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浸润语文课堂

时间:2022-09-27 08:12:45

让文化浸润语文课堂

本刊讯 2016年9月16日晚8点至10点,《中学语文》读者群围绕“语文课如何上得有‘文化’”这一话题举行了在线网络研讨活动。主持人荣幸地邀请到湖南永州特级教师成少华先生和四川雅安名师吴盍窒壬担任主讲嘉宾。他们分别从各自的理论视域与教学实践的角度对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构建出系统科学的思想框架。嘉宾视野宏阔,见解深刻,群友积极参与,热烈互动,将研讨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首位出场的是成少华老师。他认为语文学科天然地附丽文化的因缘,但现实中在文科教学理科化、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挟制下,语文缺失了灵性、韵味和内涵。再加上语文教材自身编排的局限性,语文课堂要上得有文化,存在相当的难度。如何做?一、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此”“点”可以看成是文本,而“彼”“面”就是文化,将主旨、情怀、境界、审美等触须延伸到文化的层面。这一理念其实和程少堂先生的“文人语文”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二、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语文教学要努力结合其他学科门类、其他艺术门类的学习来演绎语文学科的风景。没有开放的视野,就没有语文课的文化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视野决定了高度。三、生活化语文,地方文化场域。即语文课采取生活化语文的视角,从悬置的文本走进实际的文化场域特别是地方文化场域中。例如将永州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四、以自身文化气质在课堂上感染、熏陶学生;借开发校本课程,营造学校文化气象,形成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的张力。五、在思维方式的引领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揭示文化的奥妙神奇。

成老师的发言引发了群友的共鸣,其中江苏陈书桂老师的话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语文课要上得有文化,“一是教师自己要有广博的文化底蕴,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同时专业技能高,学科素养深。二是要界定好语文中的文化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把握好尺度,不能种了别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也不能满口‘伪文化’。三是应该润物无声,自然渗透,不刻意。在课堂进程中,老师的举手投足中,师生的多边互动中,随机展现,既是师生语文素养的自然表露,个别环境的充分展示也要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服务于最终教学。总而言之,文化一在师生自然流露,二在与课堂教学进程的匹配。语文本身就是文化,语文课更应该在文化中推进。”

四川雅安吴盍掷鲜υ蚨浴坝小文化’的语文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定位。他认为语文课的文化有其特殊性,要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语文课堂要上得有文化,必须以“理解文本再回到文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为前提条件。这一点引起了群友们的共鸣。之后,吴老师进一步指明语文课上得有文化的基本条件和特点:(1)语文课内容知识的丰富性;(2)教师的教学是创造性活动,要深、新;(3)以文本语言为抓手;(4)教师自我素养储备。难能可贵的是,吴老师还摸索总结出一套将语文课上得有文化的“形式”:讨论交流和个性表达。还特别强调:语文教学的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范畴限定,不管是课堂学习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还是课堂外的阅读和写作指导,总是离不开他实践的“二五四思想框架”,尤其是高考作文命题。所谓的“二五四思想框架”,即:(1)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把握人生的“社会性”和“创造性”;(2)帮助学生把握收获“成功、幸福”的五大要素,天资才能、道德品质、环境条件、科学努力、目标理想及其各自作用和相互作用;(3)帮助学生把握人生不可缺少的“四大关系”,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是体现在个人文化处理关系的“人、情、事、理”中的。吴老师以为“这一框架没有离开任何人的思想感情框”,而这些思想感情恰好构成了“有文化的语文课”的基础。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

上一篇:山东高考作文解析与例文借鉴 下一篇:穿越历史时空的语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