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思考

时间:2022-09-27 05:48:3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性资助的思考

摘要:资助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发展性资助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新思路。它注重家庭经济困难生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与社会独立能力,真正实现了助困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 发展性资助 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一、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资助工作育人作用不明显

育人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资助工作也必须以育人为中心,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然而,在目前以经济资助为主体的资助工作中,育人作用并不明显。从表面上来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是个人的基本生活问题、经济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反映了个人自信心、综合能力、意志力、品质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在资助政策制度上侧重于经济上的帮助,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达到资助育人的目的,也没有起到育人成才的作用。另外,受资助学生没有参与到资助分配的过程中,缺乏主体性,仅仅只是作为一个受助者,难以增强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影响了资助育人功效的发挥。有些受到资助的学生,视作理所应当,不懂得感恩,甚至出现拿着助学金请客吃饭现象,完全违背了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准确性有待提高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是资助工作的开始,也是资助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目前,高校对于认定标准只是抽象化的描述,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的关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标准不统一。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贫困居民的低保标准也不一样,这就对认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材料存在造假现象。对于在认定困难生资格中所需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贫困证明等重要材料依据,可信度参差不齐,这在审核材料时就有发现。有的基层政府部门经办人,不经审核就在证明材料上盖章,还有的仅仅盖一个公章,对于签署意见、联系电话、署名等都不填写。还有假经济困难生通过托关系取得困难生证明材料等。

第三,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程序不规范。由于没有规范的可以量化的认定体系,在班级的评议阶段会存在“拉票”现象,这就存在着评议小组成员的主观推断和情感偏好等情况,难以保证认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良思想有所增多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是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国家奖、助学金为辅,“奖、贷、勤、减、补”有机结合的多元资助体系,从体系来看,资助的方式多样化,其中,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困难补助都是无偿资助的。从结构来看,现有的这种资助政策加大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接资助的力度,虽然更好地解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困难,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这种直接的无偿性的资助,容易使一些受资助的学生出现依赖的思想,产生“等、靠、要”的心理,不利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来自于家庭、经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要高于一般的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的挫折感也更大,这个原因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心理素质不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自我封闭、意志消沉、敏感小气、多疑嫉妒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阻碍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于如何帮助这部分学生克服种种心理问题,渡过心理难关,目前高校缺少有针对性的做法,更缺少有针对性的研究。

(五)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力度有待加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资本、资源的缺乏,以及比一般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等方面的因素,普遍存在着就业签约率偏低、签约质量不高等问题。从长远来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生就业比解决其生活困难更为重要,因为困难生就业牵扯到个人、家庭和社会,更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稳定。目前,虽然有些高校也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但没有形成稳定的就业援助体系,其力度还有待加强。

二、 发展性资助的内涵及意义

发展性资助是指在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的基础上,注重其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把资助与学生的成才相结合,坚持资助与培养并重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创新资助载体,增强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此外,尽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条件、机会及平台,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等,并通过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自我解困,改善自我、改造自我,最终成就自我,全面、健康地成长成才,从而促进资助育人的科学发展。

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以“以人为本,资助育人”为理念,以学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大局,立足学生发展需求和资助工作实际,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科学化、人性化”的工作思路统筹规划,系统构建,促进学生持续全面发展。

(一)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的今天,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构建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也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发展性资助体系在帮助解决学生物质困难的同时,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凸显资助育人功能,有利于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加强教育和引导,完善知识结构,强化社会实践,着力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发展性资助体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衡量发展性资助成效的根本任务。引导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动脑思考,学会做人做事,加强实践能力,主动地去适应社会。发展性资助体系鼓励大学生个性发展,尊重个人选择,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

(三)构建发展性资助体系有利于高校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建立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措施,它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发挥其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持续发展的能力,备受社会的关注。发展性资助体系依据每个人的不同起点、不同水平、不同需求、不同目标进行项目设计,有利于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促进资助育人的全面发展,也实现了资助工作的科学发展。

三、构建高校发展性资助措施的思考

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体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优化科学有效的资助模式是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管理的重要基础。发展性资助是体现资助理念的载体,坚持“以家庭经济困难生为本、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服务、助家庭经济困难生成才”的原则,着眼于资助对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的发展性资助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一)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资助是指通过物质资助来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在校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等。它是高校资助工作的首要功能,无论资助理念、资助方式怎样改变,这一功能都应放在首位。精神资助是指大力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远、深层次的发展需要,它是发展性资助不可缺少的功能,也是发展性资助的重要内容。精神资助包含心理辅导、感恩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内容。高校应当在资助政策、资助资金的保证下,坚持经济资助和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逐渐从助困走向助学,提高助困的水平,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必不可缺的环节,高校应当坚持每年新生入学后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并结合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国家助学金评定工作等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个案辅导、小组辅导、团体辅导等方法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多级心理防护和预警体系,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和预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具备心理调适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2.建立高校感恩励志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资助工作在经济帮扶的同时,也应该对学生的感恩励志教育工作引起重视。感恩励志教育以育人为核心,激发起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意识。只有将经济资助与感恩励志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高校育人的目标。高校应重视这一方面,倡导各个院系、社团、党支部等群体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感恩励志教育,制定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应具长期性、多样性,并将感恩励志教育渗透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3.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教育

诚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客观真实性,仅由学校资助工作人员负责审核,难度很大,可行性程度低,因此,在资助工作中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唤醒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全面加强和改进诚信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完善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考评体系和相应的诚信档案,同时营造浓厚的诚信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搭建实践平台,发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

家庭经济困难生为摆脱自身和家庭的贫困环境,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条件,才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因此,在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应以平台为基础,注重对其实际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首先,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学校应为家庭经济困难生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拓展多种校内外勤工助学的岗位。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得到了报酬,另一方面自我素质也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培养了吃苦耐劳、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其次,培养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社会独立能力。在组织校园内外的各种活动时,应积极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生参加,培养其组织协调、沟通协助、交际决策等各种个人素质和团队能力。通过这样的途径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独立能力,提高其自信程度,为以后的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三)针对贫困学生实施就业援助和创业指导

学校通过系统性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就业选择,可以通过校内外兼职岗位和社会实践活动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荐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到用人单位见习,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作适应能力。

一方面针对有就业意愿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做好就业统计,建立就业单位与学生之间的实习关系,搭建学生实习锻炼的平台,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另一方面,针对有创业意愿的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结合当地的创业政策,对学生的创业项目给予论证评估,做出建议方案,为其提供合理的建议。同时,针对技术性较强的项目,学院可以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健全和完善创业导师机制。设立校内大学生创业区,对优秀的创业项目提供各种政策优惠措施,保障其顺利成长和壮大。

四、结束语

高校发展性资助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抓住“育人”这个资助工作的灵魂,以发展的思维来建设资助体系,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或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形成健全而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形成全面而综合的能力素质。

总之,建设发展性资助体系是为了将高校资助工作合理优化,确定资助工作重点和方向,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提高学生的资助效率,从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殷雄.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谭望.中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D].中南大学,2012.

[3] 马彦周.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上一篇:ERP系统下电网项目“三维度”投资管控模式研究 下一篇:“翻转课堂”背景下探究式教学法的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