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山区女童教育”

时间:2022-09-28 02:33:05

浅议“山区女童教育”

摘 要:女童教育是一个令世界关注的、国际的、普遍的问题,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和限制,我国女童教育目前还处在发展的低峰时期。

关键词:女童教育;观念;学习意识;挑战;心理教育;评价机制;课程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山区女童教育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客观条件对山区女童教育有哪方面的影响?山区女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还受哪些方面的限制?我们如何克服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山区女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方法

(一)分析法

1.国际及国内环境

当前,我们正处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历史时期,这就为发展我区南部山区女童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南部山区女童教育的特殊性仍然会继续存在,山区女童受完五年教育及往后的学习还会存在严重困难。山区女童教育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山区女童教育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仅要从女童生存需求出发,学会生存技能,而且要从新世纪人口素质的要求出发,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2.我国的具体现状和措施

(1)通过社区教育,让社区的妇女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地位,了解我国法律对妇女社会地位的相关规定。

(2)在当地的村委会及相关领导阶层中,应当有一定的妇女参加。

(3)破除旧的、传统的封建思想和观念。

(二)调查法

1.抓机遇,迎接新的生存危机,树立学习的意识

(1)生存是根本,发展是出路,无生存,难以谈发展。“贫困不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改变贫困必须从根本上做起,这就是人的发展,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的发展。”

(2)面临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应该借政府政策方面的倾向,选拔出一批思想开放、有闯劲的“山区女精英”尝试外出打工,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山区农村,以她们为“龙头”带领山区女童一批一批地走出大山。

2.加强学校女童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她们的内心深处

(1)从心理减负入手,架起师生爱的桥梁

由于家庭的背景不同、所接触的环境和人群不同,山区女童势必在心理变化、行为表现上与城市的孩子有所区别。平时这些孩子穿着不整洁,不讲究卫生,常受到别的孩子的歧视,由此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班主任只有尊重、理解他们,实施人文关怀,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用爱心浇灌爱心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工作的核心,这其中“爱”便是根本。

3.重视课堂教学评价,使女童教育教学正规化、科学化

众所周知,教学内容易改,教学理念难变,教学方式易改,评价方式难变。目前,课堂教学评价问题主要有:

(1)评价的主体多元参与机制尚未规范

(2)评价理念尚未得到彻底改变

传统教学评价的观念痕迹仍然很重。这可能是一个核心问题,因为,课堂教学评价不仅影响到教学发展方向,同时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能力的发展和专业自我的形成。目前,无论是自评还是他评,在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作用和应负有的责任上,表现出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另外,对评价的参照把握不明确,更多地注重细枝末节而忘记了新课程的“灵魂”。如很多教师仍然认为只要知识、课堂的结构、课堂形式“活”就是好课。

(三)访谈法

1.心理教育机制跟不上女童教育的发展

目前,学校心理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在师范类院校中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但理论性较强,实际应用较困难,且由于时间关系逐渐遗忘

(2)辅导机构并不健全,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处,领导对此态度冷漠

(3)评价导向上未能体现心理教育的内容

(4)我国科层化界限分明,人力资源分配上缺乏合理性

基于上述问题,许多学校心理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2.几点建议

(1)要提高认识

心理教育是女童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人性发展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要张扬人之心力、人之潜能、人之德行。”“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同时学校心理教育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打破原来将心理教育与德育工作分界甚至对立的局面,让心理教育工作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教学的点滴当中。

(2)近年来,心理教育的人性化走向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很强的实践意义

发展心理辅导强调预防性、教育性、发展已引起广大学校的关注,我区在这方面还很薄弱。要使女童教育有所发展,女童的心理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研究及分析,我区的女童教育目前还存在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如:历史的原因,宗教方面的原因及家庭背景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女童教育的发展。

地域环境、社会观念、课程评价对女童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还有着一定的制约。

(作者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三河中学)

上一篇: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英语教学 下一篇:如何提高解剖学教学适应临床护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