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正能量”,打造最美经济课堂

时间:2022-09-28 12:28:09

传递“正能量”,打造最美经济课堂

摘 要:近年来,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频发,人们在反思问题症结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形成了舆论的“恶”倾向,经济活动参与者被贴上了“道德败坏”的标签,其社会认可度在降低、自我成就感在淡化。因此,在追求“真”“善”“美”的经济课堂中,要始终坚持“正能量”的传递,让学生直观感受经济之利好,设身处地地反思经济之觞,悉心引导并呵护学生对经济活动及其参与者的丝丝感恩和敬畏,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志向。

关键词:经济生活;正能量;德育

“假羊肉”“速成鸡”“毒生姜”一再刺激着国人本已脆弱的饮食神经,PM2.5、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不断考验着世人的身体机能。每每谈及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症结时,我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归结为政府主管部门的不作为或无作为,归结为无良商贩、黑心企业的唯利是图,无不咬牙切齿。似乎一时间,所有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被贴上了“道德败坏”的标签,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社会认可度在降低、自我成就感在淡化;反映在未来经济活动参与者的青少年身上,则表现为轻工贬商倾向明显,对将来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兴趣不浓、至少不以此为荣。据不完全统计,青少年直接从事经济活动的职业比例较低。如此的社会舆论氛围是对经济活动的一种误解和伤害,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亟需正名。因此,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在完成具体的经济学科知识讲授任务以外,还必须承担起德育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面对市场经济、全球化、网络文化、价值多元、生态建设、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新的经济生态环境及变化,引导学生在分析经济现象、参与经济活动中感受“正能量”,逐步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志向。

一、频发经济问题中反思“经济理性”,发挥德育的经济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在感受经济理性带来的巨大福祉的同时,也承受着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负面事件的煎熬。究其根源,很长一段时间,经济理性都被狭隘地理解为GDP理性,即一切都是为了GDP的增长,现存的所有问题都会随着GDP的增长而得到解决,甚至还宣称,道德虚无主义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乎,“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就被理解为不择手段捞钱。不择手段捞钱必然不讲法律道德,必然导致坑蒙拐骗横行、假冒伪劣充斥,投机垄断。在这里,法制与道德准则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有要不要遵守的不同,而不是自觉遵守与不自觉遵守的区别。

我们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用其“看不见的手”及时有效地调配着资源,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然而,事物是具有两面性的。面对市场调节的弊端,我们认识到:市场经济不是天然的道德经济,当然也不是天然的不道德经济。面对经济理性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我们必须发挥德育的经济功能来加以弥补,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受教育者自我提高道德素质的活动在经济领域中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它主要表现为“发展人的精神力和帮助人掌握处理生产过程和经济活动过程中关系的行为规范,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如,在《公司的经营与发展》的教学中,笔者在出示“假羊肉”“速成鸡”等材料后,并没有简单地去问:“诚实守信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而是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食品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其原因主要有哪些?”“在假羊肉、速成鸡的制作、营销、使用过程中哪些人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使用假羊肉、速成鸡已成为行业公开秘密的情况下,厂商诚信经营可能会损害自身利益,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通过对上述经济问题的反思,学生不仅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经济根源,还从市场经济的自发性、食品检测技术、食品安全监督制度、技术人员的良心、政府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及企业诚信意识的淡薄等方面对问题症结加以分析。通过设身处地地反思,将自己置于其中,强化了政府官员、企业家、社会公民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岗位,坚守道德底线的道德观念。“诚信”“责任”已不仅仅是用来谴责唯利是图企业和见利忘义个人的道德工具,更内化为学生理性的道德信念,为学生未来从事经济活动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二、鲜活经济活动中揭示经济规律,打造“真”“善”课堂

经济理性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其强调经济行为的个人性、自利性,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在通常情况下,“经济人”自利的理意味着对“伦理相关”的动机观的断然拒绝。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人们的经济行为并不完全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方式行事,相反,带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这就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远比经济理论模型来得复杂、鲜活。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借助经济热点话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明辨是非,全面真实地展现经济活动和事件本身,不做偏光镜,打造“真”“善”课堂。下面就介绍几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恩格尔系数等经济指标的现实意义

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涉及了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消费对GDP贡献率等经济指标,对于宏观上把握经济运行状况具有积极意义。但经济指标本身并不能全面反映问题实质。以恩格尔系数为例,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越小,表明消费结构越完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越高。为此,我列举了两组数据:A家庭年家庭消费总支出为30 000元,食品支出为10 000元,恩格尔系数为0.33;B家庭年家庭消费总支出为10 000元,食品支出为2 800元,恩格尔系数为

0.28。由此得出结论:A家庭的生活水平低于B家庭,而事实恰恰相反。同样,我又列举了两组数据:中国某家庭年家庭消费总支出为30 000元,教育支出为20 000元,食品支出为6 000元,恩格尔系数为0.2;西方某家庭年家庭消费总支出为30 000元,教育支出为8 000元,食品支出为10 000元,恩格尔系数为0.33。由此也应该得出结论:该中国家庭的生活水平要高于该西方家庭,而事实也依然相反。

通过数据比对,让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恩格尔系数等经济指标的适用范围,还原经济指标的现实意义;也明白了地区差异、中西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的不同等因素对恩格尔系数的影响,更加明确了我国仍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增强学生的危

机感和使命感。

案例二:抗击雅安地震,企业在行动

正如前文所述,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事件、行业垄断等将经济活动主体――企业推至风口浪尖,唯利是图、无视社会责任成了企业的代名词,似乎给人一种错觉:满城尽是无良企业。身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正视这一可怕的舆论倾向

并极力予以扭转。如,在讲授“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时,笔者首先展示了在雅安地震后我国企业在行动的材料:

中国移动:继对雅安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移动用户通话、短信费用全免之后,中国移动再免三县数据流量费用,实现通信费用全免。目前中国移动已在雅安灾区群众较为集中的区域设立了20个便民服务点,投入帐篷300顶、充电宝500个、充电器3000个,设置平安电话50部,并配备多台柴油机和必要生活用具,为群众免费提供“报平安电话”、手机充电、充值、饮用水、创可贴等服务,目前已为280余人次提供报平安电话。

广药王老吉: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发生当天,广药王老吉第一时间做出应对,迅速调集300万款物前往灾区,送去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支持;4月21日至23日,又前后送去两批救灾物资前往雅安;4月24日广药集团报名献血900多人、报名参加灾区援建志愿者700多人。

……

学生对雅安地震后我国企业的举动所感动,涉及企业的形象得到正面回应。笔者深知这还远远不够。果不其然,在笔者投影出各企业救灾捐款金额时,得到却又是一片欷:××公司规模那么大,一年赚这么多钱,就捐这么点,以后不买它了!××企业好样的,规模不大,捐的不少……对此,我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捐款金额的大小能否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有无社会责任感的唯一标志,甚至成为影响消费者经济行为的重要依据?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切中了社会舆论的“恶”倾向,使学生意识到将自愿的捐款行为上升到关系“爱国”“恤民”的高度,甚至进行狭隘的道德谴责,既违背经济规律,也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通过扭转舆论“恶”倾向,传递正能量,彰显经济课堂之“善”。

三、激烈经济冲突中规范经济行为,打造最“美”课堂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对鲜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往往很难简单地用是与非、善与恶去评价,尤其是在道德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能否将尊重经济规律和坚守道德责任有机结合起来,理性做出判断和取舍,就成了思想政治课程《经济生活》重要的德育目标。笔者曾就几个话题抛给学生进行过探讨:

话题1: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一般来说,价格上涨,获利增多,商品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反之,缩小生产规模。也就是说,在市场调节下,各种生产要素会随着获利的变化而流入或流出该生产领域。这本身无可厚非,学生也很容易理解。但该问题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潜在冲突。为此,笔者创设情境,让学生以企业经营者的身份去思考、去决策:(1)如果某商品的生产获利增多,你会怎么做?(2)如果考虑市场调节的滞后性、盲目性等弊端呢,你又会怎么做?(3)面对忽好忽坏的市场情况,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你会怎么做?经过一番思考和讨论,学生明白了:作为企业经营者,专注某一行业或某一商品的生产,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来提升劳动生产率,远比投机行为来得可靠得多;前者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国民经

济的健康发展。

紧接着又结合当前实业疲软的现状和美国次贷危机的产生原因,借用2013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继续加以引导:

王某手中有现金30万元,本来想用这笔钱扩大再生产,预期年收益率为10%。王某妻子认为,现在房价每年也会上涨10%,可以再从银行贷款70万元买一套价值100万元的房产进行投资(假定银行贷款年利率为6%,且利息一年后一次性支付)。经考虑,王某采纳了妻子的建议进行房产投资。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0~11题。

10.王某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是因为在不考虑税费等因素的情况下,买房比扩大再生产投资(选项略)。

11.如果王某购买房产而不进行扩大再生产投资的行为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将会导致(选项略)。

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投资意向上,虽说后者收益稍高,但从经济风险角度,前者显得更为稳妥。如此,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兼顾国家利益的平衡上,学生心中已经有了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话题2:维权困境

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五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内容时,我以小李求职为故事主线创设情境,开展课堂教学:

因近来公司业务非常繁忙,小李经常加班加点,都没有休息时间了,更可气的是连应该要支付的加班工资也不给,经理的理由是新人就应该要多做点。公司给那些资格老的员工办理了社会保险,还送他们去参加工业设计方面的培训,小李因为是新人就不在公

司的考虑之列。

1.小李很是郁闷,“尽让活尽义务,我的权利在哪里”?

2.小李的哪些权利受到了损害?该怎么办?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组讨论等方式,得出相关结论,教学任务本已经完成,但笔者认为德育目标仍有空间。于是,又抛出难题:

根据我们同学的建议,小李向有关部门反映甚至向法院,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结果是:

公司通知小李去领取加班工资,并向小李进行口头道歉。同时,告知小李以后可以不用加班了,也不用上班了。

小李傻了……

如果你是小李,可以重新选择的话,你是选择维权还是不维

权?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此的故事结局,学生大呼想不到,并陷入两难境地:如果说话题1中企业经营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可以作出让步以兼顾国家利益值得称赞的话,那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者,在面对失业危险甚至生存困难时,能否作出同样的判断和抉择?学生进行激烈思想斗争的同时,我又适时地加以引导:如果大家都不维权,又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激烈的课堂争辩之后,以高呼维权结束了本课内容,维权困境已不复存在。

面对经济理性,我们既不能奉若神灵,盲目推崇,无视除经济以外的其他;也不要视若梦魇,全盘否定,惟恐避之不及。面对经济问题或事件,我们既要看到其产生的客观市场经济根源,更要认识到道德观念、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在追求“真”“善”“美”的经济课堂中,要始终坚持“正能量”的传递,让学生直观感受经济之利好,设身处地地反思经济之觞,悉心引导并呵护学生对经济活动及其参与者丝丝感恩和敬畏,以“经济”为本,以“经济”

为荣。

参考文献:

[1]陈世清.经济理性与经济学理性[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9.

[2]梁吉.对德育经济功能的几点认识[J].教育探索,2004(1):86.

[3]袁元,郑航.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0).

[4]马晓栋,赵海林.从经济理性到道德理性[J].商场现代化,2008(11):366.

上一篇:怎样让课外阅读更有效 下一篇:口译记忆力训练法对听力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