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道德企业》评价中国企业履责状况

时间:2022-09-27 06:49:56

英《道德企业》评价中国企业履责状况

近期,英国著名财经期刊《道德企业》(EthticalCorporation)“中国专栏”连发两篇署名文章,评述中国企业履责状况。该文作者保罗-弗兰茨(PaulFrench)旅居中国20年,是市场咨询机构Aocess Asia-Mintel的合伙人兼分析师。

《入乡随俗》一文关注海外中资企业履责现状。文章选取采矿业、建筑业这两个“走出去”中企的主要投资领域,对比其截然不同的“责任境遇”并做出分析。作者亦在文中肯定了近年来中央政府推动海外中企履责的努力,但表示“未来仍将是弯道学习的阶段”。

《中国履责动力何在?》(以下简称《履责》)一文认为,中国企业所开展的企业责任项目众多,但尚未完全将企业责任视为商业运营的必需,公关意图或“向政府示好”较明显,因而实际价值和透明度均不高。

做得好与不好的

中企境外投资增速持续加快。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境内投资者对138个国家和地区的1621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38亿美元,同比增长44%。上述投资额2012年全年达772亿美元,同比增长28.6%。

保罗观察了两类主要投资领域的中企履责表现:建筑业和采矿业。2012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自然资源投资占总交易数59%。国内相关统计分析表明,该类交易是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推动力。

《入乡随俗》总结道,中企发展壮大和走向海外的同时,“作为后来者开始遭遇当地社区和政府的履责质询”。在此过程中,建筑企业普遍表现较为出色,投资拉美、东南亚、非洲等地的矿业巨头则“地下麻烦”不断。

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为例,其最早开展对外承包业务,号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跨国建筑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住宅工程建造商”。

此前,该公司承建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三所学校,合约3700万美元。其中,南卡罗来纳州大学西区生活学习中心获颁美国绿色建筑协会“能源和环境设计(LEED)”银奖。

保罗认为,校方要求极为严苛的情况下,赢得这项奖励殊为不易。“中国建筑企业一向善于争取合同并按照当地规范和法规建设,在新加坡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此类好评”。

相比而言,赴南美投资的中国矿业巨头遭遇的“争议”要大得多。

《入乡随俗》列举了智利当地社区指控中国铜矿开发者破坏环境的案例,指出在赞比亚、缅甸等地也有类似抗议。这些抗议多来自当地媒体、网络博主和活动分子以及政府。

文章分析说,“走出去”企业没有充分评估相应的履责风险,在国内时也不具备这方面的经验和应对策略。因而,“几乎所有类似案例中,如何同上述利益相关方打交道,中国企业表现得不够理想,无法有效化解抗议”。

责任等同慈善?

不同于大众、福特等欧美知名车企,吉利并没有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CSR)报告,只在官网“社会责任”一栏列有三个下拉菜单:人才培养、绿色环保、慈善公益。

所列公开资料显示,吉利主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大灾救助和慈善捐助等公益活动也占据重要篇幅。“绿色环保”的重点在节能降耗,比如自身清洁生产和“五年中长期节能环保汽车开发规划”。

作者写道,吉利的企业责任活动看起来“像一系列有组织的慈善活动”,如帮助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学生的“吉利未来人才基金”,五年资助1000名大学生的中国教育基金,为地震或洪水等受灾地区捐款等。

保罗在《入乡随俗》中表示:这些企业了解社会责任,声称正制定相应的战略,但大多数履责项目表现为简单的慈善捐赠。作者特别提及,吉利甚至资助了一支青年管弦乐队。实际情况是,吉利2012年向中央少年广播乐团捐助150万元人民币。

不过,保罗强调,即便是慈善捐赠,其动机和取向问题也有必要正视,这表现在:

首先,捐赠多流向政府所支持的一些领域和机构,以试图增进同官方的关系。文章并未说明具体领域和机构,只表示它们是“安全”和“官方”的。作者进一步担忧,在华西方企业经济不景气,财政拮据,出于影响政府层面的考虑,开始效仿上述做法。

其次,企业改变履责方向的动力不足,为数众多的CSR项目数据“较少对外公开”。保罗援引日前披露的罗德一清华CSR指数报告说,来自消费者的责任期望日渐提高,企业履责不能止于关注政府。

该报告显示,对品牌塑造而言,92%的受访者认为汽车制造商的社会责任表现“非常重要”或“相对重要”,25%表示这是购车的最优先考虑因素。

向好的变化

将社会责任等同于慈善公益客观存在,尤其对于那些中小规模的国内企业而言。

不过应当看到,社会责任的政策驱动正趋于综合与强化利用自身业务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共赢,视社会责任为重要竞争力开始为更多的企业所认可。这一进程长期而曲折。

《入乡随俗》观察到,中国企业开始在走出国门前接受相关的指导和培训,商务部、环保部联合的《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即是例证。

2013年2月份公布的《指南》着重加强三方面的环保规范和引导:倡导环保理念,遵守东道国相关法律法规,鼓励企业与国际接轨。

商务部发言人在会上说,“赴国外投资时,多数中国企业意识到有必要保护环境,遵守东道国法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然而,仍有部分企业缺乏相应的履责经验,需要中国政府的指导。”

文章简要列举了部分中资企业的优秀案例:在巴基斯坦矿业项目地,中冶集团向当地村民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尽管每年耗资5万美元,但是这看起来显著改善了其同当地社区的关系”。赞比亚问题出现后,中国有色集团公开承诺不再裁员,“效果立竿见影”。

保罗认为,中国政府正着手立法,

“走出去”企业触犯所在地法律法规、逃税或有违劳工权利时将受到本国法律严惩,“这将从根本上促进海外企业履责”。同时,中国投资者和企业潮水般涌向海外,“他们知道以后的问题不可避免”,很长时间内仍将“弯道学习”。

上一篇:中国石油:对优秀全球企业公民的孜孜追求 下一篇:创新基金发放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