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工作报告五

时间:2022-09-28 05:49:42

生态建设工作报告五

我市自*年启动生态市建设工作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基础性创建工作的开展和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不断加快生态市建设总体推进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快的进展,现汇报如下:

一、生态市建设工作现状

(一)加快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等基础性创建工作步伐,夯实生态市建设基础。创建生态县和环境优美乡镇是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市自启动生态市建设伊始,就着手狠抓各项基础性创建工作的开展。市辖各县市区创建工作均与烟台生态市创建工作同步启动,莱州、龙口、招远、蓬莱、长岛先后被列为全省生态示范县(市)建设试点,各项创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年龙口市东江镇、莱州市土山镇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招远市金岭镇、蓬莱市北沟镇、长岛县南隍城乡等6个乡镇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年又有2个乡镇申报了部级、22个乡镇申报了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同时,继续抓好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烟台市区、莱州市、招远市、蓬莱市先后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龙口市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标准,莱阳市、海阳市和栖霞市也在有计划地开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二)积极倡导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进一步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特别是能源的依赖度,全市单位GDP能耗由2002年的0.98吨标煤/万元降至*年的0.91吨标煤/万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52家,年利用工业废物420万吨。以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为目标,在条件基本成熟的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全市实施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总数达到100多个,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初步建成烟台资源再生加工区、蓬莱经济开发区、山东玲珑橡胶工业园等多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涌现出万华合成革集团、烟台啤酒朝日有限公司、张裕集团等多个循环经济典型企业,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三)环境污染防治再上新台阶。加快实施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系统工程,狠抓工业结构性污染治理,加强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重点行业的环境监管,抓好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等为民服务环保实事,全市环境质量保持了持续改善的态势。2002年以来,市区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标准的天数维持在350天/年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二氧化硫由万元GDP8.15千克降至5千克以下、化学耗氧量由万元GDP5.44千克降至3千克以下;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85%以上;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由98.3%提高至100%;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由97.3%升至100%,大沽夹河、五龙河和界河等重点河流均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率维持在96%以上,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稳定在100%。

(四)生态林业、农业、畜牧业、渔业和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面实施山区造林、绿色通道、沿海防护林建设、山体治理、退耕还林、村镇绿化等工程,*年全市共完成成片造林16.4万亩,有林地总面积达到72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9.7%提高到目前的36%。全市各类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7处,自然保护区覆盖率上升至10.2%。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全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50多万亩,化肥使用强度降至318千克/公顷,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3%以上。加快转变畜禽现代化饲养方式,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年全市新建各类畜禽规模饲养场2020个、饲养小区206个,全市畜禽规模饲养比重达到80%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0%。大力发展海洋生态渔业,建设了10大渔业养殖技术研究中心、10大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10大渔业示范园区,全市生态养殖面积达到147万亩,占海水养殖面积的80%。加强旅游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区环境达标率上升至91.3%,打造了张裕集团、昆嵛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集团、长岛渔家乐等一批工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示范点,蓬莱阁、烟台山等景区积极申报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了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五)水资源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与矿山生态恢复工作进展顺利。抓好水利基本建设及引黄调水工程阶段性工作,建设节水农业示范工程,积极推广管灌、喷灌、微灌和渠道防渗节水技术,2003年以来改善节水灌溉面积91.03万亩,新建节水灌溉面积29.65万亩,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保护,完成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划定工作,对海水入侵区实施动态监测;建成夹河地下水库、黄水河地下水库和八里沙河地下水库,有效防治了海水入侵;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3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上升至83.5%。积极开展矿山生态地质环境恢复与治理,招远河东金矿付家矿区、龙口煤田等一批矿山采空塌陷区生态恢复和治理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实施辛安河和大沽夹河流域等多个流域、区域土地开发整理及崔姑山等地质地貌景观恢复治理,全市“三区两线”可视范围内74处已毁山体中,已治理31处,总治理率42%,受损自然生态环境部分得到恢复。

(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大力推动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提高了城市污染物处理处置能力。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50万吨,全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1770吨;建成日处理能力10吨的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全市医疗废物处置率达到100%;市区集中供热普及率增至54%,燃气普及率增至99.23%;市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12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2%;绿色生态居住小区面积达到24万平方米。

二、主要体会和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是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市政府成立了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把生态市建设工作列入全市大事要事,主要领导亲自抓紧抓好,先后召开多次会议,研究生态市建设工作,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对规划编制、启动实施、落实责任、分步推进等工作,进行了精心研究和部署。*年4月市政府印发了《烟台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意见(试行)》,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考核工作,将生态市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经济工作考核和机关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重要政务事项督查制,初步建立起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奖惩机制,保证了生态市建设的稳步推进,为我市生态市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是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市委、市政府对我市生态市建设提出了“一个目标、三个阶段、五个结合和六大体系”的生态市建设思路,决定用10-15年的时间,把我市建成社会文明繁荣,经济发达高效,生态良性循环,充分彰显“海、岛、山、城”特色的滨海生态城市。在明确生态市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我市将生态市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于*年初签定了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将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落到了实处。市政府定期对生态市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调度,督促推动生态市建设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经贸、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海洋与渔业、城管等部门在依法履行职责的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初步形成了生态市建设各司其职、互相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促进了生态市建设工作的全面推进。

(三)广泛宣传发动,是推进生态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学习与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紧密结合,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增强了生态市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市委组织部、市环保局联合在市委党校举办了多期“生态建设与循环经济专题培训班”,并组织有关人员到生态市建设先进地区学习取经,提高了生态市创建工作水平。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环保局、广播电视局、教育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烟台市生态市建设宣传工作意见》,重点在社会上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普及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新闻媒体报道、网站宣传、举办专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广泛进行宣传发动,积极倡导生态文明,调动了广大群众支持生态市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三、存在的问题

启动生态市建设以来,我市生态市建设尽管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各级各部门对建设生态市重要性的认识仍有不足,生态市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要解决淡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山体破坏、农业面源污染、近岸海域生态破坏以及个别流域、区域污染依然较重等问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生态市建设保障措施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全市尚未建立起高效合理的生态市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对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建设和治理进度。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也不够,缺乏相应的鼓励政策,调动不起相关方面积极性。对生态市建设的技术支持也存在薄弱环节。四是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尚不健全,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进完善,真正将《烟台市生态市建设工作考核意见(试行)》落实到位。

建设生态市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党的*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实施《烟台生态市建设规划》为总抓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市建设,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保障措施,严格监督考核,加大执法力度,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大重点,突出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国土绿化、污染防治四个关键环节,扎实工作,奋力推进,不断开创生态市建设的新局面。

上一篇:语文家的教案 下一篇:生态建设工作总结及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