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难点探讨

时间:2022-09-28 07:41:45

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难点探讨

摘要 博士后管理工作流程较为复杂,头绪多,工作量大。本文分析了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难点所在,并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所开展的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最后介绍了学校在博士后管理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 高校 博士后 管理

我国博士后制度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为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制度,为我国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作出了重要贡献①。随着我国博士后招生规模和渠道的增加,管理工作的难点日益凸显。博士后管理工作存在头绪众多,工作量庞大,事务繁杂等特点,对高校的管理人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1 博士后管理流程简介

博士后的主要管理流程主要分为进站、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出站②,过程类似于博士学制期间的培养过程。博士后不同于博士的管理流程在于博士后的出站周期一般为两年,而且在每个过程的考核更加严格,在进站和出站环节,又分为校聘博士后、企业博士后和外聘博士后等,针对不同的培养类型有着不同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博士后在站期间除了上述过程,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还要在后勤保障和生活、科研上予以关心,体现管理的人性化。

2 难点的根源性分析

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难点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即组织分类管理、不同类型博士后的区分管理和整体过程把关。

2.1 组织分类管理

组织分类管理主要体现博士后管理工作的职责权限落实,如流动站的申报、建设、发展、政策法规制定等应设立专门的管理委员会,通过群策群力予以科学化的实现。日常的管理与协调应由博士后管理办具体负责。导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经费来源和科学指导方面。

2.2 博士后的分类管理

目前博士后的类型主要分为校聘博士后、企业博士后和外籍博士后等,从管理手段和培养类型的区别对待来说,必须在考核、管理手段、经费配套以及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予以区分,使得博士后管理工作头绪较多,任务繁重。

2.3 整体过程把关

博士后从申报到出站的整体过程中,涉及到的环节众多,具体院系在博士后管理工作中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对较少。从涉及的职能来看,博士后管理办需要协调相关院系以及人事、财务、科技、研究生、国际合作、后勤保障等相关的多个职能部门,这就要求博士后管理办的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高效的工作能力。在当前管理编制普遍紧张的情况下,高校必须要合理和充分地发挥院系和导师在整体过程把关中的作用。

3 管理过程中体现的难点

博士后管理工作的具体难点主要集中在管理的过程中,具体来说,体现在进站考核、经费和待遇管理、在站和出站管理等方面。

3.1 博士后进站

博士后培养的最终目标是要体现出人才的高水平和宽阔的科学视野。因此首先要在生源的质量上做到严格控制,还要尽量体现出跨一级学科交叉的特点。在进站的考核时要充分考虑生源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业务专长、科技成果、获奖等科研背景。考核时应充分发挥大专家的作用,通过成立高水平专家考核小组来加以把关,做到公平公正和严要求。在录用后,为确保博士后人员专心留校开展工作,还必须制定相关的工作协议加以约束,明确博士后人员的职责、待遇和违约责任等。

3.2 经费和待遇

经费和待遇管理是博士后管理中最为复杂的问题之一。首先,不同类型的博士后经费来源不同,涉及的经费管理对象也不同。例如企业博士后经费来源于企业,校聘型来源于高校和导师科研经费,有的经费则来源于项目的申报。其次,由于经费来源广,归口单位不同,经费使用的范围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使得经费管理头绪较多。再者,在博士后待遇方面,针对不同类型的博士后,也有一定的区分,为了留住优秀的博士后,还要充分考虑优惠策略和吸引人才方面的因素。例如,在博士后子女入学、配偶工作、住宿保障条件等方面都要面面俱到,这些方面也给博士后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3.3 在站管理 (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68页)

博士后进站后,学校既要从各方面培养和关心博士后,也要严格要求,使其心无旁骛地开展研究工作。在站期间,博士后的开题和中期考核必须充分发挥导师和专家小组的作用,进行严格把控,尤其在其工作进展的节点方面把握好,合理地安排好博士后工作的周期。对于博士后出国留学或学术交流也应制定良好的鼓励措施和约束机制。学校还应与博士后签署具体的知识产权归属和保护协议。对于博士后在站期间学校还应有具体的奖惩措施来鼓励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和避免一些不利情况的发生,此外,还要体现出人性化的管理,经常关心博士后的日常生活和业余活动。这些博士后在站期间繁杂的事务使得博士后管理的工作量非常庞大。

3.4 出站管理

博士后由于其培养类型和学科背景不同,在出站时应体现出不同的科研评价标准。例如,企业博士后应充分体现企业培养的要求,除了体现博士后的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以外,还应考虑研究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作为企业高端人才所体现出的工作表现、解决实际问题及组织管理的能力。而校聘博士后出站标准应体现出学校相关学科的需求和特点。对于博士后出站还应设立不同的衡量标准,对于优秀的成果应予以奖励。此外,为了确保博士后出站的严要求和公正,除了尊重导师的意见以外,还应在设立出站考核专家小组时确保学校以外专家的比例。

4 结语

博士后管理头绪众多,工作量庞大,事务繁杂,对于管理工作者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博士后管理工作最重要的基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85年被国家人事部第一批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设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覆盖39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专业,建站以来,共招收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100余人(包括外籍博士后6人)。为了有效地推动博士后管理工作,学校共制定博士后相关的管理制度80余个,内容涵盖人事处、财务处、科技处、国际合作处、后勤保障处以及各相关院系等20余个二级机构,通过规范的规章制度,博士后管理办公室较好地理顺了学校的博士后管理工作。

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博士后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0年,我校“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喜获“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称号。2011年,我校荣获“湖北省博士后管理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上一篇:唐嫣 别小看糖的野心 下一篇:构建协同创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