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时间:2022-09-27 02:28:39

努力提高农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什么是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是指在说话、演讲、作报告、回答问题或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评价标准是用词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帖、文理贯通,语句简洁、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这是语言表达能力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书面语言的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是没有尽头的追求,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能声音响亮口齿清楚积极主动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是语文教学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 课堂观察,找出问题

在语言表达上学生存在最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敢主动回答问题,面对教师的提问,课堂上经常是鸦雀无声,多数同学不敢面对老师的眼光,即使会的同学也是再三观望,犹犹豫豫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现象很普遍。二是回答问题声音不响亮,吞吞吐吐哼哼唧唧,如果老师再次追问的声音有点不耐烦,学生干脆不做声了。三是不敢抬头看老师,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是低着头,更谈不上敢到讲台前面对着所有的学生发言或表现自己了。以上三点是学生明显没有自信的表现。四是说话口语太多,地方方言很严重,不能用普通话,也缺少使用普通话的意识。五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说话不连贯,不能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思维方向是对的,就是表述不清楚。这两点属于技术训练上的问题。以上种种是当前农村中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亟待我们想法解决的课题之一。

二、 根据问题,寻找原因

寻根溯源,问题的出现虽然不排除地域影响、学生心理变化等客观因素,更多的还是应该从教师身上找原因。为什么幼儿园的孩子无所畏惧,即使面对陌生人也敢于打招呼,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越到高年级越没有声音了呢?除去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心理发生了变化变得腼腆外,教师不自觉的压制也是重要的原因。

现象之一: 教师吝啬了表扬。学生回答问题本来就有一定的压力感,怕回答错了遭到同学的耻笑,心理的畏惧导致了不愿意主动发言,再加上当学生的回答不符合老师的要求时,即使是主动回答,也往往会遭到教师冷淡的对待,甚至是批评,如果教师心情烦闷的时候,遭到训斥也不是不可能的。久而久之,学生不再主动表现,即使被点名回答,也怕回答错误而战战兢兢。平淡的教学生活让教师产生这样一种错觉,认为学生回答对问题是应该的,回答不对是不应该的,这种误导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主动性的保护。

现象之二: 教师重视了优生。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往往就是极少的一部分学生,教师常常希望让这些优生回答问题,认为省事,收效快,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几乎一个学期没有回答问题或参与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便会怀疑自己真的不如别的同学,或者认为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甚至认为回答课堂提问是优秀生的事而与己无关,变成了旁观者,我行我素,不再积极参与班级的交流。

现象之三: 教师放弃了努力。有的学生思维方向是正确的,也知道准确的答案是什么,可是由于缺乏语言组织能力,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说了好几遍也说不明白自己的观点,教师呢,往往因为时间的关系或者其他的原因,没有耐心让他梳理思路再说一遍,或者引导他把答案补充完整表达准确,学生表现的主动性常常在老师“坐下吧”的冷漠口气中消失殆尽。

现象之四: 教师误导了方向。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语文教师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并在语言的规范性上做出表率。可是在目前农村中学中,四十岁以上的老教师占了相当的比例,并且也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表述时很少注意语言的逻辑和优美,在运用普通话教学时更难免夹杂有地方方言,很多字的读音都不准确,特别是非语文学科的教师,教学时很容易误导学生。还有的教师用普通话上课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多数教师课堂上还可以坚持用,课下就是满嘴的方言了,这些现象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三、 不断探索,寻求策略

针对农村中学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对学生习惯的培养训练,我们做了一些相应的探索。

首先,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

有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课堂伊始,学生往往会从教师的目光和言谈举止中猜测教师的心情,是严肃还是轻松愉快,这便奠定了这一节课将要面临的氛围。所以,宽松的环境首先来自于教师对自己表情和肢体语言的把握,课前教师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面带微笑走进教室。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是自己思维的结果,即使不正确也应该得到鼓励,最起码他比那些不思考只等着听答案的学生要进步得多,有了这样的观点才能注意保护学生说话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一直灌输这样的理论,只要是主动表现自己的,即使只答对一丁点,都会受到表扬和指点,答得好的学生,往往会受到我大张旗鼓的表扬。等到我点名回答,回答不上来就要受到一定的难为,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思考的过程是要受批评的。我一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不会回答,也要抬起头,大声说:“老师,我还没想好。”如果扭扭捏捏或者保持沉默都要受到严厉的批评。这样,学生表现的主动性会在压力下被动地得到一些促进和提高。当然,这是一种剑走偏锋的做法,教师温和的语气、和蔼的态度、期待的目光才更有利于从正面创设一种愉悦的氛围,增强他们说话的勇气,提高他们说话的自信心。

其次,给学生静静思考的时间

古人云: 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脑子好,思考成熟了才能用准确、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可是课堂上往往是教师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学生还在心里梳理自己的答案,教师就开始点名了,学生来不及梳理思维过程就被动地回答,再得不到教师的鼓励,积极性怎么能不受打击呢?我一般这样说:“给你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怎么说能把自己的意见表达清楚。”然后用满怀希望的目光巡视全班学生,碰到跃跃欲试的同学我会鼓励地颔首示意,然后就静静地等待。在老师期待的目光中,多数学生都会在嘴里先小声地说一遍答案,然后信心十足地高高举起手。

再次,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让学生达到我们的要求,教师就要做出榜样。如果我们都满嘴的方言土语,怎么要求学生主动地说普通话呢?我们在给学生授课时前言不搭后语,表达不连贯,学生能不受影响吗?面对教师年龄老化没有经过培训的客观现实,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化大力气转变一种观念,虽然我们讲得不标准,但是认真地坚持讲普通话,传达给学生的是一种态度,营造的是一种氛围。教师自己讲不好,不代表学生就可以满嘴方言,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学生一样可以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当然教师自己也要力求减少语言表达的差误,以免使学生造成错觉或误解,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影响知识传授的准确性。我在课堂上采取的是一种懒方法,除去必要的讲解,尽量少说话,多让学生来回答或总结,我只起到点拨引领的作用,这样既做到了尽量把表现的时间留给学生,也间接地减少了说话失误的机会。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切实加强具体性的指导。比如,应该从哪些角度梳理答案,如何组织语言,怎样把话说清楚等。课堂上教师诗意的语言给留给学生的是一种美好的回忆,我们达不到名家教师丰厚的文学底蕴,不能做到张口就来,但是偶尔来几句又何妨呢?诗意的语言会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享受祖国语言文字优美的同时,心情也变得柔润和美丽。

最后,多点耐心坚持到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长期工作,对学生的培养也不是一节两节课就能完成的,特别是当课堂的教学任务紧时,能不能一直坚持和贯彻下去是对教师耐心的考验。所以不能操之过急或期望太高,而应遵循教学规律循循善诱。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时常问问自己,我们努力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谁?我们为谁而奔忙?只有明白了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师存在的意义时,才会摆正自己的心态。我经常自我提醒,学生不是出气筒,也不是情绪的发泄器,即使心情再烦,也要对学生和颜悦色,学会把眼光锁定在学生身上,坚持下去,等自己关注学生成为习惯的时候,学生的表现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前进一大步的。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信心坚持下去,当学生不能按要求去做时,我们又凭什么训斥学生不能好好坚

持呢?

(作者单位: 山东省海阳市小纪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字随文行?文字相融 下一篇:渐入文本解读的佳境