物来展开分析。

首先看影片的女主人公胡玉音,刚开始的时候这个芙蓉镇上的“豆腐西施”生意红火,和丈夫黎桂桂起早贪黑,盖起了新房,过着幸福的生活。“四清”运动中,被指责发了社会主义的红财,被打成“富农婆”,没收了新屋和存款。“”当中,被罚扫街。结束后得到,重新开起了米豆腐摊子,过上了平静的日子。在政治上我们可以用“高―低―低―高”来形容她的这种起伏。而在她最艰难的“”扫街的日子中,和秦书田之间却渐渐产生感情,两人结合起来组建了家庭,享受着爱情的甜蜜。可以说她在政治运动中遭受到的迫害,在爱情和家庭的温暖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这对秦书田也是一样,和胡玉音的感情给他那颗饱受政治运动迫害的心灵带去了温暖。谷燕山在政治运动中的命运起伏也是“高―低―低―高”,但在“”当中他收获到了和群众之间不断加深的感情和干儿子谷军。这些都是影片在叙事上的均衡设置。

中立人物黎满庚作为党支部书记,运动前负责镇上的行政事务,“四清”运动中,因出卖胡玉音获取了当权者的信任,在“”当中还有一段时间成为书记王秋赦的秘书,他在这场疯狂的政治运动中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政治地位也没有什么大的波动,但是他的内心却始终因此而痛苦不堪,遭受着精神上的巨大折磨。

反面人物中,李国香一开始在芙蓉镇当国营饮食店经理,“四清”运动中作为工作组组长蹲点芙蓉镇,“”中作为县革委会常委、公社革委会主任再次掌握芙蓉镇政治大权。当“”后她在影片中出现时,虽然没有透露具体官职,从其拥有的专车上可以看出政治地位应该是更高了。似乎除了“”初期被红卫兵批斗外,她一直都很顺。但伴随着政治上得意的却是情感上的缺失,最早在国营饮食店当经理时,乡亲们就不喜欢她。个人情感上,也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归宿,之前喜欢的黎满庚和谷燕山都不喜欢她,“”当中甚至还与赖子王秋赦混在了一起。有意思的是秦书田在“”后一次与她的偶遇中也提到“安安静静地成个家,学着过点老百姓的日子”。

和李国香类似,运动前王秋赦是一个穷困潦倒又好吃懒做的人,“四清”运动中成为李国香所谓的政治运动需要结合和依赖的人,跟着李国香跑前跑后搞运动。当中更是一步登天,当上了镇里的党支部书记,但“”结束后却戏剧性地疯掉了。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结局看成是他“”中风光无限的代价,而同时他还需付出的另一个代价则是情感,除了在镇上受到群众的排斥外,在个人感情上也极其空虚。自己在破吊脚楼里偷偷摸佛像,通过来满足欲望,后来和李国香在一起,一辈子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

综上所述,我认为影片叙事结构之所以这样安排和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符合人们传统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如“有得必有失”、“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影片只有暗合了观众的某种期许和心理诉求,才能使其欣赏完影片之后直观上获得情感的满足。另外,电影的商业本性也肯定了这一做法。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电影是需要大投资和多部门人员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如果单单为了导演的个人艺术追求而忽略大众的审美需要,光叫好不叫座,缺乏了群众基础的电影并不能算是成功的。第二,这种政治、情感上的高高低低、得得失失,以及政治与情感线之间的相互交错、相互均衡,能给观众带来全面、立体、深刻的审美感受。相比单一、平直的叙事结构更能感染观众,使其积极参与到影片中,通过与导演的对话,进行深入思考,并从中得到感悟。

三、“均衡”的意图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均衡的设计“能使个体产生深沉完美的审美感受,从而保证审美感受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该片在人物和叙事结构上的种种安排,除了考虑到观众的因素外,也是存在一定的目的和意图的。

1.尊重史实。

该片改编自古华的同名小说,这样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是遵从小说人物、叙事结构设置的结果,即将小说中的人物搬上银幕,按照小说中的情节来叙事。同时,片子的主题――,以及其所反映的从1963年到1979年间的历史本来就是起起伏伏的,在历史当中的人物也各具特色。因此出于对真实史实的反映,片子自然也就起伏不定。

2.赢得票房。

排除史实的因素,人物、叙事结构上的均衡,很好地符合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为影片赢得票房打下基础。影片的第四部分,即“”后的芙蓉镇虽然在整部片子2小时40分钟的时长中占了不到15分钟,但却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增加了叙事的跌宕起伏,交待了影片主要人物的结局,更重要的是“”后人民群众重新过上幸福日子,芙蓉镇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融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导演对党的新政策的支持与颂扬。在揭露“”错误的同时,颂扬后来正确路线给群众带来的幸福生活,使影片符合了主流意识形态,这也是赢得票房重要的一个方面。这种巧妙的设计体现了谢晋的聪明之处,在个人艺术追求、主流意识形态和观众心理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3.反思人性。

这部影片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反思浪潮中拍摄的,影片的用意是让后来的人们了解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均衡结构的设计则有助于导演这个目的的实现。因为只有在比较当中,人们才能更好地分辨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更明显地看到“”给人民群众带来的伤害及对人性的扭曲,从而在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震撼效果,对影片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均衡”结构在给影片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病。如对人物好坏的划分,很容易使人物带上脸谱,影响到其丰富性的刻画;再比如叙事线上感情辅线对于政治主线的弥补,给身处严酷政治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情感归宿,而这些脉脉温情很容易影响到影片批判和反思的力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 王俊杰.影视艺术论稿[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5] 张卫.当代电影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牛千,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

上一篇:《三峡好人》的比较美学分析(上):现实关怀与象... 下一篇:《西游记》的影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