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的影响

时间:2022-09-28 09:00:35

浅析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居住建筑的影响

摘要: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富深远的文化哲理,创作思维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环境与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绎的悟性共鸣的美学原则和建筑形态的构成原则等,而中国人深层的世界观、自然观等民族意识也常通过传统建筑空间特性的塑造反映出来。

关键词:天人合一;居住形态;可持续发展;传统民居

Abstract:Chinese architectural culture has a long history advocating the spirit of "Harmony" has a rich and profound cultural philosophy, creative thinking,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and architectural ble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advocating natural beauty and human culture savvy resonance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architectural formreflected in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deep view of the world view of nature, often by the shap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space.

Key words: Heaven; living for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house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建筑业得到迅速发展,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人民生活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和更新,使之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能保持和延续地域的建筑文脉,就是一件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从哲学观点看,文化传统是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所以它又具有时代性。传统形式是传统文化的产物,而传统文化从整体上讲,在今天已经失去存在的土壤。按照“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产物,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融进新的时代特征和创造力,仅仅恢复传统的形式如同栽了株无根之木,虽可能叶绿一时,最终还是要枯死,因此民居的更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自古以来,建筑的营建,不仅要满足人类对挡风遮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天人合一”是中国“周易美学”的理论核心,在各类建筑中,传统民居最为完全、深刻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现在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体现在追求“天——地——人”和谐共生上。它的设计精神为今天与未来讲究与自然谐调的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

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而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孕育出风格迥异的民居特色。专家们认为:中国现代建筑风格的探索应体现“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表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的思想。因此更应充分研究各地民居,充分考虑它们的不同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和其渗透历练的文化价值观,因地制宜,继承文脉并将其发扬光大,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并结合现代生活和现代建筑理论走多元化的居住类建筑设计道路。

中国民居的崇尚自然、争取自然、借鉴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运用自然地形、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它所映射出的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及人工建筑与自然生态的亲和性,是我们今天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认识、继承和借鉴的宝库。在倡导生态与文化的今天,传统民居以其极强的生态精神以及地域性、文化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成为开展各种研究的良好素材。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建筑丧失特色与个性。现代化与历史文化,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碰撞,他们既对立又统一。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保护传统是为了返本开新,对传统的改造要在创新中借鉴。事实上,建筑只有在使用中,不断纳入当代人的生活交往,才能不断发生新的对建筑的理解行为,也才能使古老的建筑的潜在特质对当代人开放,重现当代建筑意义。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分析其文脉沿袭足迹,从整体到局部理解其中包含的重要理念,从来自传统文化及建筑的和谐精神中,将其神韵融入建筑设计创作过程的每一个整体构思与细部处理,其目的是,以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传统建筑文化与地域文化中独特的认知与理解模式,以传统文化的物质符号——这里面包含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等,来表达具有创新意识的、又是具有鲜明的文化传承关系的崭新观念。

而今,许多传统民居不论在空间布局,立面造型,还是细部处理上,都有不少值得我们借签之处。现代建筑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化,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人们这种对美的要求,尽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但在无意识中却离不开传统的影响。在不少新建筑上,我们可以看到飞檐翘角的屋顶,找到用彩色琉璃装饰,在大片的玻璃幕墙上依附着老样子的垂花门和牌楼,在车站和宾馆的大厅里看到富丽堂皇的天花藻井。在现代社会,旧城改造、历史街区的保护也占有相当大的规模,这些旧建筑多是传统的民间建筑,要让它们旧貌换新颜,必须用现代的手法去创造传统的精神。

笔者认为传统民居不是每一种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延续和再现,必须从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居住类建筑设计模式。我们可通过对传统民居的创造性继承,发掘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优化理念、文化因子及有利于其形成的建筑语言,如序列、空间、形式、尺度、交通,组合等,并将其与现代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结合起来,这样继承传统就不仅仅是表面上符号的挪用和拼贴,或所谓的神似形似,而是真正能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传统的生态理念和文化因子。

当前,经济大发展、社会在前进、科技进步为绿色建筑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挖掘传统民居的“绿色”本质,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大力推广与利用科研成果对传统民居进行使传统民居充实与完善,注入新的“血液”,对传统民居进行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我们应打破传统的束缚,深入讨论,继承和发扬中国民居的传统内涵,探索新的传统建筑空间,走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的创造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其韵著,《中国民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01

[2] 王振复著,《中国建筑艺术论》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12

[3]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民居建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4] 王其钧著,《中国民间住宅建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1

[5] 刘敦桢著,《中国住宅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公路深埋隧道地质灾害及其施工处治措施 下一篇:墙体保温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