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研究人的自我异化

时间:2022-09-28 11:28:36

从弗洛姆的《健全的社会》研究人的自我异化

摘 要:弗洛姆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致力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现象,从中可以研究他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思想。所以《健全的社会》是研究弗洛姆人的异化思想的重要文本,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异化;自我异化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49-02

一、异化的概念

异化在《健全的社会》指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的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变化,人的社会性格也发生变化,异化是现代人社会性格变化中本质方面的问题。弗洛姆认为“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从论述中可以看出弗洛姆认为异化主要是个人主观心理体验或者感受,所以从他的认识看,异化是从人的自我异化开始的,随之不断扩大影响到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等领域,从而导致异化现象和社会问题出现。所以在这种心理感受中,人首先感到是自我异化,自我的疏远感。具体说本应该是人的思想和感受指导自己的行动,但是在异化过程中,行动和结果反之支配和奴役人的思想和感受。人的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作用下,特别是在工业化社会中具有数量化、抽象化的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受到市场化倾向影响。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自我异化的人对自我的感受和对他人的感觉一样,从而导致人的疏远和冷漠。人不能了解、理解自己和他人,丧失自我喜怒哀乐的感受,所以弗洛姆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中对人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自我异化的特征

弗洛姆认为自我异化就是把自己看成和外部物质世界一样的物。因为外部世界是物,异化的外部世界“投影”到人类自身,人的自我认识和感受就像物一样,人是怎样认识物质的就怎样认识和感受自身。这样的人就不再具有自我感觉和常识判断,即使人们有感受也只是感到人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感。人失去了外部世界作为人物质精神生活的载体的密切联系,人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和社会中的,不是具体有思想感情的人。这种疏远感导致了现代人的孤单感,所以当人发觉自己是没有内核的自我时候,以更加异化的形式,像偶像崇拜一样依靠自身以外力量决定自己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具体表现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我异化,人不仅觉得自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而且人性等同于商品物的属性。商品只有在市场中以交换价值形式实现自身的价值,那么异化为商品的人也只有在市场上出售自己各种资本获得财富实现人的价值。外在之物决定了人的价值,人丧失自身力量不再是自己积极的、丰富的、人类力量的承担者。人的价值只是单一的、被动的由市场价值规律决定。人的自我感觉是以市场经济价值的大小衡量和体现,不是以实践中具有自我感觉的人的行动决定。随着异化范围扩大,人感觉不到自己是人类力量承担者。人自我感觉失去的异化现象,使人失去责任感,人类使命感,失去整体、总体感,逃避现有的自由。这一论述同样在《逃避自由》中“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按照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在资本主义工业化机器化生产过程中,人异化为整个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所以碎片化的社会让人失去对整体、总体的把握,人再也感受不到自己的人类力量,失去统一性,只看到社会中孤立的物。商品抽象物的属性,让人不再有具体的人的感受。这类似于货币固定充当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表现为一种社会财富的代表。所以人们用货币的多少衡量人价值的大小。人异化为占有货币多,以货币换取物的数量多,他的价值就大,而忽视商品是人类劳动本质的体现。人成为像货币一样的商品,异化为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的物。自我异化的人以这样方式实现自身的价值,体现人存在、生活的意义。特别是资本主义市场化倾向,商品的价值和价值规律延伸到人的社会性格结构中,人的友爱、礼貌和善意也成为商品。自我异化的人不仅商品化,而且认为生活的全部过程像资本投资一样,现代人的生活也是投资获利的事业。人的自我异化随之也从经济领域扩大到非经济领域,导致人在商品市场上用数量多少衡量生命活动,而生命不是商品,不能以商品经济的规律衡量人类社会,人是否有商品价值的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使人失去自我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统一感也随之丧失,人不能认识自己与他人,人发觉自己不能忍受丧失自我的恐惧感,从而更加异化使自己依附于自身之外的物。人的自我异化造成人性的异化。自我异化的人性等同于商品物的属性,人自身的善良、友爱、礼貌等人与人之间的美德也成为资本在市场上出售,人的自我价值从属于外在物的决定力量,从属于他人,人成为依附于自身之外分散化的实体。所以自我异化在现实中导致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因为物没有自我,所以成为物的人也没有自我意识。弗洛姆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存在的先决条件是人感觉体验到的是自己,不是一种异化的、外在的体验。所以当自我体验消失的时候,人感觉与他人的体验也一同消失,所以自我异化的人是没有个性的实体。异化的人的主体自我感觉也是一种异化的感觉,人不再有爱、恐惧、信念、怀疑等思想感情,不再有对自身之外事物的决定、识别、判断能力,人感受不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愉快,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也认识不到丧失自我的悲剧结果,人生活在社会中是没有精神内核的物的存在。

总之,弗洛姆从心理学视角研究异化对人造成的严重后果,认为异化的人是具有市场交易倾向的人,商品化的人,而不是具有自我创造力量的,具有生产和建设特征的性格倾向的人。异化的人是没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的,为了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而倾向于趋同的一致,但是因为趋同人使人丧失了自我,所以自我异化的人感觉不到安全。自我异化的人总是感到不满足,厌倦和忧虑,为了补偿和掩饰人们又竭尽全力的弥补,而这又加重了人的异化。

三、辩证的研究“人的自我异化”

因为弗洛姆认为人的自我异化是主观心理感受的异化,所以他主张通过道德改善,精神分析治疗异化这一心理疾病,弗洛姆并没有意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私有制、生产方式私有化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根本矛盾。这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虽然通过对人的心理研究填补重视物质经济关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空场”,但是弗洛姆过分重视人的主观心理感受作用,却没有辩证的研究这一问题。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现实社会中人与外在环境相互客体化的过程是客观的,因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环境中,自然环境、人类社会都是人生活的物质承担者,人应该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人应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量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认识外部世界,从而实现人的价值。人应该有自己的意识与感觉,而不是商品经济决定了异化的自我意识与感觉。马克思认为人劳动自我力量的产物反之奴役人自身,造成人的异化。人们应该认识到物与物交换背后,商品价值实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劳动力量,是凝结着无差别一般人类劳动的体现,而不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商品。所以弗洛姆认为的人的自我异化是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异化,但是这一思想积极的方面对理解和研究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四、健全社会中的人

弗洛姆认为健全的社会中人是自己生活的目的,人们以良心为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每个人都关心社会的事务,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健全的社会是一个整体,所以健全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也不再是分离的状态。健全的社会让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动承担者,积极主动和负责的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这样精神健全的社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团结和友爱,促进了人们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能力的劳动。弗洛姆认为健全的社会应重视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因为社会的整体性,所以在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实践中也体现为不可分离的整体。

为了避免人的自我异化在《健全的社会》弗洛姆认为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异化的人应该是这样的:人与自身和谐统一,运用理性去客观把握现实。人具有自我意识,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他人是统一的、和谐的。人只要生存着就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把生命的赐予看作是人生宝贵的机会。追求精神健康、幸福、和谐、爱以及创造。人是自己生活的目的而不是工具和手段,人是自己行为创造者,不是外在之物决定人而是人掌握命运决定自己的生活。人不再具有商业化的交易倾向,而是体现为对人类创造力量的倾向,每个人不再是通过社会趋同、和他人的趋同获得自我意识,而是现实感觉到自己是自身力量的主体。人们感到自己是顺应现状的,生活本身是有意义的,也是现实存在的,社会存在着信仰体系。人们能认识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但又不失去自我的完整的。通过人在社会中的交往活动彰显人类的力量,人类生活的丰富多彩。人应该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关心社会事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创造性劳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人的价值。人不仅具有自我意识,能感受、理解自己和他人,而且还具有思想、感情的判断和决定能力。人是自己行为发出者与决定者,人不仅具有自我感觉而且能够感受到人的生存与外部世界之间是相互依存与相互影响的。人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统一的在社会中与他人团结合作相互友爱而存在。人的生存、生活是在具体社会中具体和现实的,人有友爱和信念,是有思想感情和意识判断的人,而不是抽象化、商品化的物的存在。人的生活不能以商品化的投资获利的价值进行衡量,生命本身是人的创造过程,给人的是生命的感受和心理情感是不等于市场中商品物的价值。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不再以外在物质财富的多少衡量,而是人自我创造力量的彰显。所以健全社会中的人应是统一的、完整的,具有自我思想意识和感情和身心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4]弗罗姆.逃避自由[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上一篇:《印度之行》 下一篇:网络语言与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