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教育的特点及其保障机制建设

时间:2022-09-28 03:20:16

浅析幼儿教育的特点及其保障机制建设

摘 要: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保证,而幼儿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拟从幼儿教师的行业特点出发,剖析幼儿教师频繁流动的原因,探索幼儿教师的保障及其供给长效机制,为促进幼儿教师的可持续长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幼儿教师;教师流动;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67-02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开始,也是人生教育的重要阶段,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幼儿教育,既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又日益成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的就业制度和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很大转变,由过去的“包分配”和“铁饭碗”变成了“自主择业”和“聘用制”,教师的流动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对于特殊群体的幼儿教师来说,“跳槽”和“转行”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就导致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幼儿园教师稀缺或素质偏低,而大城市和名牌幼儿园教师却是人满为患,从而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和分配不公,导致教育公平性的丧失。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重要保证。拟从幼儿教师的行业特点出发,剖析幼儿教师频繁流动的原因,探索幼儿教师的保障及其供给长效机制,为促进幼儿教师的可持续长效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一、幼儿教育的行业特点

我国对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有明确规定,幼儿教育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要实现该目标,条件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幼儿园的设施和环境要能够切合幼儿的特殊需求和教育目标,条件和设施要能够保障教育目标的实现。幼儿教师是关键,幼儿教师除了了解幼儿心理、从心里喜欢孩子、有爱心、有耐心外,更要有说、唱、弹、跳、画五项才艺和相关从业资格证书等。外部环境和制度是保障,国家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消除幼儿教师的后顾之忧,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幼儿教育正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幼教从业人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随着《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全面贯彻,我国幼儿教育正在蓬勃发展,对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二、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

当前,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流失严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社会地位低下、经济收入不高、保教工作负担过重、幼儿在园安全责任大、职业倦怠严重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主体之一,解决好幼儿教师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并积极探寻解决办法。

(一)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不高

由于社会公众对于幼师职业的认同度和期望值低,人们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还没有形成共识,致使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普遍偏低。尽管《幼儿园管理条例》对幼儿教师的任职标准做了明确规定,但实际并未“依法”执行。我国幼儿教师的入职的门槛较低,一般是中师学历,求学期间以技能、技巧的训练为主,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欠缺,专业素养不足。然而,许多民办幼儿园为了降低成本,招聘了一些学历较低、也没有专业基础的人作为幼儿教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长期以来,我国公众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就是“看小孩的”、是“保姆”。在我国,幼儿教师的经济收入和待遇一直都不高,据统计,幼儿教师待遇明显低于其他教师,尤其在农村山区较明显。目前,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普遍偏低的现状,已经造成了诸如幼儿教师流失现象严重、教师队伍不稳、教师职业倦怠增加以及学前教育专业无法招到优秀生源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为促进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国家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的改善、专业发展权利的保障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二)社会保障机制缺失和不完善

幼儿教师的发展遭遇了诸多问题,既有内在原因,也存在外部环境和制度政策方面的问题。社会保障机制缺失和不完善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教师作为社会劳动者的一员,首先要得到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基本保障,如《劳动法》、《教师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失业保险条例》、《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这是建设一支高素质幼师队伍的基础,也是发展幼儿教育的必要前提。《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指出:“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在进修培训、评选先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稳定幼儿教师队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幼儿教师合法收入得不到保障、编制和户籍制度出现问题、职称评定和社会保险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制约着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学前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

(三)工作压力大和职业倦怠现象明显

近年来,幼儿教师普遍出现工作压力大,职业倦怠明显,离职现象增多等问题。有调查表明,长期过重的工作负担和沉重的精神压力是造成幼儿教师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众多有关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都显示,职业倦怠已成为我国教师失范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幼儿园管理封闭,人文环境不协调,幼儿安全责任重如泰山,因此,幼儿教师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另外,幼儿教师除了教育的职责外,还兼有保育看管的职责,工作负荷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性质单调乏味,有调查显示,幼儿教师患焦虑、抑郁的概率更大。

三、幼儿教师长效机制建设与对策

(一)加大对幼儿园的投入和建设力度

201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十项意见,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我国“十二五规划”关于教育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加强学前教育的建设和资金投入力度”。针对这一点提出的首要措施是政府和社会加大对幼儿教育发展的支持,加大幼儿教育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解决幼儿教育事业经费和幼儿教师待遇问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然而正是脱离科学研究导致幼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学术声誉和专业地位,这就迫切需要通过积极的教育科学研究使他们获得应有的尊严。各级部门要加大幼儿教育的科研项目立项,通过科研立项探索其内在规律,提高幼儿教师的学术地位。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部门要加大投入,改善幼儿园的经济与社会地位,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的保障,而且还要在投资主体上也应该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资体系,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名牌教育集团从事幼儿园教育。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其管理和评估,防止出现漫天要价的幼儿园。为了促进幼儿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政府应当重点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民办幼儿园和县城幼儿园更多的政策支持,这种支持包括间接性支持与直接性支持。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法规

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为建立健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虽然我国现有的有关政策法规已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但具体到幼儿教育领域,在很多方面机制仍不健全、不完善,如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培训进修等方面,尚不能与其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这种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的缺失已经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形成重大障碍。要积极制订并贯彻相关法律,明确幼儿教师的法律地位和权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制定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等”。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收入,特别要重视民办园幼儿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的解决,全力解决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问题等,以确保其生存权。健全并严格执行幼儿教师的准入制度、聘任制度和职务制度,保障幼儿教师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的权利,以确保其发展权。优质的幼儿教师队伍是优质学前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只有解决了幼儿教师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才能保证幼儿健康均衡发展。

(三)提高幼儿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标准

《纲要》对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是这样界定的,“幼儿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关注并敏感地察觉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专门特点。扎实的专业知识是专业发展的基础,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能力则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广大幼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提高自身教育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幼儿教师为了适应岗位需求,应该具有多元化的技能素质,从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资格的新要求出发,考虑个体素质的多元化发展和自我完善,结合教育技能自身的性质特点,从而把幼师教育技能分为一般教育技能、基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技能三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发展应该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国家应该制定并强制执行其准入制度和培训制度,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幼教队伍。

(四)加强幼儿园和文化建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学前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幸福童年。幼儿园教育管理过程中,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愉悦、向上的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所有人员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参考文献:

[1]李少梅,黄怡冰,康康.陕西省幼儿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6):9-14.

[2]谢蓉,曾向阳.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缓解与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学前教育研究,2011,(6):67-69.

[3]阿荣.幼儿教师流动现状调查及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85-89.

[4]于承洁.论提高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的策略[J].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1,(4):233.

[5]李明军.浅析幼儿教师队伍现状、问题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新西部,2011,(9):62、57.

[6]刘宇.试论学前教育与幼儿教师的幸福感[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241-242.

[7]左瑞勇.试析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J].研究与探索,2007,(11):7-9.

[8]李娜,张冉.我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之现存问题与对策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11):26-27.

[9]刘晓年.幼儿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调适[J].学理论,2011,(18):177-178.

[10]高莉杰,卢清.幼儿教师流失严重及其原因分析[J].科技导刊,2011,(4):72、107.

[11]蔡其勇.幼教改革与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27):46-49.

[12]徐炜霞,袁爱玲.制约当代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J].学前教育研究,2011,(5):21-24.

上一篇:艺术教育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论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