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活动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时间:2022-09-28 08:07:01

运用活动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有效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我听了我会忘记,我看了我会记住,我做了我会理解。”如何运用活动化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做”的过程,有效开展《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以为教学活动准备于课前、落实在课中、延伸到课后,精心组织各项体验性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发展。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活动,丰富道德认知。

课前的活动准备是学生品德与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课前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大量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道德感知。教学不囿于课堂的40分钟,而要把学习内容拓展到课前,让学生体会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家庭中,到社会上、学校里观察、调查、了解、搜集、整理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成为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1.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视频与音频、实物等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

文字资料搜集。如《团团圆圆过中秋》,教材中只有两页、四幅图内容,信息量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提前让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上课前,学生纷纷拿来资料:有中秋节名字的由来、中秋节的历史、中秋节的风俗习惯、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等。课堂上,请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搜集的内容,文字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中秋节有全面的了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积极性。

图片资料搜集。如《找秋天》,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课前从网络、报纸、画册上找来秋天的图片,从相册里翻出秋天的照片。课堂上学生将这些图片进行展示交流,师生都强烈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视频与音频资料搜集。如《学校规则面面观》,课前组织学生在操场做游戏,并录下视频。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视频并回顾在操场做游戏的过程,看完后问学生有什么想说的,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探索,体验了解规则的重要性。视频与音频资料的融入,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实物资料搜集。如《小小丰收会》,这节课需要很多秋天的收获物,只靠教师准备是不够的,所以动员学生分工合作,从家里带来各种各样的秋天果实。课堂上,引导学生将这些果实分类,通过游戏熟悉它们的形状、颜色等特点。通过实物教学,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初步了解,为以后的科学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观察记录。

观察记录就是用仔细察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在课程目标、内容、形态、实施方式等方面与幼儿园课程衔接,同时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品德与社会”“科学”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打下基础。如主题《小苗快快长》教学前一个月,让学生种小苗,并填写小苗生长记录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交流种植经验。

3.调查访问。

儿童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下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印象和更深入了解。学生在课前做有关调查,从而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如主题《我们的大地妈妈》中有一个这样的表格,这张表格是让学生在调查周围环境的基础上,在相应的表情下面填写“√”,然后讨论应该怎样保护身边环境,课前的调查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课前准备在品德课里显得尤为重要,几乎每堂课课前都要布置学生准备,否则活动会很难开展。课前准备活动,为课堂中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前提,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保障,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真实有效。

二、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体验探究活动过程。

教育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有效的品德课活动必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品德课堂是学生品德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教师要围绕主题,精心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在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发展。

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从一滴水说起》。为让孩子们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淡水资源的匮乏,老师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合理选择活动载体,注重课堂生成,设计的教学活动重视孩子的切身体验,深深地震撼孩子们的心灵。

1.画面激情,打动人心。

为了让学生感受我们生活的地球仅占百分之三点五的淡水资源还在不断地减少,一上课,老师简单谈话后就用课件出示了一幅幅淡水被污染、破坏的图片,触目惊心的画面,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刺耳的警示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中国水资源的缺少打下情感基调。为让学生体验中国淡水资源的缺乏,老师又用课件出示一组反映中国缺水状态的可怕数字,这时学生脸上出现十分惊愕的表情,心灵被深深地触动。

2.活动体验,深入人心。

在让学生认识了淡水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后,为了能让学生有更加深切的感触,老师又设计了一组体验活动――切苹果。在一次又一次的动手中让学生认识淡水资源的匮乏。

课标强调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强调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老师从课程理念出发,针对学生的实际,深深思考选择怎样的活动载体能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深入体验这种淡水资源匮乏的严重程度。设计的切苹果的活动从四分之一到八分之一,从八分之一到十六分之一,一次一次地切,学生的心情越来越沉重,当他们知道原来我们每天随处可见的,毫不珍惜的水只有十六分之一苹果片上的一层薄薄的苹果皮时,学生幼小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而这样的震撼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节水的种子。

3.随机生成,震撼人心。

在课的结尾,当广告片的画面定格在一双大大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住的时候,老师宣布下课。每一堂课,由于所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因此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老师意料不到的情况,如何针对这种意外及时调节自己的教案,这是新课标下所有的老师努力要达到的目标,也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老师看到学生深深地被广告片中由于人类任意地浪费水资源而带来的惨相所震撼,特别是定格的画面:一只被放大的绝望的眼睛上滴下的泪水,被一双稚嫩的双手接着。就及时改变本已设计好的教案,教学戛然而止,让这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孩子们看到忘关的水龙头时,印入他们眼帘的绝不会是老师说的不要浪费水的话,而是那绝望的眼睛,那一滴凝重的泪水。

三、积极拓展课后延伸活动,促进良好品德行为形成。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活动时间、空间有限,而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一般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所以活动需要持续较长时间,空间上也更多地要求社会化。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把品德与社会活动与校园生活实践、家庭生活实践及社会活动实践有效链接、有机结合,对学生的道德发展非常有利。把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性,促进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

1.校园生活的实践。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根据学生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等机会对学生行为引导教育。如在新学期开始时,要求学生到各楼层、操场走走看看,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做什么。在学校每一个课间都是学生自由的天地,他们会开展跳绳、下棋等有益的活动,也会做些追跑打闹、恶作剧之类的活动,通过自己的观察,结合课堂教学,学生就知道课间应该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守规则、有秩序。

2.家庭生活的实践。

虽然学校教育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培养人才的“第一学校”还是家庭,家庭也是课堂教学效果得以真正体现的一个场所。“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形成孩子良好品质的重要作用。我们在设计课外延伸活动时,尤其要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穿衣、洗脸、整理房间,这些日常小事要自己动手;关心父母、孝敬父母,积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干农活时,也要和父母一起学着做。还可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观察家禽牲畜的生活习性,蔬菜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说说自己的发现,等等。

3.社会生活的实践。

社会是个大舞台,是个大课堂,给我们提供一个广阔的领域。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教师要善于把德育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主题《包装袋上学问多》学习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鉴别食品包装袋的知识,利用休息时间和父母一起去购物,消费时注意辨别合格商品与不合格商品,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在实施课外延伸过程中,还要注意:其一,教师、家长要做好学生的表率,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其二,不是每一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有课外延伸,要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外延伸活动。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运用活动化教学策略,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准备于课前,落实于课中,拓展于课后,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性学习提供更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上一篇:激发学习兴趣,实践目标教学 下一篇: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开发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