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包庇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

时间:2022-09-27 06:57:08

摘要:本文运用犯罪构成理论,简要分析了包庇罪与窝藏罪、伪证罪、徇私枉法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以及徇私枉法罪的界限,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包庇罪;相关犯罪界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101-01

我国刑法第 310 条的规定,包庇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予以包庇的行为。这一法律条文简明扼要,看似很好把握,其实不然,在司法实践中它往往容易与窝藏罪、伪证罪、徇私枉法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以及徇私枉法罪相混淆。下面,本人就包庇罪与窝藏罪、伪证罪等的界限问题提出一管之见。

一、包庇罪与窝藏罪的界限

根据刑法第 310 条规定,所谓窝藏罪,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情节严重的行为。窝藏罪和包庇罪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侵犯的客体均为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刑事追诉和刑罚执行活动。其行为客观上都是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司法机关的侦查、、审判、执行,给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上述活动造成障碍。窝藏、包庇的对象都是犯罪的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客观方面的表现不同:窝藏罪表现为替犯罪的人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包庇罪则表现为作假证明包庇犯罪的人。

二、包庇罪与伪证罪的界限

“意图陷害他人”的伪证罪与包庇犯罪无关,故只讨论包庇犯罪与“隐匿罪证”的伪证罪之间的界限问题。从犯罪构成理论上看,它们的区别有:(一)犯罪主体不同。伪证罪的主体只能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包庇犯罪的主体则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外的其他人。(二)犯罪对象不同。伪证罪只能是刑事诉讼中的未决犯;包庇犯罪的对象可以是未经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犯罪人以及从刑事监管场所脱逃的未决犯和已决犯。(三)发生的时间不同。伪证罪只能发生在“刑事诉讼中”即侦查、、审判的过程中;包庇犯罪则不受上述时间限制,可以发生在立案前、侦查、、审判中和服刑中。(四)行为方式不同。伪证罪是行为人利用在刑事诉讼中提供证言、进行鉴定、记录、翻译的便利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而隐匿罪证的;包庇犯罪可以是对犯罪人的全部罪行、主要罪行、重要罪行或其他有关情节的虚假证明,并且整体上看它不局限于虚假的证明,还可以是通风报信、帮助逃匿、阻扰有关机关办案。实践中,在具体区分包庇犯罪与“隐匿罪证”型的伪证罪时,较难区分的是包庇犯罪中的作虚假证明与证人作虚假陈述之间的界限。关键在于作假证明与虚伪陈述的主体是否确实具有证人的身份以及作假证明及虚假陈述的内容是否确实与案件有重要关系。要把证明主体与证明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综合分析和认定。实践中,具备“证人”身份者在刑事诉讼中为包庇他人而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作虚假证明的,以伪证罪论处;反之,以有关的包庇犯罪定罪处罚。

三、包庇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

从犯罪构成理论上看,它们的主要区别是:(1)犯罪主体不同。徇私枉法罪的主体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员,本罪中具体包括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包庇犯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2)表现形式不同。徇私枉法罪是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自己对刑事案件的侦查、、审判职权的便利而实施的包庇,它可以是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使他不受追诉,也可以是在刑事审判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将有罪判无罪或重罪判轻罪;包庇犯罪则不是利用对刑事案件的侦查、、审判职权之便利进行包庇的。据此,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自己对刑事案件的追诉权或审判权而对犯罪人实施包庇的,应当以徇私枉法罪论处;反之,应当以相应的包庇犯罪论处。

四、包庇罪与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界限

刑法第 307 条第 2 款的规定,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是指帮助诉讼活动中的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1979 年刑法没有规定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刑法理论上一般认为,毁灭、伪造罪证的行为构成包庇罪。现行刑法增设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之后,包庇罪就应当仅限于作假证明包庇的行为,而不包括帮助犯罪人毁灭或者伪造证据的行为。包庇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除在上述客观方面的差别以外,就犯罪对象而言,包庇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犯罪的人,而帮助毁灭、伪造罪的犯罪对象则是诉讼证据,既可以是刑事证据,也可以是民事证据,还可以是行政证据。

五、包庇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

刑法第 399 条第 1 款规定,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到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使他不受到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中无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据此,徇私枉法罪可表现为陷害和包庇型两种形式。包庇罪和徇私枉法罪的区别在于:(1)犯罪主体不同。包庇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而徇私枉法罪的犯罪主体则只能是司法工作人员,属于特殊主体;(2)客观方面不尽相同。包庇罪的客观方面限于作虚假证明包庇犯罪人,而徇私枉法罪的客观方面则表现为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使犯罪的人不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参考文献

[1]赵秉志主编.妨害司法活动犯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4.

[2]何秉生主编.刑法教程[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3]高铭暄,马克昌,赵秉志主编.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赵秉志,田宏杰,于志刚.妨害司法活动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5]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王作富主编.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析被害人的诉讼权利保障 下一篇:论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