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论坛彰显“中国信心”

时间:2022-09-28 05:59:41

世界经济论坛彰显“中国信心”

总理将这次参加达沃斯论坛并同时出访欧洲四国和欧盟总部的欧洲之行称为“信心之旅”。

时隔多年,瑞士达沃斯论坛再次出现中国总理的身影。

2009年1月2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他是继1992年以来,参加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最高级别的领导人。与2008年达沃斯论坛不同的是,总理此次带来了一个近100人,涵括政治、商业、学术、媒体人士,包括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商务部部长陈德铭等人的庞大的、高规格的代表团。

同时,与往年不同的是,来自全球的政、经界人士今年对中国提出了不同要求。欧洲的首脑们,此次不再是要求中国缩减生产规模,也不再是世贸组织谈判上的让步余地,更不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而是要求中国尽快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保持经济增长,甚至提出让中国动用外汇储备出手相救其他国家。对于这些个要求,中国的回答十分明确。

“中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些人可能会有疑虑。”总理在演讲中说,“我可以给大家一个肯定的回答: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在此次“寒流”阵阵的达沃斯论坛,在那些被资产缩水、经济衰退甚至国家破产问题而忧心忡忡的与会代表面前,中国为世界经济论坛带来了一个最好最大的礼物――“中国信心”。中国让世界人民看到了一个敢说敢做、乐观自信的大国形象。

危机之下急需树立“中国信心”

总理将这次参加达沃斯论坛同时出访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和欧盟总部的欧洲之行称为“信心之旅”。欧洲媒体分析称,此次的中国组织了如此高规格的访问团参加达沃斯论坛,正是为了向全球表明中国在面对全球经济衰退时的立场,向世界传递中国战胜全球金融危机的信心。

其实,早在2008年9月华尔街金融危机爆发时,同期在美国访问的总理就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表达了“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观点。

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也面临了诸多的挑战。总理在达沃斯发表的《坚定信心加强合作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演讲中,首先就精确地指出了金融危机的“病因”――“有关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金融及评级机构缺乏自律,导致风险信息和资产定价失真;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创新不匹配,金融衍生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的失灵与崩溃,从而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国也因此成为了受害者。

温总理表示,“坦率地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中国正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统计资料显示,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制造业受到危机的影响,出口需求减少,2008年四季度,中国GDP增长下跌至6.8%,创近10年最低。

所以,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我们有责任向世界传递信心、勇气和希望。”总理在演讲中如是说。

实施“中国信心”中的经济计划

总理在演讲中表达了中国政府促进国际社会团结协作、共克时艰的信心,温总理表示,他的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总理说,“2008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粮食连续五年丰收;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银行体系流动性和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随后,总理介绍了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的举措。

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中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的两年计划,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减税计划,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出台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是大频度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中央银行连续5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大幅度减轻企业财务负担。连续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共释放流动性资金约8000亿元,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扩大贷款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方面的金融支持。

三是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四是大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五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指出,总的看,这些重大政策措施,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协调、相互促进,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危机中才有生机

总理28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发表的特别致辞,在会场引起强烈反响。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或许将陷入“L型”衰退,但中国经济则可能出现“V型”走势,2009年中国经济整体走势将呈现“前低后高”,GDP仍将维持8%左右增幅。

普华永道英国区主席兼高级合伙人鲍威尔说:“我认为中国将会经历一定程度的经济减速,但这只是在原有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减速。我认为中国应该会比其他国家更快地走出减速局面,因为中国经济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眼下的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商品、服务和资本中心,未来20年内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处在一个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有利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外债,巨额的国民储蓄,巨大的经济规模,这些都意味着它的增长潜力都是相当惊人的。而更有新闻评论认为,所谓“危机”,是危中有机,处置得当,风险可化为机遇。这次金融风暴,也有可能成为中国机遇。在某种意义上,金融危机是一种经济“减肥”行为,有必然性和正当性。对此,中国只能顺势而为,以提升能力,强筋健骨为政策优先。“减肥”也是有痛苦的,但只能咬紧牙关顶住,不可勉力维持“虚胖”。妥善处置危机,抓住机遇“健身”,经此一役,中国经济当可更为健康而强劲。

如总理1月21日在伦敦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专访时所说:“我对中国经济应对危机的信心是建立在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之上的。主要表现是,信心的来源在于我们对形势的正确判断;来源于改革开放30年形成的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体制;来源于中国有一个稳健的金融市场体系;来源于中国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回旋余地;最重要的是来源于政府坚决果断的决策,决策的力度和决策的速度。”

“信心”背后是不屈的中华文明

总理还从中国文化的层面解释了“中国信心”的历史来源。他说:“我的信心来自中国文化传统,来自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上下同心者胜”,被总理改成传统与当代文化的集合体“全国同心者胜”。

总理2月2日在伦敦会见英国商业界代表时重申:“我们就是靠的中国人的韧性和耐性,坚忍不拔、不屈不挠,这种精神使我们民族走过了上下五千年。困难是短暂的,中国一定能够发展,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这一点不可动摇。”

如总理所说,“中国信心”背后有着更为宽广深厚的文化精髓。据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先生统计,古代中国,每6年有一次农业失败,每12年有一次。在过去2200多年间,中国共计有1621次大水灾,1392次大旱灾,很多时候旱灾和水灾同时出现。中华民族往往在困难与危机前迸发出无法压抑的意志力、生命力与创造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如当代著名作家,历史学者查良镛先生所言:“我们中华民族情况很特殊,很难被征服。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有一股韧力,一股很顽强的抵抗力量。”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巴比伦的文明、埃及的文明、希腊罗马的文明,这些文明都已经消亡了,亡国灭种了。而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一代代连绵不绝。正是依靠这一种奇特的“危机信心”。

“中国信心”也再次表明,只有具备意志的民族,才是伟大的民族,一个拥有生命的价值与意志的力量的个人与民族,才是人类复兴衍生的终极源泉。

相关链接

华人代表眼中的“中国信心”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指出,温总理所做的报告非常实在,对当前问题给予足够估计,也提出了力度足够大的、非常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中国的经济应该有可能比全世界的经济更早复苏,这种信心是有充分根据的”。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温总理的报告非常鼓舞人心,带来信心和希望。中国政府就加强社会保障的坚定承诺给人以深刻印象,因为这可以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罩上一张安全网。

上一篇:挪威 诗意的北欧风情 下一篇:强强联手 弘扬中国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