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应该“固本培根”

时间:2022-09-28 03:24:02

习作教学应该“固本培根”

摘 要:习作指导课到底该怎么上,指导学生习作的“根”到底在哪儿?就此问题进行了简单论述。

关键词:指导;习作教学;固本培根

习作指导课到底该怎么上,指导学生习作的“根”到底在哪儿?叶圣陶先生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指出:“小学生练习作文之要求,唯在理真情切而意达。”“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除了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外,更主要的是必须在教学中让学生寻找习作的素材,融入创设的情境,积极参与活动。这样写真人真事,文章才有真情实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这些都一针见血地告诉我们,习作指导重在于引导学生乐于表达,表达出真情实感。这就是指导学生习作的根。

一、变目标模糊、放任表达为目标明确、真情表达

每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十分清楚自己在一堂课中重点要教的是什么,特别是一堂习作指导课,更要让学生明确自己该写什么。有的放矢,才能“一针见血”,无的放矢,只能胡乱一气,东扯扯,西凑凑,最终没有一个主题内容写出来,甚至有些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么写。一位教师在执教四年级第二单元的习作《说说心里话》中,教师的指导很有层次,先引导学生明确和谁说些什么话;然后让学生明确用举具体事例的方法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本课中最关键,也是学生认为最难的就在于:心里话哪有那么多,那就必须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达倾诉。这也是本课最主要的一个学习目标。可到最后落笔成文时,教师却只提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心里话写出来。所以学生是一头雾水,是单写事例吗?还是写整篇文章?那才十几分钟,怎么写完全文?可能刚开始写事例就到了停笔的时间了。可到了展示交流时却有一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自己大约500字的习作,这不是个笑话吗?事后过问班上的学生,竟然还有80%以上的学生说这篇作文不知道该怎么写。反思此例,如果我们把目标定在教学生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心里话,然后课堂上就写这个具体事例,那十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基本上能把这个事例写下来,第二课时再指导学生加个开头和结尾,那不就组合成一篇完整的文章了吗?而另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的《班级疯神榜》就不禁让人叫好。在习作指导后,她很明确地出示要求:在学习“疯”、人来“疯”、无人“疯”、玩得“疯”中,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一个小组选一种“疯”来写一个片段,注意选择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疯”。同样是十几分钟,每个小组的学生写的事例典型、具体,写出了班级中真真实实的各种“疯”人,甚至就有写今天公开课上的人来“疯”,写出的人物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小组代表展示后,教师引导:课后把这四种“疯”串联起来,再加个开头与结尾就成为一篇完整的习作。目标明确了,学生的兴趣之门被开启,表达的欲望很强烈,自然就下笔如有神,内心的真情实感也就情不自禁地倾吐出来。真实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真实的感受是学生写作的第一手材料,这既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地释放出来。

二、变倾于技巧,忽略表达为表达技巧,主次分明

要把一篇习作写好,的确在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布局谋篇的安排上十分重要,所以这似乎成为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大肆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理由。翻看新课标中,真的找不到小学阶段有关写作技巧方面的文字。难道我们小学教师有一桶水就一定都要倒给学生吗?你可曾想过,你装水的是大桶,而学生的却是小桶。你这一倒,岂不是要溢出来,这不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吗?有时甚至顾此失彼,那就事倍功半了。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记一次成功的经历》中,以《顶碗少年》的课文入手,大费周折地理出成功经历的写作顺序:说经历中的感受;失败时有人鼓励(包括语言、行动);学会后的心情。然后按照这一顺序去说学骑车的经历。全班一个话题——骑车;全班一种顺序——按上面理出的顺序;全班一个思路——有人鼓励。最后整整一节课都围绕着这所谓的技巧在说,学生动笔的时间一分钟都没有,纯粹的“满堂灌”,这能称为“习作教学”吗?还有类似于这一堂课的六年级《节日习俗》的习作教学。执教者可谓煞费苦心,由出示各节日古诗让学生猜,引出写作方法:抓住事物的特点;由一个笑话引出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由五官的排列引出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环节这么多,写作技巧的框框这么多,等这些都分析到位了,一节课也就结束了,所以学生哪有练笔时间。于是只能让学生把习作带回去写,然后发到老师邮箱。而很有幸,这两天听了一节福州晋安区叶敏老师执教的三年级看图写话《对话》。顾名思义,写话中重点在于写人物的对话,那提示语该如何使用,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写作技巧吧!但叶老师在课堂中没有过多地讲解这个问题,只是出示一位小学生一段《乌鸦反哺》的习作,让学生知道提示语可放前面、后面或中间,然后就是让学生根据观察的漫画说说谁和谁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什么,接着通过配乐、创境等方式,让学生闭眼想象后,就开始围绕保护环境的主题进行写话练习。没有过多的说教、分析,只有明确地提出让学生选一对人物,你来我往地写一两个回合的对话,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和正确使用好标点符号。“情动而辞发”,此时配乐的感染,学生沉浸在漫画的世界里,自由畅快地表达,这些写作的技巧无痕地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在表达中自然而然地使用,使整个对话融入人物的情感,描绘图画的意境,突出漫画的主题。最后在交流展示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角色置换,进入角色进行开火车似的对话,这时学生心中的话语如泉水般喷涌而出,流露出来的情感真切感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让全场的人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三、变看似热闹,流于形式为稳扎稳打,环环相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新课标中也强调学生习作要贴近生活,要有真情实感。似乎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成为获得真切感受的有力手段,于是层出不穷的活动课冲击到我们的习作课堂。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也容易把我们语文教师引入误区:只要活动搞得热闹,学生参与的热情度越高,他们的体验就会越多,写起作文就越得心应手。可一堂《有趣的胖大海》的习作指导课却无法达到此效果。教师通过让学生看、摸、闻、尝来描述胖大海的样子,学生因比较少见胖大海,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观察兴趣颇浓,但描述的语言偏于一般。而后在让胖大海在开水中大变身时,学生就更为活跃,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完全沉浸在活动中。而此时教师却让他们边活动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自己的实验观察过程及结果。于是展示的展示,活动的活动,整个班级似乎很热闹,可此时展示时,真正要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的要求却没有做到。试想这样的活动,本身的素材极大地吸引了学生,而学生又有多少的精力留意实验的过程呢?于是真正动起笔来时,只是觉得刚才很好玩,可胖大海在水中的变化过程却描述得不是那么准确、有趣了。而另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的《和水果娃娃交朋友》中,也是让学生通过看、摸、闻、尝来观察苹果,然后各小组观察一种水果,并填好表格后展示,最后让学生为水果设计名片,参加水果园的名片大赛。甚至还拓展到课后可以观察自己喜欢的各种事物,为它设计名片。同样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但这位教师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在展示中倾听,在激趣中动笔,显得安排有序,环环相扣,训练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清人刘熙载说:“才、学、识三长,识为尤重。”所谓习作素材,实际上是被作者认识了的事物。当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习作素材,认识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有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就会感到身边有写不完的材料,一片树叶、一撮黄泥、一只小虫、一件琐事、一分心情,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都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好文章。这就是郁达夫所说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四、变学段特点,本末倒置为紧扣特点,训练到位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学段要教他们什么,也应该呈一个上坡的趋势,总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每个学年在习作上对他们的要求也应该是不一样的。你所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本年级学生要求,这也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我的王国》中,在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范文后,把它提炼出三个部分:王国在哪里、王国的样子、王国里的趣事。接着把指导学生如何写王国的样子作为本课的主要任务。试想,你面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学这个内容是否会偏于简单了些,这应该是三年级的起步作文训练的一个重点呀!再者,《我的王国》这篇习作的重点部分也应该是王国里的趣事,王国的样子应该是略写的部分。难道我们一堂课重点部分不指导,反而大费力气去指导略写部分的内容吗?这样真的让学生写出全文的时候,学生能做到主次分明吗?这不是明摆着喧宾夺主吗?而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绘本作文《小猪变形记》中,小猪在变形中遇到了长颈鹿、斑马、大象都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象展示,引导学生说话,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在小猪变形为大象后会遇到谁,说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低年级的学生是生活在童话世界里的,这么有趣的故事,让他们着迷,自然他们就会跟着教师的引导,大胆地想象,说话的时候思维开阔,写话的时候入情入境。最后再让他们为自己写的这段话配上插图并上色,他们更是跃跃欲试,趣味盎然。这样符合学生和学段特点的说话写话课,学生上得津津有味,教师也上得轻轻松松。

一堂成功的习作指导课包含的要素很多:目标要准确、恰当,指导要有效、扎实,评价要互动、激励。但一堂真正好的习作指导课一定会让学生乐于表达,能文从字顺地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倾泻到自己的习作中。所以,我们的习作指导课不需要太多的花架子,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分析,更不需要故弄玄虚、面面俱到的所谓“指导”。我们只需激起学生习作的兴趣,创设学生表达的情境,拨动学生真情的思绪,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矫揉造作、无病之作,自然能让学生倾诉自己的真情,还原习作的本真。那一篇篇习作将是一朵朵朴实芬芳的花儿绽放在我们的习作教学中,因为哺育这些鲜花的是粗壮有力的根——习作的根。让落叶归根,让我们也把习作的根留住——乐于表达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郏示德.学校教育的问题与职责[J].中国教师,2005(03).

(作者单位 福建省建瓯市政府教育督导室)

上一篇:生物教学应促进学生科研习惯的养成 下一篇:对初中生开展业余田径训练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