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兴起收藏热,谨防收藏变败家

时间:2022-09-28 02:45:53

电视助推,

普通百姓也“收藏”

张大林是一名出租车司机,长年累月跟方向盘打交道,休息时看电视是他唯一的消遣方式。这样一个普通的“的哥”,本来跟古董、收藏沾不上边儿,但自从在电视上看过一个鉴宝节目后,他迷上了收藏,跟古董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晚上,坐在电视机前的他无聊地拿着遥控器搜索节目,突然,荧屏上一对罐子吸引了他的眼球。那对罐子很普通,专家却说它们是将军罐,价值8000元。那对罐子张大林似曾相识,他陡然记起乡下老家有几对跟它一模一样的罐子,每逢过年母亲用它们装炒货,平时就扔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张大林一阵惊喜,当即打电话问母亲罐子还在不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张大林就回了一趟老家,小心翼翼地把三对罐子运回了家。他很快找人对罐子进行了鉴定,得到的结论令他大喜——那三对罐子经当地专家评估,价值两万多元,顶得上他起早贪黑开出租车跑半年的收入。接下来,张大林回家把自家老房子里里外外翻了一遍,又到村里一番搜罗,把老一点、旧一点的瓶瓶罐罐给人家一些补偿后全当宝贝捧回了家。这批“宝贝”中,还真有值钱的,其中有个竹木雕花笔筒被鉴定为清代文物,是他花了600元买来的,后来有人出价5000元,他没舍得卖。

张大林尝到了甜头,从此迷上了收藏。再接活儿时他偏爱跑乡下,尤其是同事们都不愿去的偏远山村。每到一处,他都要歇下来,到村子里走走寻寻,看有没有值得收藏的宝贝,遇到合适的便淘回来。张大林把目标锁定在偏远山村,一是地方偏僻,藏家的触角还没能伸过去,“捡漏儿”的人少;二是山村闭塞,村民们对“宝贝”的价值认识不够,往往能“捡”到“宝”。刚开始,张大林也的确捡了一些便宜。但好景不长,随着收藏类电视节目的热播,老百姓对古玩的认识水平大幅提升,再出手时就显得精明多了。2013年初,张大林在乡下惊喜地发现了一对有些年头的瓷瓶,请当地的一个行家去看了,说是清晚期粉彩瓶。张大林当即打算按惯例掏点钱收购,可人家捧着瓶子说:“电视上专家都说了,像咱这样的瓶子是文物,至少也值几千块钱,你要是诚心买,5000块钱给你。”这让张大林意识到,“生意”不好做了。

干收藏这行的人,如今发出像张大林这种感慨的越来越多。开文物商店的小崔就说:“现在不像从前了,老百姓通过看电视节目,文物知识有了普及和提高,眼睛忒尖了,你想从他们那儿买宝贝,他们动不动就拿电视节目说事儿。”

近年来,随着收藏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收藏也越来越热。藏友上至高官富商下至普通百姓,几乎各个层次的人都有。收藏的种类也五花八门,瓷器、玉器、青铜器、书画、邮票、钱币等包罗万象;藏品的来源有家传、交换、转让、拍卖,也有像张大林一样四处“淘”宝得到的;藏品价格更是不一而足,大到价值几百万上千万的翡翠、田黄、鸡血石,小到几百上千元的琥珀、刺绣、连环画等,但无一例外,藏品的价格连年上涨。在利益驱动下,各个收藏圈子内都不断有新手拥入。有藏友告诉笔者,近一年来,收藏圈的人数至少增加了一倍。各路资金也纷纷流向收藏市场,很多人试图分得一杯羹。就连过去做实业的一些人,也禁不住诱惑,纷纷往这个行业靠拢。曾从事房地产生意的汪先生就是其中一员。

汪先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地产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一再调控,楼市越来越冷,汪先生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有一次他跟一位开画廊的朋友聊起生意上的事,朋友说:“你不如抽些资金投入我们这行啊!现如今,书画作品升值很快,收益一点儿也不比投资房地产差。”多年从事画廊经营的朋友深谙国内书画收藏市场近几年的行情,他举出国内几位画家的作品,仅从2008年以来的市场情况看,史国良的一幅人物画,从原来的2万元/平方尺涨到了10万元/平方尺;何家英的作品,从原来的10万元/平方尺涨到了30万元~50万元/平方尺;范曾的一幅画,从10多万元/平方尺涨到了50万元/平方尺。书画市场急剧升温,投资书画市场的收益也越来越高。朋友的分析让汪先生心动了,随后他从房地产市场抽出大笔资金投入书画收藏市场,收益果然很不错。

利益的诱惑,媒体的渲染,让许多人对收藏行业趋之若鹜;加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心态不当,

“捡漏儿”不成变“打眼”

据坊间估算,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收藏爱好者,其中绝大多数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发财美梦。然而,与这个行业日渐兴盛相伴的,是各种古玩造假乱象,正所谓“一切皆有可能”。不少藏友因心态不当,或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上当受骗时有发生,一不小心便会“捡漏儿”不成变“打眼”,落得个钱财损失、家庭不和的结局。

小路是个北漂“文青”,他的梦想是当一名涉足小说、影视的双栖作家。在北京文化圈里打拼几年后,凭着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小路拿下了几个剧本,并在文学创作之余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生意还不错。紧接着他在四环附近买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并将家乡的妻儿接到北京,生活步入安居乐业的良性轨道。

两年前,小路敏感地发现收藏类电视节目很多,但有关这方面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个冷门。跟一个熟悉的导演沟通后,小路决定写一部关于收藏的剧本,于是到著名的潘家园旧货市场体验生活。很快,他认识了一批古玩收藏界的朋友,其中有藏友、有专家,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古玩贩子。这些形形的人物成了他作品中的角色。

但不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潘家园体验生活半年后,有一天小路无意中遇到一个游商,那人神秘兮兮地从手提袋里掏出一个小纸箱子,然后里三层外三层地剥开,从里面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对盖罐。罐子造型规矩,四匹天马由丁字云纹间隔开来,底部为蕉叶托浪,口部三道弦纹,轻微掉彩,画风为典型明代天马画风;胎薄体轻,釉面光润,透光呈肉红色,底款为“天”字款。仔细把玩后,小路眼前顿时一亮,那不是一般的罐子,像是明代斗彩天马纹盖罐,如果是真的,估价至少200万元。接触收藏市场半年,小路多少对收藏知识有些了解,他意识到自己的财运可能来了,但还是极力按捺住快要蹦到嗓子眼儿的心,假装若无其事地跟那人讨价还价。谈到最后,那人要价4万元,小路不能断定物件是真是假,只出价5000元。生意没能成交。小路为这事患得患失一阵子后就把那对罐子给忘了,但不久,他在一个电视鉴宝节目里又见到了跟那对罐子一模一样的罐子,被专家估价280万元。小路顿时惊呆了,从此像祥林嫂一样逢人便说:“我真该买下那对罐子……”

从此,小路进潘家园的目的彻底改变了,体验生活、创作剧本的意图渐渐淡去。他认为,创作既辛苦,来钱又慢,不如搞收藏利润高。他转而疯狂地想搜宝捡漏儿、囤积古董。只要碰上他认为值钱的东西,即便一掷千金,他眼睛也不眨一下。两年后,小路停止了写作,转让了文化公司,潜心投入收藏业,淘回的“宝贝”堆满了他的两居室,挤走了爱妻娇儿——那套房子和他的生活中已没有了妻儿的容身之地。在规劝无效后,妻子跟他离了婚,带着儿子回了老家。再后来,小路把房子也卖了,用卖房款继续囤货,最后落得只能到朋友的公司打工谋生,仍然整天沉浸在倒卖古董发财的幻想中。

像小路这样做发财梦的藏友不在少数,他们很容易上当受骗。江老板原是做矿产生意的,迷上收藏后,他放下矿产生意不做,一方面走街串巷“捡漏儿”,另一方面在网上疯狂淘“宝”,其中不乏捡回的宝贝,但买的“打眼”货更多。

一次,江老板在路边遇到一个衣着打扮朴实、面相老实憨厚的女人,面前摆放着一件沾满泥土、20厘米见方、形似用玉石雕刻的水牛物件。他上前询问,女人说那是她家里拆老房子拆出来的,因孩子生病没钱医治,才走了一上午山路拿来卖。这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个中年男子说:“这可能是古董吧!”说着便拿起物件一番抚弄,问女人想卖多少钱。女人说:“这可是俺家祖上留下来的,听人说可值钱了,要不是孩子等钱治病,俺说啥也不会卖。您诚心想买,就给个整数,1万块钱吧!”中年男子讨价还价:“2000元差不多。”女人夺回物件可怜巴巴地说:“2000元太少了,刚才有人给6000元我都没卖呢!”中年男子取出钱包里所有的钱,数了数,只有2000元多点,女人坚持不卖,男子只好悻悻地走了。这一幕被江老板看在眼里,那名中年男子走后,他蹲下来仔细端详,发现物件上部是一头玉雕水牛,下部是一只镀金的铜铸底座。水牛卧在镀金铜座上,回首望天,尾成弧形,神态悠然,工艺精湛,酷似清代乾隆年间的水牛玉雕。江老板心里琢磨:要是真的,可价值连城啊!当然,假的可能性更大,但也不排除是真的啊!干收藏这一行,本来就要敢赌,不赌就挣不到大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江老板花3000元捧走了水牛。后来找人鉴定,那个水牛物件价值不超过300元,是一件现代仿品。江老板恍然大悟,自己钻了别人做的“笼子”!

凡是搞过收藏的人,都难免有“打眼”买到假货的经历,可许多人都不愿意承认。就像在某些收藏节目里看到的那样,即使专家明确告诉持“宝”人他收藏的是赝品,但他还是会找出各种理由据理力争,像是自我安慰,实则是自欺欺人。当然,也不排除想为赝品找到下家的居心。

心态平和,

莫让收藏变败家

“即便它是一片沙滩,我也要在沙海里淘金;就算它是一个陷阱,我也要绝处逢生;哪怕它是一个无底深渊,我一定叫它芝麻开门!”这是一位沉迷收藏的诗人道出的古玩迷的心声,它代表了大多数古玩迷被扭曲的心态。

自江苏卫视在全国最早推出收藏栏目《家有宝物》之后,央视、北京卫视、湖南卫视等电视媒体相继推出《天下收藏》《艺术玩家》等收藏类节目,最多时全国鉴宝栏目达50个。有业内人士总结,藏友抱着自己的宝物纷至沓来,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看到收藏市场火爆,藏品能卖大价钱,便开始投资收藏品,期盼超值回报;二是家里有些老东西,看了鉴宝类节目后有了些粗浅的认识,拿来请专家评判,说不定能“一夜暴富”;三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开始收集中意的藏品,边学习,边淘宝。资深古董收藏家李旭明认为,收藏鉴宝类节目将一大批人引进了收藏市场,让大家更关注历史和文化,但要警惕对那种式收藏的过度渲染,文物收藏过热很可能导致一种畸形与病态的社会心理。

在古玩市场,有些不法商贩,正是利用藏家的这种一夜暴富的投机心态,以及买主对文物艺术品知识了解不深、市场经验不足的弱点,大肆向他们推销赝品、仿品以牟取暴利。如今古董复制和造假行业已经瞄准这个市场,造假技术更新换代,达到了非常专业的境地。有的造假者造出来的“古董”,甚至连专家都会看走眼。还有一些不良专家和节目,原本就是给这些假货做托儿的。更有恶劣的,节目制作者或专家跟持宝人相勾结,将赝品说成真品,欺骗其他藏家,因此而闹上法庭的事也曾经发生过。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本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高雅行为,但如果没有健康的怡情养性的心态,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鉴别能力,整天等着天上掉馅饼,到头来只会让收藏成败家。

对此,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给民间收藏者应注意的事项总结了“十四不要”。一是量力而行。要摸一摸自己的家底儿,明确自己的主藏品种和兼藏品种,不要什么都收藏,超过经济实力搞收藏。二是不熟不藏。不要涉足不熟悉的收藏领域。三是切忌冲动。要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多看、多问、多想,不要因一时冲动购买高价藏品,特别是自己看不懂的藏品。四是切忌“批发”。不要一次大量购买同一种藏品。五是不轻信故事。不要轻信文物商贩编造的动人故事或托儿的鬼话,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作出独立判断。六是“平嘢”(便宜)无好。俗话说,只有买错的,没有卖错的。不要幻想用低价购买到珍稀品。七是少买低档藏品。不要购买市场上过多的低档藏品。八是质优仿品也有升值潜力。不要轻视仿品和复制品,因为一件好的仿品,既可以做学习对照标本,过若干年之后也会升值。九是先问价再端详。不要不问价就拿来看,以防失手损坏器物,卖家漫天要价索赔。十是灯下不看货。不要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看器物,看货最好在自然光下进行。十一是眼见未必为真。不要相信“眼见为真”。有的人以为亲眼看见在墓地现场挖出来的东西就是“真品”,其实这些很可能是专门引贪心者上当的“陷阱”,俗称“埋地雷”。十二是人生地不熟易上当。不要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淘宝,要小心“挨宰”。十三是传递器物要小心。不要粗心大意传递器物,以确保器物交接安全。十四是不要购买非法文物。

当然,玩收藏最重要的还是心态。在收藏圈里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马先生表现出一种担忧:“盲目跟风、曲解收藏含义,是目前收藏界的一个误区。”藏家要有一颗平常心,兼具怡情鉴赏与投资保值的双重心态。就像开古玩店的陈小姐所说的:“搞收藏,首先培养的是一种雅兴,其次才是一种投资。心态好了,兴许哪天好运气就来了。”此外,随着收藏群体的不断壮大,收藏市场不断升温,媒体应担负起社会责任,对收藏类节目进行严格监督;各地收藏协会也应积极筹办正规交易会,适时举办一些辅导讲座,对老百姓的收藏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上一篇:徐帆:表演上,我很较劲 下一篇:性情“团长”韩红:奶奶是我人生路上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