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研究

时间:2022-09-28 10:44:48

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研究

摘要: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独立学院而言,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自身的特点。本文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特征,对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进行了思考,对独立学院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导论;独立学院;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一、独立学院学生特征

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入学分数上比211、985高校的学生相差较多,他们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等方便存在一定的差距,具有鲜明的特殊性[1]。在学习态度上,一些学生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他们会端正态度,努力学习。而仍有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差,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学习方法上,由于长久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大学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许多学生更是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差,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的情况,认为自己本身能力不足,遇到挫折容易退缩。如果一堂课程难以理解或者作业完不成,他们就会感到沮丧,无成就感,再加上本身意志力不强,容易懈怠,自我约束力差,这时他们不是想着主动通过自学赶上,而是出现厌学状态,通过逃避来麻痹自己。因此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计算机科学导论的教学意义

计算机科学导论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程,为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兴趣。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认识计算机基础知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系统组成、运算与编码、网络与安全防范,同时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2]。计算机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涵盖面广,理论抽象,对于知识储备很少的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理解起来很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难点和容易点区分明显,有条理有目的的进行讲授。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让学生在大学开始阶段转变纯理论学习的观念,树立起多动手实践的认识,踏出成为应用型人才的第一步。

三、独立学院学生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第一,充分准备,紧跟时代潮流,选取恰当案例。首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准备充分,吸取各家观点,深入浅出,制作精美电子课件,多使用具体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代替抽象的文字描述。如在讲授OSI七层结构工作时可用动画来演示其执行过程;其次,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教材往往不能及时更新,因此,课堂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的内容讲授,而需要给学生引申当前最新的知识。比如现在普遍使用win7操作系统,但教材上面还是再详细的介绍winxp系统,那么在讲授winxp系统时,可以将winxp与当前的win7系统的使用进行对比;再次,多准备贴近实际生活的案例。如在讲解计算机发展史及著名的计算机人物时,给学生展示计算机发展变迁的照片,介绍图灵、冯诺依曼这些人物的故事。同时,讲授一些当代人物通过计算机技术改变人类生活,改变人类习惯的故事,比如马克扎克伯格创办facebook。通过这些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兴趣和热情,给他们以信心。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时,除了讲授网络基础知识,还可以讲授一些实际操作技能,比如教学生怎么将自己的电脑作为无线热点,通过手机来浏览电脑上面的文件。通过这些小技巧,学生可以切身体会计算机的乐趣,获得成就感;最后,与实例结合。在进制及进制转换学习时,时刻与实例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背诵公式。由大家熟知的十进制逢十进一,借一当十的规则,推演出r进制“逢r进一,借一当r”的概念。在进制转换学习时,教会大家通过实例记住转换规则的方法。比如学习r进制转十进制时,教材上给出了如下公式:其中r为基数,整数为n+1位,小数为m位。该公式非常抽象,对于大一新生来说,理解和记忆起来都较为困难。在讲授时,可以抛开公式,与具体的实例结合。例如:将r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数。解:同理,r进制数转换成十进制就一目了然,简单易懂。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r进制转十进制的计算,脑海里能立马回想出一道具体的例子进行演算,从而进行正确的求解,达到了对于大一新生学会进制转换计算的教学目的。

第二,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手段。计算机导论的教学采用课堂教授和上机时间的课时为1:1,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应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系统。实践课程前,下发课程任务,而具体完成课程的方法需要在理论课程上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思考、去学习课程,形成一整套体系。同时,上机课程的内容设置也要融会贯通,不要只是按照教材上的条条框框去操作,而更多的将主导权交给学生,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比如:为了练习键盘操作、操作系统、上网操作、电子邮件使用以及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布置分组完成的小论文项目。首先,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分组完成作业,可以加强刚入校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还能出现思想碰撞,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其次,关于题目选定。可采用固定选题和学生自主选题两种方式,比如(1)固定题目: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介绍的论文。(2)写一篇论文,题目自拟,可以是体育项目、游戏软件或者活动策划等。要求整篇文档的内容围绕主题展开,图文并茂,有excel数据支撑,要按照指定的论文格式来排版,有封面、目录、页眉页脚、页码等。完成论文后每个小组将论文以电子邮件附件的方式发送给教师指定的邮箱,最后按小组将论成ppt进行展示答辩。ppt要符合论文主题,形象生动,使用动画、超链接、背景音乐、插入视频等各种ppt制作技巧。在理论课堂上,教师以一篇示例论文进行详细讲解,然后把操作过程整理出来下发给学生,上机课堂由学生小组完成自己的论文。这样学生会带着任务带着思考去学习理论课堂,上机实践时带着自己的兴趣去完成作业。通过这种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参与热情。

第三,考核方式多样化。传统考核一般采用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法[3]。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要较为准确的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主、客观相结合,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整体考核。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自我约束力不强,自律性差,因此课堂考勤和课堂听课状态考核必不可少,对于上课积极认真的学生予以加分,对于出勤较差且不认真上课的学生予以扣分。同时,为了激励学生动手实践,结合“任务驱动”教学,将学生分组完成的论文和ppt答辩也纳入考核范围,从学生的论文完成情况和ppt现场展示及提问回答等多方便进行打分。最后再加入期末闭卷考试分数,力求做到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考核。

四、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导论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前导性基础课,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的特点,教学上突出重点、难点,实例化抽象的知识点,深入浅出。同时,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创造机会,让他们多思考、多动手实践,给予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的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叶国灿,胡国军,陈伟鸿.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王岳斌,杨克昌.计算机导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3]乐天.关于《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教学的思考[M].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作者:郑丽 徐颖超 单位: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上一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高职计算机科学中适应就业形势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