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亚元区建立的可行性探讨

时间:2022-09-28 07:56:31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亚元区建立的可行性探讨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亚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2007年开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沉重的打击了美国经济,随后又席卷到全球。亚洲各国对自身应对危机的机制缺乏,且无法求助于外部力量,只能依靠自身来对抗危机的缺点日益显露出来。亚洲经济一体化什么时候、用怎样的方式进行经济合作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最优货币区理论和欧元区的形成为亚元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支持。在各国的经济贸易中,亚元成立的条件已初步显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建立,如何从国家利益出发,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发展,加强中国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亚元区 最优货币区 货币一体化

1 亚洲货币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1.1 东亚经济开放性分析 经济体开放程度越高,交易成本就会越低,建立货币联盟就会越有利。根据各国贸易往来程度,东亚地区对外开放度是比较高的,对汇率就变的尤为敏感,因此建立货币同盟的要求也就更加迫切。并且从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东亚各国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水平,这也加强了东亚各国建立共同货币联盟的需求。

1.2 东亚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Hazel Yuen就东亚地区经济波动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东亚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这就为货币联盟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东亚各国在经济上保持稳定提出了要求。后危机时代,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加大了东亚各国经济的相关性,进一步推动了东亚货币联盟实现的进程。

1.3 通货膨胀相似性指标分析 汇率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失衡。而通货膨胀的差异是影响汇率不确定的因素之一。如果东亚各国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汇率的波动,这对亚元区的建立是很有益的。对比“通货膨胀相似性”的标准,东亚地区存在着与欧盟一样具有最佳货币区的某些特征。但东亚各国通货膨胀率并不趋于一致,甚至差异较大,这就使得货币区的建立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和阻碍。

1.4 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稳定与增长公约》明确规定了成员国必须符合预算赤字占GDP不超过3%,国债占GDP不超过60%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建立货币区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强。2002-2005年东亚主要经济体的财政收支多数为赤字,但从四年的趋势看,各国财政状况逐渐趋向于收支平衡。不仅有利于央行采取独立的货币政策,更有利于各国之间的货币合作,从而推动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2009年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各国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尽快从危机中回复,增加了政府开支,财政赤字大幅增加。总的来看东亚各国基本上符合《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要求,为建立一个共同的货币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 东亚区内贸易分析 区内贸易作为一个货币区内重要指标,它的大小直接影响了货币联盟的建立。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次贷危机过后东亚经济的稳定发展,东亚区内贸易额显著增长,为东亚各国建立共同的货币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6 要素流动性 蒙代尔认为生产要素高度流动性是判断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因此,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进行东亚货币区分析的重要指标。由于经济近些年的提高使得东亚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集中地。中国是世界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新加坡、泰国等也都是东亚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大量外资的流入为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本、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这也正是东亚实现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综上分析可知,东亚各国在多项经济指标上已经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标准接近。尽管还有很多指标达不到,但东亚地区资产流动性极强,货币政策持续放宽,尤其是中国日益开放的经济发展趋势也令亚洲其他国家从中受益,种种迹象表示,亚元区形成趋势不可逆转。

2 亚元区建立的障碍

受东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不同的影响,建立单一货币的亚元区尚有不确定的因素。

第一,东亚各国经济发展差异大且发展水平不均衡成为亚元区建立的主要制约因素。东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以日本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它也是东亚地区唯一的发达国家,其经济的发展仅次于美国。其次是以新加坡、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再次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正在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虽还不高,但就其发展速度而言,是比较迅速的。最后是以越南、柬埔寨等国为代表的刚刚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无论从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经济发展速度来说,都是比较缓慢的。由此可见,代表这四个层次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且发展差异大,对所要建立的亚元区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二,东亚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不相同,高级别、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缺乏基础。这体现在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贸易的依存度。不同层次的国家以及同一层次的国家之间,有的经济开放程度高一些,有的低一些;有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这种现象给东亚各国在制定和协调经济政策和促进金融一体化方面带来了阻力,使得建立亚元区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第三,由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和等差异,东亚各国普遍缺乏必要的凝聚力。欧洲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信仰基督教,各国间没有传统政治文化上的巨大差异,有比较强的凝聚力,因此实现欧洲的政治联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而对于东亚来说,既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既有信奉基督教的,又有信奉伊斯兰教、佛教的。东亚各国的凝聚力不强,要想构建政治联盟,建立亚元区,就变得更加困难。

第四,亚洲地区区域货币合作缺少一个核心国家。德国和美国分别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和美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放眼亚洲各国,目前尚无一个国家有能力担当核心国家。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在亚洲经济实力是最强的,但其政治地位比较低。此外,日本自身受到地域狭小等限制,经济发展逐渐衰退,使东亚各国对日本的信心不足。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但是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其经济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其实力不足以起到核心的作用。因此亚洲还没有一种货币可以代表亚洲成为“亚元”的主导货币。

3 中国在亚元区建立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若干建议

结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中国应该在金融、贸易、产业、外交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发挥作用。

第一,人民币应尽快国际化。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的货币地位应与中国的经济地位相称。我们可以在与周边贸易时,把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此外,我们要保持人民币的长期稳定,保证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利益。

第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加强中国与东亚的凝聚力。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相互理解达到共赢。虽然该贸易区没有达到一个共同货币联盟的要求,但是它包括多方面、多层次和多领域合作的框架。

第三,中国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调整产业结构,从依靠资源消耗发展经济转为靠知识、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发展经济,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实力,同时我们可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盟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家,形成良性互补,从而建立稳定的经济关系。

第四,由于东亚传统文化的差异,我们必须制定合理的外交政策,以维持良好的经济合作。一方面,我们要实施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保持自身经济政策的稳定,对于比较敏感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中国将本着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妥善处理人民币的汇率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尽可能找到东亚各国的利益共同点,搁置存在的差异,加强经济政策对话,加强协商,形成凝聚力,共同应对区域挑战。

4 结论

在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国际环境下,在美国次贷危机过后,东亚地区加强金融合作是已经成为必然,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次贷危机加剧了东亚货币联盟的需求,并且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作用的逐渐加强也加强了货币联盟建立的必要性。东亚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一体化、对外开放度、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的相关性、通货膨胀相似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基本符合了建立共同的货币联盟的要求。东亚金融一体化程度也有一定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下,自由贸易区内某些经济体的各项指标较符合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而且货币一体化有利于促进联盟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较高。由此可见,亚元区的建立并非只是一个憧憬,而是一个迫切的并且具有良好前景的合作。

参考文献:

[1]姜波克,罗得志.最优货币联盟理论综述兼述欧元、亚元问题,世界经济文汇,2002(01).

[2]王晓倩.亚洲货币联盟和亚元的创建及构架[D].湖南大学,2006.

[3]张兴平.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货币一体化——基于实证的东亚最优货币区分析及路径选择[D].浙江大学,2007.

[4]程智军,杨成义.从主要经济体贸易状况看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J],经济研究参考,2006(43):2-7.

[5]姜波克.国际金融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78

-205.

[6]亚洲开发银行,东亚货币与金融一体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26-179.

[7]林建.“亚元区”建立初探,南京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68-71.

[8]张莉,郝利庭.谈亚元区构建.特区经济,2009(03),90-91.

上一篇:大学生心智模式塑造探索 下一篇:项目化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