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动 第15期

时间:2022-09-28 07:52:04

看到《变脸》这部书稿,我沉浸在感动之中。这种感动似乎突然而至,如风如雾,弥漫心中。静心体味,感动或许出于三重原由。

第一重感动来自本书的两位作者:熊蕾和朱迪

我为两位记者选择了这样一个智慧的角度,观察今日中国新闻界的现状,向人们解读今日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变迁而感动。

熊蕾是我要尊称为大姐的人,这不仅因为她年龄大我几岁,而且因为她在新闻领域的专业造诣让我敬重,她用英文写了不少新闻特稿。我们把她请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述新闻报道的专业原则与工作方法。在我的心目中,熊蕾大姐是那种在不动声色之间觉察风云变幻的人,她似乎天生就应该当记者。她总是能够平心静气地讲述一些乍看起来离主流生活过于偏远、而听到结尾却会为之警醒和震动的故事。

熊蕾大姐和我说,这本书的起因是她和朱迪的一次谈话。她们谈到当前中国新闻界的一些后起之秀,朱迪觉得应该让西方,主要是美国媒体和中国问题专家,认识一下中国新闻界的年轻一代。朱迪说:“美国人一说起中国新闻,就觉得是铁板一块,控制很严。其实,他们不知道,中国有很多新闻工作者,也是在以很职业的方式从事着新闻工作的。中国的新闻,并不完全是那些美国人所想像的那个样子。”

朱迪是美国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受过专业新闻教育,当过职业记者,在斯坦福大学拿了传播学博士学位,她的职业经历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从1979年起就先后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和中国传媒大学执教,在新华社对外部、中国日报做过专家。

我不认识朱迪,但是我相信,她能够和熊蕾达成合作的共识,说明她是要客观观察中国,并且希望更多的外国人也能够和她一样了解中国实情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间发生的变化可谓沧海桑田,今日中国是多么需要被世界了解,但是如何让世界了解中国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是一件太难的事情。熊蕾和朱迪这两位富有跨文化传播经验的新闻记者把目光锁定在一群年轻的中国新闻记者的身上,通过他们的人生阅历,展现和解读着中国社会的演进形态。我觉得她们真是聪明,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记录历史的人本身就是历史进程的证明者。熊蕾和朱迪在数十万中国新闻从业者之中选择了20名(《变脸》中文版中是18名)中国青年记者,客观记录他们的人生。这20名记者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与工作历程,通过他们跃然纸上的自述,我们可以看到与他们的人生直接相关或者间接相关的多姿多彩的人物和故事,这一切构成了人们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的生动画卷。

今天的世界,信息环境已经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度、一种文化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环境要素,在这样一个联系日益密切、发展却日益多元的世界里,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的了解变得日益重要。信息的通达是相互了解的前提,而相互了解是和谐共生的基础。

我深信,渴求和平、渴求发展、渴求富庶、渴求自由是人类的共同愿望,是不可阻挡的文明潮流。一切正直的新闻工作者无疑应该信守善良、正义、客观、公正的道德原则,尊重真实,报道真实,为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尽责尽力。

我看到,熊蕾和朱迪正是为推进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度之间的深入了解,做着她们的专业努力。

第二重感动来自本书的主人翁:那些年轻的中国记者们

我相信,21世纪的中国需要现代新闻业的支持,而支撑21世纪中国新闻业的一定是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端专业人才。看到书中这些年轻人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看到他们执著坚韧的职业精神,看到他们渴望社会进步的心底渴望,看到他们充满才华的专业成就,我为中国新闻界拥有这样的记者而骄傲。

熊蕾在约我写这篇“读后感”的电子邮件中说:“让你写书评,有一个最大的理由:这本书里太多人大的毕业生!这是无意而为之――我们从在京的各个媒体找访谈对象,并不想找优秀新闻工作者,只是想找做工作做得还行的,媒体尽量广泛一些的。但是结果就是有这样多的人大校友。他们除了一个例外(晋永权),都是新闻系的。所以,你作为人大新闻学院的副院长,写个东西应该是责无旁贷的。”

这无疑是她怕我推托不写的说辞。然而,这深深打动着我。这让我再次审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历史荣耀。在不久前公布的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最新一轮学科评估排名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传播学科中排位第一。这是国家组织的四年一次的评审,我们自此项评审八年前启动以来,已经连续两次得到这一荣誉。

今天的中国新闻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度、大规模、多元化发展的时代。目前,中国已经有50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或者是新闻传播专业,新闻传播的教学点(即专业点)已经超过800个,在校学生15万人以上。在这样的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赢得上述荣誉让诸多的同行与同仁感叹。人大新闻学院作为汇聚着中国新闻教育经典源流的所在地,还拥有着各式各样的历史与现实的荣誉名号。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个学院最为宝贵的财富是那些传承着它的精神品质的一代代学子们。他们为中国的文明进步投入着他们专业工作的能量,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新闻教育提供了精彩的案例。

第三重感动来自我们的祖国,来自祖国三十多年间发生的变迁

1978年中国启动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三十多年历程,三十多年间,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社会的经济结构、人文场景、运行方式都发生了巨变,占世界人口22%的中华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推进着整个民族的复兴。这番历史变革带给中国的不仅是经济的增长,而且是精神的解放。

物质生活的富庶和精神生活的自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调,成为所有中国人不懈的追求。如果谷歌地球能够提供这三十多年来中国国土之上人文景观的变化对比图像,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变化巨大。然而在这样一个以经济发展为启动动力和基础支撑的社会变革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乃至精神世界都发生着改变。

人的生命价值在这番社会变革中被重新认知、重新解读、重新建构。每个生命的价值被尊重,每个生命的潜能被开掘,每个生命的权利被保护,每个生命的理想被成全,已经成为今日中国日渐清晰的主流发展态势。

读过这本书描述的那些中国青年记者的人生故事,可以从新闻传播这样一个侧面,看到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改变之深刻,影响之深远。

如今,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层级、各个类别的媒体,已经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造起各种形态的信息传播与服务平台,形成了一个功能丰富、结构多元、布局广泛、规模庞大的信息传播集群,向13亿中国民众提供着各种环境变化的信息、各种专业知识的信息、各种实用服务的信息、各种文化娱乐的信息、各种分析评论的信息。

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进程中,传媒业的发展不仅扩大着信息传播的时空维度,而且影响着社会的变革。今天中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直接推进了公共知情范围的扩大、公共表达空间的拓展、公众监督权利的加强和公众协商机制的完善,进而推进着整个公民社会的建造,推进着中国的文明进程。

恩格斯说过:新闻记者的最大的荣幸就在于目睹历史怎样形成。我觉得当今中国记者的荣幸不仅于此,他们还直接参与着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度的历史建造。这个建造,关系着一个历经苦难的古老的东方民族的复兴。

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作为一名从事中国新闻教育工作的教师,我深感荣幸,也深感责任的神圣。我相信:今天的中国需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新闻业,今天的中国同样需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新闻教育。中国新闻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为中国培养出热爱祖国和人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职业新闻工作者。为此,需要今天的新闻教育工作者具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具有深刻的对于自身局限的反省精神,具有不断走出现状赢得全新发展的持续创新思维与行动。

如何将今天的新闻教育与新闻传播的生动实践相结合,与深刻改变着新闻传播形态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与中国社会的改革进程和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相结合,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的启迪就是要坚持开放,不断变革,自主创新。我们越是开放,我们就越能汲取大千世界的能量来强壮自身;我们越是变革,我们就越能突破旧式束缚赢得全新的发展;我们越是创新,我们就越能够享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创造,拥有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变脸》简介

本书由熊蕾(原新华社高级记者,曾在新华社从事中国新闻对外报道25年)与朱迪・波罗鲍姆(曾在美国数家报纸做过记者,目前为美国爱奥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合著,是一本关于中国新闻界变化的口述实录。作者希望从一个侧面给愿意了解中国的海内外读者,展示一些真实的状况。

作者共采访了20位记者(中文版中是18位),男女各半,年龄不超过40岁。对所有受访者的主要问题全部一样,展现出了目前中国职业媒体人的状态,也让读者了解了新闻工作的特点和特殊性。

本书特别对各大专院校新闻系的学生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迷失的“传帮带” 下一篇:青年记者要有使命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