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课堂生成的契机

时间:2022-09-28 05:11:59

错误――课堂生成的契机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4-177-01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动态生成”这个新名词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新理念,一种新策略。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个多元共生、充满互动的空间,课堂中存在着很多的变数,很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预设,更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应时刻关注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的有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及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促进课堂的不断生成和发展。下面我想以一个案例来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教学片段

1.生读题获取信息(出示习题中的图和文字)

师: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有一个小孩在湖滨跑步,他从第1棵树跑到第200棵。

生2:我知道了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湖滨一共栽了200棵树。

生3:我知道了要求一共跑多少米?

2.师生共同画图分析题意

师:你能在图上标出5米、200棵、一共多少米吗?(指名标)。

3.生独立探索解法,师巡视

(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只想出了用200-1=199(段) 199×5=995(米)这一种解法,还有一种解法没有人想到,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4.组织交流、讨论

生1:先用200-1=199(段)再用199×5=995(米)

生2:用200×5=1000(米)

生2刚说完,有的学生就叫了起来,“错了,错了”。

做错的学生脸涨得通红,不知所措。面对窘迫的她,我没有否定她的做法,而是灵机一动,说:“你还没有做完是吗?”那位学生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那我们来共同往下做好吗?”听了我的话,这位学生恢复了常态,开始重新做题。

师:200在题中表示什么?用200×5=1000(米)这样列式,把200看成了什么?结果求的是什么?接下去该怎样做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分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认为再用1000-5=995(米)就行了

师:你们怎么想的,说说理由。

生:我们组认为,从第一棵树到第200棵树把湖滨平均分成了199段,用200×5时,把200棵看成了200段,多看了一段,也就是多算了5米,所以再用1000-5就行了。

多好的解释啊,这时,我立即追问:“是谁的做法启发我们想出了这种解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颐帆同学。”“对,那我们要为她的出色表现喝彩。”课堂上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颐帆同学也高兴地笑了。

二、教学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首先,若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切勿遏制。创造和发现往往是从错误和失败开始的。在探究中要允许学生出错,错误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想法,经验的真实暴露,我们的教师总怕学生出错,尤其是公开课、研讨课更怕学生出错。我们应包容、接纳学生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为学生服务。10个手指有长短,人与人之间是有差距的,学生的个性、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那么优秀。我们常常敬佩盲人凭借一根木棍探路的本领,我想这是盲人在无数次失败中修炼出的本领。在上述案例中,面对学生的错误解答,我没有责怪她、批评她,而是把她的错误解答,当成了教学资源,有效地利用了它,使课堂有了新的生成,同学们有了意外的收获。

其次,若能引导,切勿牵引。被压束的思维是一潭缺乏活力的死水,还学生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对于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要多讲,当学生的思路陷入泥潭时教师只要稍作点拨,让学生充当问题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在上述案例中,当我发现学生们只想到了用200―1=199(段),199×5=995(米)这种解法,没有人想到用200×5=1000(米),1000―5=995(米)这种解法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还有一种解法,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想出了第二种解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总是充当“拐杖”,应该放心大胆地把“拐杖”丢弃,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让他们自己攻克一个个知识“堡垒”。

课堂中的意外每天都有,每个学生在做题时都可能出错,这些意外、错误是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生发出来的。当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时,教师要能直面意外,理性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作出灵活的应急反应。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时,教师应以平和的心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纠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有成效的学习时机。”正因为我关注了课堂上的意外,关注了学生做题中的错误,即时引导,所以课堂才有了生成的精彩。

上一篇:关于《行路难》一课的教案设计 下一篇: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