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浅议

时间:2022-09-28 06:53:56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浅议

[提要] 会计盈余作为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一直是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关注的问题,但目前企业操纵盈余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那么,什么是盈余管理,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区别何在,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什么,企业一般通过何种方式进行盈余管理都是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几个问题展开,最后提出盈余管理的治理手段。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0日

一、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

(一)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会计报告人为获得个人利益或局部利益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既包括选择更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划有失公允的交易事项,也包括那些能够影响会计盈余的政策游说活动,如争取补贴收入等,该行为最终会导致财务报告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从而误导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企业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

(二)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所有破坏盈余数据公允性的行为均包括在利润操纵的范围内。从盈余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来看,盈余管理只是破坏了盈余数据的公允性,没有破坏它的真实性,它规划的经济交易是实际发生的;而利润操纵往往根据事实上不存的交易来编造利润或减少利润,因而直接破坏了盈余数据的真实性。与真实公允的财务报告相对照而言,盈余管理行为下的盈余数据真实但不公允,利润操纵行为下的盈余数据可能真实但不公允,也可能既不真实也不公允。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虽然有以上区别,但二者又往往是结伴而行的,当仅仅依靠盈余管理手段无法达到目的时,企业管理层往往就会既使用盈余管理手段又使用利润操纵手段。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股票发行和上市动机。在许多企业、许多人看来,发行股票实质上是“圈钱”,而公司股票上市往往又会给个人带来极大的好处。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我国政府对申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提出了最低要求即公司申请上市前连续三年盈利的规定。为了达到上市要求,满足圈钱目的,许多公司由此引发了过度盈余管理动机。

(二)配股动机。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有严格的要求。根据有关法规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在其申请配股的前三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最低也不低于6%。在这样的硬性规定下,上市公司都要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时测算下本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尤其是那些前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已经达到10%的公司,如果第三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10%,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如果上市公司本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则在配股动机的驱使下,会采取一定的盈余管理手段来提高本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

(三)避免处罚动机。上市公司上市后可能受到的处罚包括因利润实现数低于预测数而停止配股资格等,以及因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恶化而被特别处理、停牌。上市公司一旦因亏损而被特别处理、暂停上市乃至终止上市,公司以及其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都将受到损失,这肯定是管理人员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为了逃避惩罚,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未能达到规定条件时,管理当局不得不通过盈余管理来美化其财务报表。

(四)节约税收动机。所得税是促使上市公司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动机。对企业所得税的征收,一般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然后再根据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企业为了节约税负,减少现金流出,往往尽量降低报告净利润。尽管税务部门在计算企业应纳所得税额时,是采用税务会计的规定,从而减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但仍有一些会计政策可供企业自行选择。另外,我国的税法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税收优惠政策颇多,这也促使企业管理者为了节税而进行盈余管理。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

(一)利用收入与费用的确认进行盈余管理

1、利用收入确认进行盈余调节

(1)提前确认收入。按会计惯例,收入应在收入的赚取过程已经完成或交易已经发生以后才可以确认和记录,但企业管理当局纷纷在过程完成之前即确认和记录收入。如提前开具销售发票;在未来存在巨大不确定性时仍确认为收入;需提供进一步服务时确认收入等手段。这些手段的共同点就是提前确认了收入,虚增会计盈余。

(2)延期确认收入。与提前确认收入正好相反,它是将应在本期确认的收入推迟到未来期间确认。企业一般会在当前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下降时才会使用此种盈余管理手段。延期确认收入可以平滑企业的收益,使企业收益呈现一种稳定上升的趋势。但推迟确认收入会误导投资者,使投资者高估本期收益。

2、利用费用的延期或提前确认进行盈余调节。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规定要求,当期的收入与其相关费用应相互配比,然而现实中费用的受益期很难确定。如很难确定广告费到底能使哪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增加及增加了多少。对这种费用如何在各个会计期间分配及分配多少需要一定的主观判断,上市公司管理层正是利用这一点,随意确定推销时期进行盈余管理。

(二)利用主营业务中的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作为某一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是由原集团拿出一部分资产重组所组建起来的,这里面就可能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上市公司直接把产品卖给集团公司是否按市场原则进行合理定价;二是上市公司卖给集团公司的产品是否是市场所需,集团公司是否能顺利销售给消费者。由于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利益上的共振关系,上市公司在集团公司的呵护下没有直接面对市场和客户,我们有理由相信上市公司在以上两点上很难不存在问题。如果上市公司把生产出来的产品虽按非公允价值卖给集团公司,但该产品比较畅销的话,那么仅是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润转移,上市公司的年表反映出来的业绩将不真实,但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并无太大的影响;如果上市公司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按非公允价值卖给集团公司,而该产品并不是市场所需,那么上市公司所形成的收入将不仅是价值是否真实,而且收入是否真实也要打个问号。

(三)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变更。一般来说,固定资产的折旧基数越大,折旧率的较小变化便会引起折旧费用的较大变化,这样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例越高,折旧率的杠杆作用就越大,降低折旧率对提升利润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通过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折旧期限和净残值率的变更实施盈余管理就比较容易达到目的。再者,由于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错综复杂,而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一般较长,在这一较长的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总在发生变化,因而也就容易找到支持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理由,这使得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实施盈余管理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2、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是通过对一定的成本费用在时间期间上的不同安排来影响企业利润。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如果期末存货计价过高,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低,当期的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增加;如果期初存货计价过高,当期收益可能因此而相应减少。

四、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1、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1)针对目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为了提升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应当改变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过于集中的局面,将国有股权适当分散持有,建立国有股人之间有效竞争、互相制衡的国有股持股结构;(2)建立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关系,明确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这些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董事会、监事会监控工作的客观性,并在较大程度上代表中小股东的利益,限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2、完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要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当前在这方面应采取的措施有:(1)培育公司之间的购并市场。出台有关的法规,鼓励涉及上市公司的购并行为,促使股东的“用脚投票”机制得以发挥功能。换言之,如果公司采用盈余管理行为来掩饰其经营状况的恶化,可能陷入被收购的境地;(2)形成经理人的权竞争机制,逐步培育经理市场,使股东能够及时在经理市场挑选合适的人选来代替不称职的管理人员。这类市场的发育将有力的推动对管理层的约束。使管理层重视高质量会计信息的披露,减少盈余管理行为。

(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是为了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现状,但目前独立董事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改善薪酬制度方面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从而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1、积极构建间接薪酬支付制度。央企外部董事的薪酬己经由国资委支付,在积极构建独立董事间接薪酬支付制度方面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证监会应努力创造独立的第三方支付独立董事薪酬的条件,建立起独立支付的第三方后,还要有一系列的独立董事考核评价体系。规避薪酬由所聘任的上市公司支付,这样才能避免由于薪酬牵制引起独立董事的不独立。

2、独立董事的薪酬标准多维化。由于我国独立董事往往是受控股股东雇佣,从公司获得一定的固定薪酬,几乎不能对控股股东的要求表示异议。要改变这一状况,可以考虑将独立董事的薪酬与独立董事参加公司决策的勤恳度、投入的时间等方面进行挂钩,从而更好地使独立董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加强对上市公司和会计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不良盈余管理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对会计监管部门的再监管力度,将会减少上市公司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一方面从绝对额上加大对不良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处罚金额;另一方面加大对上市公司及相关当事人的民事处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加大对会计监管部门的再监管力度,尤其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再监管,使其不敢与上市公司合谋。这主要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如果会计监管部门未发现、未监管不良盈余管理行为,则加大对会计监管部门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成立一个独立于会计监管部门之外的监管机构来进行再监管,以此来提高监管部门的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贾小鹤.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及管控策略.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5.

[2]李文勇.减值会计处理对铁路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3]曹伟.浅析盈余管理的会计相关问题.中国商贸,2013.7.

上一篇:卡门·巴尔塞斯 下一篇:银行不良上升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