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

时间:2022-09-27 10:12:08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促进软件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是人才。目前,我国软件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还不能适应国家软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软件人才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正成为我国软件产业振兴的瓶颈。

高等院校在软件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令人尴尬的是,尽管社会需求量极大,每年毕业的学生不多,但许多软件企业却反映招聘不到合适的软件人才,从而造成一部分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高校应届毕业生与企业需要的人才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企业需要有实际经验、不用培训或经过短期培训就能适应工作的软件人才,而我国高校毕业生大多缺乏实战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所学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到企业工作后大都需要半年或更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工作,无形中给企业增加了成本。因此,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软件人才是当前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年多来,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立足实际,明确目标,积极发展,开拓创新,规范管理,坚持“依托优势、改革创新、面向需求、多元合作、质量第一、打造品牌”的发展方针,积极探索与实践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在缩小高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与企业要求的距离或实现无缝联接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根据企业需求和技术演进,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层次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为使人才培养方案能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受很多因素影响,如学校的层次、规模;学科的发展状况;学科的特点;面向的行业、领域;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学生主要就业去向等,校与校之间不能盲目攀比或照搬。其次,要确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为软件人才的高中端,即少部分为塔尖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科学及软件理论的研究工作,而大部分为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位于理想软件人才金字塔结构的中上端,主要从事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等。实用性体现实用技能,复合型体现知识结构,国际化体现竞争能力。

为使培养的软件人才适应企业需求,在满足基本教育规律、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一定要充分考虑企业的需求,要做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坚持校企合作,坚持科学培养。为此学院建立了企业人才需求征集制度,每年通过走访企业、院企座谈、函发需求征询单等方式向企业广泛征集企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信息。之后学院组织专家根据企业、领域需求及技术演进,参考国内外相关课程设置,遵循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五个基本原则,制定或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灵活课程体系和动态教学计划。整个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出: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开拓意志、适应时展要求的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的高级软件人才;培养具备“六个能力”,即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创新的能力,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培养具有“三种精神”,即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二、坚持改革与创新,务实构建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此,学院坚持产学研结合,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为主线,创建了一个与企业实际需求有效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1.加大实验学时比例,在课程实验中引入企业实际项目实例

我们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学时比例,理论教学精讲,实验教学多练,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建立企业实际项目库,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为背景,科学设置实验题目,通过实验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软件开发综合训练

我们引进软件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结合实际项目进行软件开发综合训练。软件开发实训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进行,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进行指导,通过软件开发实训既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同时又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毕业设计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到企业实习基地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进行知识综合运用的重要教学阶段。我们改革传统的毕业设计模式,要求学生必须到实习基地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建立了包括实习双选、前期培训、过程管理、规范答辩、实习基地评价等完备的毕业设计实施体系。通过该体系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实习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独立解决实习企业某个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的适应期;能够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某类软件项目开发的方法和技术,并力争有所创新;能够学习企业中的管理流程、交流技巧和工作方式,学习优秀软件企业的企业文化。

4.丰富学生第二课堂,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计算机学科知识结构的急速更新使得教学内容的取舍是许多培养方案制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要想真正培养实用性人才,就必须注重课上和课下的互动、互补。为此,我们依据企业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在学生中设立了软件俱乐部和若干科技创新团队,从设备、场地、资金、指导教师等方面予以支持,让学生自行组合、自行管理、自行设计、自行开发,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经学院确认的国际知名IT认证项目,对通过者给予学分和资金的奖励,力争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消化、理解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

三、坚持校企合作,把企业引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

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离开了企业的参与,软件学院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以往企业总是站在人才培养线的末端,对学校培养出的人才指责批评,现在我们需要把企业引入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来,从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践环节等多方面聘请企业参与,使企业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参与,最后达到全面接收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企业认识到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所带来的好处,比如企业与高校合作,可为企业或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补充源泉,避免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恶性人才竞争;可减少企业项目研发的投入风险;可弥补企业开发人员的不足;可节约企业的开发成本;可进行前瞻性研究,保持企业产品生命力等等。而高校与企业合作,可获得企业的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 引进企业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企业师资库;

* 引进一些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联合培养学生;

* 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所;

* 建立企业实践基地,选派学生到企业做实际课题;

* 建立企业实际项目库,让学生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发进行开发综合训练;

* 与特色企业联合,设立学生培养方向;

* 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

通过这些合作模式,使企业和高校在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出了各自优势,不仅对学生实际技能培养有好处,而且也对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促进和加强作用,为企业优秀人才参与教学和输送学生到企业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搭建了一座桥梁。

四、坚持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软件高级人才

教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构建了一个与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在该体系中,除建立领导听课、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教学质量评价等制度外,还引入了企业参与的评价机制,有效地保证了适应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培养质量。

三年多的实践证明,我院所培养出的学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已毕业的两届学生就业率达到100%。东软集团曾评价说:东大软件学院培养的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良好的开发技术和技能,熟悉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软件项目开发经验,能够很快适应公司安排的工作。毕业生对学院评价为:我们感觉学校开设的课程都非常有用,在学校进行的项目实践对我们工作非常有帮助,通过项目实践使我们熟悉软件项目开发流程,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获得了实践技能。我们能够很快胜任公司安排的工作。

另外,我们的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培养体系2004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多次在省级、国家级会议上进行经验发言,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建设,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企业需求为输入、以适应企业需求的合格软件人才为输出的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体系。

上一篇:C语言程序设计中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学习 下一篇:设计性实践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