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9-27 10:49:56

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人、财、信息等各种资源。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如何将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保证中原经济区顺利建设的重要课题。只有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才能推动河南省人力资源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河南省;人力资源;体制机制

一、河南省人口资源现状分析

1.河南省乡村人口比例比较高,2012年统计结果显示,比全国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河南省面临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如何把人口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这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促进乡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对加快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2.河南省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全国水平相比有需要提高的地方,2012年统计结果显示,在每10万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少于全国2914人。人口受教育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人口素质的提高必将提升河南省的综合竞争力。

3.河南省人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情况需要调整,2012年统计结果显示,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例较高,高于全国水平8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例较低,低于全国水平8个百分点。只有通过河南省人力资源体制机制的调整,带动第一产业人口向第三产业人口的转移,才能推动中原经济区的总体发展。

河南省人力资源的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同时也是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上升空间,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以人力资源的提升带动河南省的发展,促进中原经济区的建设。

二、河南省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评价标准问题分析

1.社会政治道德标准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必须遵循基本的社会法律道德标准。基本要求是热爱国家和人民,心系工作区域的发展,遵守法律,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进取心,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2.基本工作能力标准

具有符合所从事工作要求的基本身体条件,一定的身体条件是开展工作的基本保证。这一标准可以分为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身体方面包括:身体相对健康,符合从事工作的身体要求,能相对独立地开展所承担的工作,并与他人相互配合完成工作任务。心理方面包括:心理健康,对待工作有热情、自信,热爱生活和工作,有较为坚强的意志力,有主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3.社会分工与协作标准

社会分工与协作是社会的必然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进一步深化。作为评价标准,首先要求个人应该对自我有客观的评价,对自身有明确的定位,并积极参与社会分工,在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帮助下在自己最擅长、最适合的岗位从事工作。社会的发展需要分工和协作的密切配合,一个合格的从业人员还应该有较好的与他人配合协作的愿望和能力:一是愿意与他人协作,不孤僻,不离群;二是掌握与他人的协作方法,即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方法。在分工与协作中找到人生价值,同时带来社会价值的增值。

4.社会实践标准

社会企业检验人的标准有时也较为单一,就是能够为社会企业带来价值和利润。一个人要想为社会企业带来价值,需要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努力钻研本行业的探索精神、不怕困难的拼搏精神,更多的是平凡工作的坚守精神。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因工作的性质、内容不同,工作会有很大差别,但掌握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依靠多种精神的凝聚,再结合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是完成工作的基本保障。

5.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标准

随着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在不断进步。就工作环境而言,仪器设备在不断更新,工作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程度也在加剧,各种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为了应对社会的变迁,人也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适应,所以再学习能力是评价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标准要求人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在学习中获得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6.必要的受教育经历

虽然学历(学力)不能等同于工作能力,但适当的学习经历和能力是提高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有利条件。根据统计数据,河南每10万人中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为39925人,接受过高中和中专教育的为12423人,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为6016人,合计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共为58364人,还不足总人数的60%。但这个统计数据中包含了数量较多的老年人,他们的社会贡献力在消退;还有未接受教育和正在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的经历是必然上升的。合格的人力资源的一个标准是在接受了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通过学校教育、社会短训和自学等多种途径获得更多的学历(学力)的人群。

三、从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的基本途径分析

1.职业教育是最主要途径

根据对世界上主要国家的发展实践研究分析,没有经过开发的低质人口资源,不能被称为财富,甚至还可能成为区域发展的负担。只有经过开发的人力资源,拥有了较为健康的身体和掌握了必要的文化知识,具备了熟练的劳动技能之后,才能被称为重要财富,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不仅在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提高人民基本素质、促进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职业教育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最主要贡献是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目前实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所急需的。职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 使不同区域的学术型、技术型人才和中高级专业人才、初级专业人才保持一个比较科学的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才浪费现象, 使区域的人力资源能够构成一个结构合理、效率高的社会群体,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开发。

2.社会培训以及短训是次要途径

除了正常的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的途径就是各种社会培训和短训。通过培训,能在短期内提升普通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可以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对人力资源进行短期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一些短期可以掌握的实践技能。这类培训可以以促进就业和创业为主线,以职业教育攻坚、全民技能振兴和全民创业为重点,强化各类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的技能素质。

3.自主学习是必要的辅助途径

在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必要辅助途径。广大社会群体可以通过购买书籍、参加网络课程的学习、向别人请教等多种途径学习专业和行业知识。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修建图书馆、自修室等为自学提供场所和必要的支持,为自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自主学习在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方面的必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江,吴玉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彭朝晖,杨开忠.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5.

[3]董玉芬.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J].现代经济探讨.2008,(1).

[4]董克用.论政府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3).

[5]胡巧娅,陈冬梅.浅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对策[J].特区经济,2009,(5).

责编:一 萧

上一篇:宁静养生心神专 下一篇:肾 人体的先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