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音乐剧《宝莱坞歌舞盛宴》的六个关键词

时间:2022-09-27 08:54:57

印度音乐剧《宝莱坞歌舞盛宴》的六个关键词

印度音乐剧《宝莱坞歌舞盛宴》由Sanjoy Roy编剧导演,Sharupa Duita制作,并由Gilles Chuyen担任艺术总监及编舞。全剧像是一部真人现场版的宝莱坞电影,围绕着一些关于爱与激情与复仇的故事展开。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宝莱坞歌舞盛宴》团队平均每年都会在十余个国家举办二十余场音乐会,足迹遍布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日本、以色列、南非等等,获得了世界的喝彩。2015年11月5日,这部出色的音乐剧也终于要在上海大剧院与爱乐者们相见了。现在,不论你是世界音乐的乐迷、宝莱坞电影的忠实观众、印度文化和哲学理念的信徒,还是去过或者要去印度旅行的背包客,抑或者你根本对印度一无所知,你都可以带上以下六个关键词,走近这部音乐剧,走近灿烂神秘的印度世界。

两个背景关键词

在出发前请带上“宝莱坞”和“重写本”这两个词,它们对于印度社会和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指代和概括意义。 《宝莱坞歌舞盛宴》海报

宝莱坞

宝莱坞是对位于印度孟买电影基地的印地语电影产业的别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基地之一。“宝莱坞”一词的由来是受到美国电影产业“好莱坞”的影响,印度人将“好莱坞”(Hollywood)开头的字母“H”换成了本国电影之都孟买(Bombay)的首字母“B”,也就将“好莱坞”变成了“宝莱坞”。宝莱坞对印度以至整个南亚次大陆、阿拉伯地区、东南亚各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输出传播到世界各地。宝莱坞巨大的名声也时常让人们误以为宝莱坞指的就是所有的印度电影,而实际上,它只代表部分印度电影产业。在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辉煌低迷过后,“宝莱坞”已然发展成为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越发成为了印度歌舞电影的代名词。“宝莱坞”影视、戏剧作品除了有华丽的服装配饰、贯穿全剧的歌舞表演和戏剧性的剧情等程式性的布局之外,还具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重写本。

重写本

简单地讲,重写本(Palimpsest)即是“融合”的意思,它通常指的是用来反复书写的羊皮纸――原来的文字仍然在上面,但是又被后来的文字一层层覆盖了,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结果。从它的内涵来看,这关系到东西、古今、形式等结合问题。这个词被用来指代印度文化,或者说是印度音乐、戏剧文化的特点,真是再适合不过了。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印度前总理尼赫鲁也曾用“重写本”这个词作为印度文化的代名词。

应该说在印度的土地上,产生文化的“重写”特点并不是偶然的。印度人口和地域面积的比例相当于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和中国的和新疆加起来差不多的二百九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那么狭小的地方,却拥有十五种官方语言和五千年的历史,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这种“重写”效应产生影响的要素。而“重写”特征在印度戏剧、影视作品的指代词“Masala”当中也同样能找到参照,“Masala”是印地语混和香料的意思,暗示着这些戏剧影视作品如香料一样,也是各种东西的混和体。

四个解读关键词

在有了前面的铺垫之后,我们再来理解这部音乐剧就会变得容易很多,对《宝莱坞歌舞盛宴》的欣赏和解读可以分为视觉和思考两个方面,而这两者所包含的要素常常也是混杂在一起的。

程式化剧情

通俗性的格调、花前月下的情侣、历经磨难的爱情、心怀阴谋的恶人、英雄救美的桥段、沦落风尘的善良女子、失散已久的亲人、戏剧性的命运转折,突如其来的巧合、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没错,这就是宝莱坞式的剧情,它有很多程式化的成分,有时甚至显得有点怪诞离谱、故弄玄虚,但毫不违和,因为那就是宝莱坞,那就是印度。

《宝莱坞歌舞盛宴》中也处处体现着这种宝莱坞式的剧情模式。亲密无间的挚友Veeru和Jai,分享着他们的欢乐和悲伤。在色彩斑斓的胡里节上,他们遇到了美丽的Anjali,这让Jai的生活从此变得不一样了。而心怀恶意的反面人物Don则想尽办法分开男女主角Anjali和Jai,他先是抓走了Anjali,但是Jai和Veeru将其救出。Jai和Anjali在寺庙里举行了盛大的婚礼,Don闻讯后很不开心,一场战斗爆发了。Don的愤怒驱使他将Jai打死才休手,正义的朋友们全力反抗,打败了Don和他的手下,并救出了Veeru和Anjali。人们对Jai的死感到很震惊,在一片伤怀中为他举办了葬礼,当游行的队伍向前移动的时候,Jai从昏迷中苏醒了过来,大家都一同庆祝这个圆满的结局。全剧在歌舞、争斗和对抗当中歌颂了爱和生命,恢弘的制作带给观众一场超脱现实的艺术享受。

印度戏剧影视作品之所以会有这些固定化的、浪漫主义的,甚至有些诸如“起死回生”之类不切实际的剧情出现,首先是因为在印度人看来,观看表演的过程不仅是放松休闲的过程,更是逃避现实压力、实现心中梦想的过程。在印度这个有着丰富玄思和冥想传统的国度,戏剧作品无疑是构筑梦想的最好媒介,任何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象都能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忘记了森严的种姓制度,拉近了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距离,也缩小了人与人内心之间的隔阂。

另外,印度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宗教大国,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和耆那教等六大宗教的文化与色彩渗透在印度人生活和思想的各个领域,构成了印度人精神空间的核心。无孔不入的宗教因素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探讨人与超自然力量的关系,以及追求人与某种虚幻之间存在的联系。《宝莱坞歌舞盛宴》虽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作的,但印度的艺术创作在真实世界之外总还留有一个巨大的假想世界。在这个空间里,人物角色被塑造去完成一些现实中不可实现的事情。这种梦幻般的文化仪式和超感的体验与宗教活动有着某种相似的特征,即通过追求虚无缥缈的境界达到某种心灵慰藉。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也符合印度教文化“梵我合一”的理念: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观众与戏剧作者双方带着各自的生命视野进行交流,表演本身成为一种具有想象性补偿功能的梦幻机制,最终观众克服自身视野的局限而与戏剧主体相融合,达到一种全新视野的建构。

歌舞性叙事

新世纪前后,“三段歌舞,六首歌曲,一个明星”就是宝莱坞电影的缩影,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但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歌舞在宝莱坞电影当中的巨大分量。《宝莱坞歌舞盛宴》与宝莱坞电影一样,也集结了三十多位著名的音乐家、歌唱家和舞蹈家,带来了一场盛大的歌舞秀。

其中,著名的民间艺术家Hailing来自拉贾斯坦,Nathoo表演印度民间鼓,Nagaras和Chugge是很有才华的民谣歌手,同时也表演口弦和打击乐器。Shambhu是印度最好的乐队之一,他们表演吉他以增强宝莱坞音乐的节奏感。精湛的舞蹈编排和高难度的舞蹈动作带来了华丽的色彩和异国情调,穿插在壮观的战斗、催人泪下的爱情和闪烁的梦幻氛围之中,印度北方受伊斯兰教影响发展的卡塔克(Kathak)舞、南方受印度教影响的婆罗多舞(Bharatnatyam)等传统舞,以及西方优雅的芭蕾舞、流行动感的爵士舞和肚皮舞等现代舞自然地衔接在一起。舞台上传统的民间艺人和出色的古典音乐表演艺术家仍旧传承着最正统的印度音乐舞蹈文化,而在印度传统乐器上演奏现代的曲调,甚至启用现代数字技术制作歌舞场景,增加摇滚、说唱电子乐、嘻哈等现代元素,也是剧中惯用的手法。可以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歌舞配乐,而是一种用歌舞来进行叙事、补充故事发展的特色和形式。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歌舞表演穿插在印度戏剧影视作品中,并形成了一种极有特色的歌舞叙事形式呢?从最早的印度影视作品来看,印度电影始于十九世纪末期,那时,一大批讲述神话故事的默片被搬上了屏幕。有趣的是,即使在默片时代,印度电影也并不真的是沉默的,风琴、手鼓、小提琴常常在幕后伴奏,影片也具有强烈的音乐舞蹈风格。究其原因,首先,印度是个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对于印度民众而言,追求内心世界的满足感更能实现人生意义,这使得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歌舞在印度人的起居生活、婚丧嫁娶、家事国事等场合无所不在。其次,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共存的国家,要让戏剧影视作品在印度本国广为接受并取得广泛的影响,显然不能仅仅使用印地语或英语等某种单一的语言,此时,能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美妙旋律以及轻快的节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具有普适性的“语言”。第三,就普遍的消费心理来看,印度的观众自然也期望他们的花费物有所值,影片的表演者通常被称作“aisa Vasool”――“钱有所值”的意思。那么歌唱、舞蹈、三角恋爱,再加上超胆侠的惊险场面等等华丽铺张的表演结合在一起,迎合了观众的期待,真可谓是“钱有所值”了。

场景符号类服装配饰

印度是一个色彩绚丽的国家,印度人对色彩的痴迷已经达到了某种象征和信仰的程度,颜色对于印度人和印度文化来说具有符号式的意义。印度的一些城市拥有自己专属的颜色,比如土黄色的杰塞梅尔、靛蓝色的焦特布尔、灰白色的乌代布尔和粉红色的斋浦尔等。印度服装同样也是色彩亮丽,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在这部音乐剧中,琳琅满目的印度服装如纱丽、旁遮普服、古尔蒂、托蒂、写日瓦尼服和古尔达等精美绝伦、闪闪发亮。

在印度戏剧中,每一种颜色都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达着不同的情节。国旗上的橘黄色是印度戏剧中较为重要的颜色,主人公的着装一般都会用这种颜色或者与之接近的金色、红色等等。印度人认为红色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表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宁静,金色表示光荣、丰富和高贵。因此,这些颜色的服装和布景在戏剧影视作品中常见到。而黑色、白色和灰色,则被视为消极和不受欢迎的颜色,常被用来描述一些反面人物和阴暗场景。为了与这样的服饰相配衬,印度的珠宝首饰也一贯设计得精细奢华。项圈、发带、臂环、腰带、指环、手镯等等散发着闪耀的光芒,弥散在浪漫的剧情里,不少女星的手、脚等处还画有红色的几何图案,印度人叫它“迈何迪”。

风格强烈的民族服装,犹如万花筒一般令人着迷。欣赏这部音乐剧其实也是在欣赏一部大型的服装秀,从中你一定会获得异域服装搭配和时尚创意的灵感。

东方式审美

印度是个有着悠久美学传统的国度,因此上述的一切印度戏剧特点,都与印度的美学特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西方美学观点不同,印度人更倾向于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一切。同时,受唯美主义的影响,印度戏剧对人物塑造、场景布置和韵味意境的追求有着近乎偏执的狂热:正面人物要有足够的英雄气概,故事情节要完满团圆,服饰布景要精致华丽,歌舞场面要宏伟大气等等。这种完美主义的倾向满足了观众追求美好事物的心理欲望,使得受传统审美标准熏陶、充满理想主义情怀的印度观众能与之产生共鸣。

此外,东方人特有的含蓄美也在此剧中表现出不可言传的意蕴。例如剧中大量欲说还休却充满激情的舞蹈场面,极具煽情和抒情的作用,成为特殊的诗意表现形式。整部音乐剧悠扬而细腻的韵味体现了东方美学所追求的将戏剧矛盾诗意化、舞台化的效果。而在音乐与剧情的安排上,也体现出了典型的东方美学观――推迟喜悦。剧中的传统印度歌曲大都遵循拉格(Laga)的结构,印度音乐的前奏一般比较长,经过前奏阿拉普(Alap)的铺垫,进入主要的歌唱段――斯塔依(Asthayi)和安德拉(Antara),在所谓“进入主题”的“漫长等待”里,延伸了听众对时间的概念,美好的团圆剧情也同样需要漫长的等待。我们来自一个快节奏的文化,但是印度慢节奏的文化使印度音乐家创作出了更甜美的曲子,这就是推迟喜悦从而变得更美好的原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有些特别想做的事情,不妨也试着采用这种推迟喜悦的办法,来获得更好的感受,这种对美的理解就是东方式的。

《宝莱坞歌舞盛宴》扎根于传统文化的基础,同时也选择性地吸取“他者”成分,在展现印度当地的宗教、历史、戏剧表演、传统文学、、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延续的同时,将民族戏剧发展为更加深刻的本土-全球化的一体化构造层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极强的文化再生性。欣赏这部音乐剧,就像是欣赏着恒河边上浮生的一切景像,听众可以在一个感性的、迷人的、充满异国情调的旅程当中,任凭生命的各种感官、本能和情感去寻出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整体效果,获得一种对眼睛和耳朵的治疗。愿您享受每一秒!

上一篇:俄罗斯学派的继承者 下一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与实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