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22-09-27 07:30:33

肉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摘要介绍了一起肉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与临床症状、外观检查与剖检,以及诊断情况,并分析了其治疗方法,以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诊断;治疗

牛巴氏杆菌病也称牛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也有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2]。该病多为散发,其致病菌存在于病畜的全身各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当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时,可引起该病的发生。现就1起肉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诊治进行探讨,以供养殖户借鉴。

1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某肉牛养殖小区内一养牛户饲养了12头体重约400 kg的肉牛,出现部分牛采食减少的现象,但未见其他异常。当晚突然死亡2头肉牛,31日又死亡3头,1头牛流产。牛群食欲明显下降,有的精神沉郁,颈静脉怒张,体温在37.4~38.5 ℃之间,心率90~170次/min,瘤胃蠕动音减弱或稀少,触诊瘤胃充盈较硬,呼吸音增强,个别牛呼吸最高达50次/min,大部分肉牛肩部、臂部、腹部、股部肌肉震颤。四肢呈木马状站立,躁动不安,眼睑抽搐,口嚼白沫,心率170次/min以上,倒地后四肢呈游泳状,迅速死亡。7 d后小区内部分养殖户的肉牛出现口流白沫,在饲槽内可见大量白沫,牛采食后立即吐草团,此时大批牛粪便开始变干,自始至终无一例腹泻。大部分牛眼结膜潮红,肌肉震颤较重,有1头肉牛呈现严重血尿,1头肉牛右侧鼻孔流带血鼻液。15 d后有的牛下颌及咽喉部开始水肿,有1头水肿严重,自下颌肿到颈部3/4处较硬,唇部颤抖严重,流涎、磨牙、不食,肺部听诊有明显的罗音,呼吸极度困难。

2外观检查与剖检

检查发现,病牛死后瘤胃立刻膨胀,有的牛从口鼻流出大量污浊液体,直肠外翻淤血,母牛外、呈黑红色。剖开胸腹腔,空肠黏膜严重出血,内容物呈黑绿色水粥样。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外翻,出血,呈灰黑色,切面液体较多。胆囊肿大,最大可达9 cm×13 cm。肝脏边缘有雪花样斑点,切面外翻,刮过量多。真胃黏膜出血,肾充血、淤血。脾脏肿大,边缘有出血点,呈颗粒状。肺出血,边缘有出血点,气肿。淘杀的1头严重水肿病牛,其皮下呈胶冻样水肿,从下颌到前胸部,切开后流出大量水样液体。胸、腹腔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液。肺表面凹凸不平,尖叶呈灰红色,切面外翻,刮过量多,切开后流出大量暗红色泡沫样液体。

3诊断

该病的临床诊断由于初期发病死亡较急,又无明显示病症状,从临床上迅速作出诊断确实困难。死亡时,体温不高,心律快,死亡急,故对最初死亡的病牛误以为是前胃迟缓,瘤胃酸中毒死亡。但后来根据牛的肌肉震颤、眼睑抽搐、往后使劲、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口嚼白沫、一抓一动就死牛等特点,初步确诊为传染病。

为进一步确诊,进行实验室检验。病料用病牛水肿液、心血,用5%兔鲜血琼脂平板,培养24h,染色为g-球杆菌,美兰染色,呈两极浓染球杆菌,确诊为巴氏杆菌病。

4治疗措施

在病初,按前胃迟缓治疗,随之死亡增加,又按中毒治疗。在初步确诊为传染病时,采用口服抗菌药物氯霉素粉及痢特灵粉,疗效均不佳。当确诊为巴氏杆菌病后,采用青、链霉素及其他药物对症治疗,疗效显著,具体方法如下:

病牛灌服em原露液20 ml,1次/d,另饮口服补液盐水和奶粉。

对病程稍长、病情较重的病例采用0.9%生理盐水500 ml、青霉素160万单位10~15支、地塞米松20 mg;25%葡萄糖500 ml、vc 2 g、10%安钠咖2 g;5%碳酸氢钠500~1 000 ml;10%浓盐水300~500 ml,静脉注射,2次/d。

对病症稍轻的采用青霉素160万单位10~15支、链霉素100万单位10支、10%安钠咖2 g,肌肉注射2次/d。对心律过快的用去乙酰毛花苷注射液4 mg,肌肉注射1次/d。对咽喉水肿的病牛用速尿注射液按1 mg/kg肌肉注射1次/d。

5小结

(1)由于冬季房屋不保温,养殖户不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导致环境恶劣,使病菌得以滋生,是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2)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牛舍、饲养工具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3],防止疫病的发生。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牛的饮食和健康状况,发现病情及时隔离、诊断、治疗,把疫病损失降低到最低。

(3)在治疗前,要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性好的药物进行治疗,这样既利于疾病的治疗,又节省费用[4]。

(4)用病死牛分离的巴氏杆菌经增殖扩大培养,制成自家“牛巴氏杆菌蜂胶灭活疫苗”,对周围的牛全部进行预防注射,小牛每头颈部肌肉注射2.5~3.0 ml,大牛每头肌肉注射5~6 ml,能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6参考文献

[1] 徐熙亮,白庆龙.一例奶牛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j].中国乳业,2009(12):64-65.

[2] 高光平,史秋海,刘东强.种公牛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的生殖健康检测研究[j].当代畜牧,2009(9):21-23.

[3] 孟宏社,范护民.仔猪混合感染非典型性猪瘟和附红细胞体的诊治方法[j].陕西农业科学,2010(1):266.

[4] 张宏玲,王奔,王海成.奶牛炎并发附红细胞体的诊治[j].畜牧兽医杂志,2010(1):96,98.

上一篇:苏北地区无限生长型番茄苏粉8号早春栽培技术 下一篇:关于生防木霉拮抗黄瓜枯萎病菌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