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实践中学数学

时间:2022-09-28 12:01:09

在生活实践中学数学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论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小学二年级对于米与厘米的学习,就是对此理念的最好阐释。

关键词:实践;数学;兴趣

学习“长度单位厘米、米”时,学生即便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了解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旦应用于生活实际,准确使用这两个长度单位,学生就很踌躇。很多物体在头脑中还没有清晰的影像,实际长度有多长,用怎样的数字加上长度单位来表示感到很茫然。本单元教学只需几课时完成,要想让学生熟练运用长度单位厘米、米来表示物体的具体长度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判断、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外,还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生活中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验、猜测、论证、推理与交流学习长度知识。

一、激发兴趣,促进其乐于动手操作,感知长度概念

某件物体有多长、多高,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很困难,必须要借助测量工具实际测量才能准确知道其长度,因此,新课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感知1厘米与1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感知物体的长度的概念。如,量铅笔、文具盒、课桌椅、黑板、教室等长度,通过亲身经历,体会理解具体事物的长度。

二、锻炼学生将看到物体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影像

首先让学生注意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物体,当听到物体名称后,能在头脑中浮现清晰的影像:多长、多高、多大。并把头脑中的物体长度画下来,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用数字和长度单位准确表示其长度,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把物体的长度或两点间的距离在头脑中形成影像,建立长短大小的概念,感知物体的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与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三、把课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学生学会了测量,知道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外延伸题,如,量自己的身高、父母的身高,量自己家使用的筷子有多长、凳子有多高、房子有多长多高、院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学校与家之间的距离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物体长度,先根据已有的经验估量一下,然后动手测量,找出误差的原因,进行修正,然后利用一定时间进行汇报交流,谈体会,真正形成技能。

四、除了用测量工具外,还可以用多种方法测量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通过让学生知道身体某些部位的长度,如,每个手指的长、臂长、两手分开拇指与中指之间的长、臂展的长度、步子的平均长度等,与相应的物体比对,估测其长度,训练学生离开测量工具时判断物体长度或两点间距离的敏捷性,以备没有测量工具时能大致测量物体长度以及较远的两点之间距离的长度。

经常的有目的、有连续性的训练,学生就会形成测量长度的能力,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方法经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不至于遇到此类问题显得束手无策。学生观察、操作实践的过程也是探究的过程,坚持下去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在以后的学习中,会自觉通过方法的迁移,为学习重量、面积、体积等数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双岗镇小学校)

上一篇:养成教育注重实效性 下一篇:“懒惰”需要智慧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