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意象,理解翠翠心理

时间:2022-06-04 06:05:21

解读意象,理解翠翠心理

景物是小说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物活动的一个特定环境,是人物心灵的外化。现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景物描写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景即人”。沈从文的作品也十分注重景物描写,且擅长景物描写。他曾自信地说:“我平常最会想象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的确如此,在《边城》中,作者就曾极力状写湘西的自然景物,借景物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节选的部分(第一段)就通过“黄昏”、“桃花色的薄云”、“杜鹃”等景物来描绘出女主人公翠翠内心的“薄薄的凄凉”。在笔者讲解这一点时,学生不甚了解。对此,笔者想从“黄昏”、“桃花色的薄云”、“杜鹃”等意象的选择运用上加以解释。

“意象”是作者主观心意和客观物象相结合的具象表现,它由情和景这两个元素构成。古人云“立象以尽意”,即借助客观外物来表达主观情感。故要了解女主人公翠翠内心,需从意象入手。

一、解读黄昏及相关意象群

朝阳东升,夕阳西下,黄昏是光明与黑暗的一个临界点。作为宇宙世界里一个特定的时间范畴,“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出现。千百年来,人们感受黄昏,描写黄昏。如陈子昂的《晚次乐乡县》有“日暮且孤征”的社会之叹,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有“日暮客愁新”的个人之伤。黄昏是融合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拥有它与生俱来的独特意象群。这种独特的意象群大多是野草、斜阳、秋风、清水、残宅、霜寒、归鸟、笛声、悲鸣等带有荒冷灰暗色彩的事物。这些意象个体又不是各自孤立地存在的,而是根据诗人传达感情暗示理想的需要,按照某种向心力而相互呼应粘合形成的意象群体,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黄昏原型的审美内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黄昏相关的“夕阳”这一意象。古人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的《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清朝纳兰性德的《点绛唇》“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伤感情思。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是中国诗史上出现得最早的日暮怀人之作。“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为何会引起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原来“日之夕矣”,鸡、羊、牛都回来了,而丈夫却仍“于役”,作者以鸡、羊、牛都有所归来反衬丈夫的无所归,从而表现思妇期盼亲人归家的情感。

作者对古典诗词中黄昏及相关的意象有所借鉴。黄昏到来,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雀子已归巢,城中生意人忙着过渡,准备回家与亲人团聚,而翠翠呢?翠翠也闲坐下来,但内心却是骚动不已。万物都有所归,那么自己的归宿呢?于是寂寞惆怅不觉涌上心来,心中不觉有“薄薄的凄凉”。而在文中,作者刻意提到“夕阳”二字,大有深意。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对情事已稍有了解。此时的翠翠对在两年前曾被她骂为“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的傩送早已暗生情愫,渴望着能与他再次见面,但又不能相见,于是内心难免有淡淡的凄凉。

二、解读桃花色

桃花又称“美人桃”,它是爱情的象征。孔尚任的剧作《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血染桃花扇”的爱情悲剧震撼着多少青年男女的心灵。在刘禹锡的《竹枝词》“山桃红花满山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中,诗人以桃花和春水起兴,将桃花比作小伙子对女主人公的爱情,花红似火,象征爱情的炽热;花红易衰,象征爱情的多变。君意淡淡如花落去,妾意深深似水长流。诗中以女子的口吻诉说内心的感伤。而崔护的“桃花依旧笑春风”,令人回味无穷。那仍然含笑的桃花似乎还凝结着那女子的深情厚意,诗人的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一直到今天,桃花仍然与爱情挂钩。如“桃花运”指爱情方面的运气,“走桃花运”指爱情方面有进展。面相里面的“桃花眼”,是说眼似桃花的人一生下来便有一种吸引别人的力量,很讨人喜欢和倾慕,取桃花艳美,招蜂引蝶之意。而脸上忽然现出桃红色,表示此人有桃花运。在《边城》中,翠翠“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看着天上的红云”。作者表面上写云,实际上强调的是“桃花色”、“红色”。它们已成为爱情的象征,含蓄而生动地写出翠翠对爱的朦胧渴求和向往。

三、解读杜鹃

杜鹃究竟蕴涵了怎样的意义呢?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而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由此可见,杜鹃鸟或花都带上神话色彩,寄托了诗人伤感和无尽的哀怨,中国几千年一代代文人墨客,已经把杜鹃当作一种悲鸟,当作悲愁的象征物了。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秦少游《踏莎行》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在曹雪芹的诗文里我们依然可以听到“杜鹃”的啼血悲鸣声,如“杜鹃无语正黄昏”(《葬花词》)、“一声杜宇春归尽”(《桃花行》)。

而在《边城》中,“只杜鹃叫个不息”一句,令人玩味。为何强调杜鹃的叫声呢?原来杜鹃是悲愁的象征物,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叫声最容易触动敏感的人的心。此时的翠翠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这悲苦的叫声让她内心躁动不已。别的雀子都有所归,她的归宿会怎么样呢?她与心目中的心上人会有美好的结果吗?杜鹃那悲啼不免引起她的惆怅之感。原来作者要借杜鹃这一意象来含蓄表达翠翠爱情初萌动时内心的躁动、落寞和薄薄的凄凉。

另外,文中写到的“泥土气味”、“草木气味”、“各种甲虫类气味”这几个意象也大有深意。这些气味,给人热闹的感觉,让人觉得它们热烈勃发,富有生气。而自己呢?“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而自己孤孤单单“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沈从文曾说:“我是天生就有一种理解女子的心。”的确如此。如此体贴着人性人情,且能出之以深细而精微的诗性叙述,正适合于呈现《边城》中这个朴素自然的生命在成长的同时情不自禁地流露自己、表达自己。

今天离古典诗歌的创作年代已久远,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诗歌了解作者写诗时的情感和志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意象的存在,它如同化石一样记录了作者的情感信息。而今,有许多意象已不仅仅属于诗歌,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着作者的创作。了解一些具有固定意义的意象,对我们理解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参.

[2]唐诗鉴赏辞典.

[3]与名师对话.

上一篇:再论希思克利夫的撒旦式英雄形象 下一篇: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感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