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质疑,促进教与学

时间:2022-09-27 06:27:09

课堂质疑是一项历史悠久、富有成效、广泛应用的教学技术。研究表明,在教学活动中,质疑仅次于宣讲,作用非常重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极其有效的手段,也是教师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灵活运用的一门学问和艺术。笔者在此略谈一点浅薄之见,望各位专家同行不吝赐教。

一、向学生质疑

1.问题的针对性。

教师所提问题必须基于当前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向,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突破重难点,促进教学深入和学生认知层次的提高。即要做到有的放矢。

2.问题的难易度。

较低难度的问题学生大多可从已有知识、生活经验或书本上直接得到答案,较高难度的问题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理解、分析、推理、归纳、应用等能力。对于低年级学生,应以易为主,利于增强学习信心;对于高年级学生,应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和比例,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认知水平。但要注意问题不可过难,以“跳一跳,够得着”为宜,否则会使学生觉得力所难及,打击信心,事与愿违。

3.问题的灵活性。

有的教师课前精心设计了系列问题,循序渐进、层层推进。但课堂是多变的,学生不会始终被牵着鼻子走,当学生的反应出乎意料,出现跳跃性思维成果,提出独创性的看法或观点时,教师要及时抓住亮点,敢于打破原有的教学程序,以新的问题或其它教学活动引领学生走进另一片知识领域。只要教师善于设疑,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4.提问的方式。

即怎么问。同一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和学生的能力、习惯来组织问题,呈现给学生。必要时可化大为小、变换角度或带有指示性,但要注意问题的科学性,用语准确,言简意赅。还要尽量避免单一的提问方式,如不断地“为什么”。教师准确、新鲜、恰到好处的提问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5.提问后的等待。

等待学生回应的时间以3-5秒为宜。过短不利于学生开展思维活动,寻求答案;过长则影响课堂效率。如学生无反应或反应不如人意,教师应对所提问题进行重组、修改、转换角度或点拨提示,化繁为简,引导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切忌继续重复该问题,这样做只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而收效甚微。总之,提问后的等待是个充满变数的环节,教师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6.答案的收集与评价。

有时学生对问题反应热烈,各抒己见,百花齐放。只要时间允许,教师应充分聆听学生们的不同见解,并进行评价。对正确的答案给予肯定、认可;对具有创造性的看法或观点表示欣赏甚至赞叹,及时表扬和鼓励。绝不能对学生的错误回应进行批评和嘲笑,否则会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出现自卑心理,变得不敢发言、发问,最终影响个性的发展。

二、学生的质疑

这是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技能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质疑,是其综合知识、批判思维、生成问题并组织表达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学习的结果,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面对质疑,教师首先要肯定和表扬学生的努力及勇气,并要及时给予正确或积极的回应。可根据教学需要明确答复或师生共同进行讨论,也可鼓励学生课后独立寻找答案。应尽量避免对学生的问题产生空泛或批判的反应。如“是的,但......”,“这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等等。当学生的问题有助于教学的深入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联系当前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进入下一步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打破传统观念,尝试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问题意识和问题技能,促进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三、不足之处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并总结了一些师生双方在进行课堂质疑时常犯的小毛病,望能引起重视。

1.问题过少。以没有问题为教学成功的标准。整堂课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思维很少得到启发和训练,硬生生把学生培养成没有思想的“学习机器”。

2.问题过多。自始至终你问我答,师生对话不绝,课堂气氛很是活跃,甚至是热闹的。表面上师生互动良好,但学生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得到多少锻炼和提高――绝大多数的问题价值不大,甚至毫无意义。试想,这样一天下来,学生除了被折腾累坏外,能有多大收获?学习毕竟需要宁静的心境、安静的环境。不能为问而问,流于形式。

3.随意而问。问题脱口而出,信手拈来,越扯越远。不能紧扣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情境,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目的性不强的问题对学习的推动效果自然有限。

4.重复或连续发问。多次重复同一问题无疑是在钻牛角尖,越早改变方向越好。另有的教师在问一问题后,不容学生思考,一连串问题接踵而至。如在“比较猿与人的骨架”后,紧接着“类人猿与人类有哪些区别?生活方式有何不同?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最终使学生产生混淆,迷失方向,不能确定教师到底要求什么。

5.问题表述不清。问题的表达不简洁、严谨,或罗罗嗦嗦,或意思含糊,学生不能准确领会,不知如何作答。

6.喜欢个别提问。为了追求教学效果,大多数问题只对少数优秀学生发问,忽略了全体。致使大部分中下程度的学生感觉被冷落、遗忘,久之,学习热情下降,兴趣低迷。

7.不重视学生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和提出问题,说明其思维高度活跃,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但有的教师生怕课堂教学程序被打乱,对学生的问题敷衍应付,甚至不予理会,执着而按部就班地把教学进行到底。这无异于往学生头上浇冷水,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

8.与学生的无关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有时会问些异想天开的无关问题。对此,教师应给予足够的提醒,指引学生的思维朝向特定的知识目标,才有利于学习的深入。

9.穷追不舍。部分学生好奇心强烈,喜欢对某一问题穷追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容易偏离教学方向,越走越远;教师必须及时止住,可向学生承诺另找时间继续探讨该问题。

学生问题意识的淡化现象普遍存在且日益严重。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对问题给出唯一、标准的答案。学生对此模式适应的结果是:对问题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去回答。他们不愿冒被否定的风险。所以我们看到,低年级的课堂上小手如林,高年级课堂则屈指可数,甚至无人举手,这种状况令人深思。

师生双方均应努力提高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善于相互质疑,促进教与学的成功,师生共同发展。愿我们的学生从“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向“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转变,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上一篇:教室变学堂 主演成导演 下一篇:“找规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